理解能力,产品经理必备能力之一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更多的是抽象的工作。而抽象的工作就需要换更多的时间去整理显示、理解现象、认知本质,然后再去定义问题、梳理需求、明确目标、制订方案、设计原型。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团队在强化产品工作SOP(标准作业程序)建设,定义了相对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理清了产品版本的工作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目标是保障PM工作输出的质量。

说到这一点,其实全网有许多的工作流的介绍,各家的名字和阶段划分存在一些存异,但其实大同小异。实践下来的效果并不如人意,至少是没有达到我的目标,而问题的症结在于执行的人。

PM的工作更多的是抽象的,不会有人十分明确的告诉,这个这样做、那个那样做,如果真有,那这个人就是PM,而你不再具有价值。对于抽象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整理现象(事实)、理解现象、认知本质,然后再去定义问题、梳理需求、明确目标、制订方案、设计原型。

理解能力的重要性

认知能力是将外界的知识转换为PM内在的有效信息的能力,如果将PM解决问题的过程流程化,不外乎就是输入(调研、理解)-加工(定义、方案)-处理(设计、研发)。理解信息作为工作流程的入口,如果出了差错,那后面的过程也就会难以保障。

过去我们常说失败的项目源于一个错误的问题定义,这句话没问题,但更深入的去思考,其实是PM没有对事物的深刻理解。PM所从事的工作不是十分的具象化,有哪些具象化的工作呢?

例如说手机装配线,定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SOP),然后所有人按照这个标准的流程来做,就可以得到正确的产出。而PM的工作更多的是抽象的,对于抽象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整理事实,并理解现象最后得到本质。

如何去理解事物

在处理任何事务时,我习惯于首先将事务要点化,去抓住几个要点,而不是大而笼统的看待事务。然后去思考这几个要点是否具有完备性,也就是不要有忘记考虑的要点。对于如何理解事务,我习惯于从以下几个要点去思考。

超级产品经理

1)这是什么

把一件事物的形态、能做什么、运作机制搞清楚。最简洁的方式是通过一张流程图,将运作机制以及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进行描述,可以让读者快捷的了解事物。

2)定位

搞清楚了定位,你才知道对手是谁,应当与谁进行比较。例如“及刻”的产品“Hotmall”,我们通过分析,将其定位为营销工具。因此将我们选择同类同质比较对象时,会选择腾讯社交广告、新潮、大众点评等进行比较。

3)定义

定义是对事物特征或内涵的一种表述,并不是一种自主认知,与本质不同。定义是我们理解事物后,通过一种精简的方式将事物的要点准确表达。再定位了“及刻”的产品“Hotmall”后,我们地其下定义:操作系统层面的联接商户与顾客的沟通工具。

4)存在的意义

为什么要有这个事物的存在?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需要我们结合第7条的比较去分析其意义和价值。

超级产品经理

价值和意义一定需要PM从用户侧去思考,从人的角度去描述我们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服务、创造何种价值,而不是从产品侧去描述我的功能。

5)发展路径

人、发展节点、外部环境,都需要纳入考量之中。最主要是观察同类同质的事物的发展路径。这既包含对于过去和现状的归纳,也包含对于未来的判断。

6)产业链分析

当我们在分析行业、产业时,我们更多的需要从产业链上去理解,而不仅仅是从一个产品上去理解,产品只是一个盈利的工具,是人的思想的载体。

7)差异、优势、劣势

以上三点要通过比较去发现,因此需要重点说明一下比较,如何更有效的比较?

超级产品经理

如上图所示,我列举了这样的比较二维表,这样分类是为了思考的完备性,也就是如何保证我的思考是全面的。

同类/异类是从事物本身的形态说起(定义),同质/异质是从事物的方向说起(定位)。在实务的过程中,我们优先考虎同类同质、异类同质的对比分析,同质代表着在定位相同,意味着在争夺同一市场空间。而对比的维度也就是前面所列举的几点,比较的目的是发现差异、优势、劣势

我们的小伙伴最近在调研的RCS(富媒体短信),通过了解锁定了imessage、RCS Chat进行了同类比较,同时也与“快应用”进行了异类同质的比较。“快应用”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是一种OS层面的免安装的敏捷的app。

8)本质和规律

过去我们常应用的一个方法:2W1H法,What是什么、How怎么做、Why为什么做。很多人都具备这样的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经验,但为什么依然显得思考不够有深度?

因为我们的思考还是存在缺陷,探索本质就是去寻找不同,发现规律就是要找到共性,所以二者的思考逻辑是不同的。探索本质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演绎推理,而发现规律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归纳推理,也就是对于发展路径的归纳。

超级产品经理

即然要寻找差异就得对比,所以我们在第4点明确了对比的几个象限。另外就是我们思考的过程浮于表面,下一部分我会列举我自己对于本质思考的几个要点。

在我们的智慧商业产品中,前期我们对“及刻”的“Hotmall”产品进行了分析。我们并没有将“及刻”的产品与小程序进行直接对比,因为小程序定位于服务,而“及刻”的产品定位于营销。最终分析得出其本质就是:更高效精准的顾客沟通渠道

我们对于产品方向的的归纳后发现有三个主要方向:创收益、降成本、提效率,其需求的优化级从左向右下降。对于我们来说,如何在这样的方向中,尽可能的最大化我们产品的价值是我们最核心的课题。

思考本质的几个要点

在工作中,我们常用“思考为什么”和“五问法”去探索本质,但是结论却经常是肤浅的,我看到一些同事提交的报告中,对于本质的认识连整个实操的流程都没有理顺,又何言本质!!!

所以不是大家不知道这些方法,而是不知道方法的具体使用方法及其要点。我根据自己工作过程中的思考,总结了以下三点,仅供参考:

1)本质要从具体的人的角度是思考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谈本质离开了人怎么能算得上是谈本质呢?具体的人,不是特指一个人,也可以是相似的一类人。

2)本质要从务实操作的角度思考

我们的一位小伙伴,在做调研工作时,说道“RCS在与互联网抢夺市场”,这句话一听好像没问题,但是,是抢夺什么市场?市场这么大,可乐饮品也是一个市场,和我们有关联吗,没有!所以,一定要从务实操作的角度来阐述。

3)本质要从利益关系的角度思考

千百年来“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需要把人性想得太美好,需要从产业链中不同角色的利益中去思考。如果角色很少,也不要被故事和大饼洗了脑,清醒的想想其中的利益关系。

基于这三个要点,我们按照前文的几个步骤去了解事物、定位事物、定义事物、发展路径、产业链条、比较事物。最终,我们会回归到自然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中去,人类在改造这个世界,但并没有颠覆这个世界,无论汽车、飞机,都只是交通提升的一只方式,本质上和走路没有区别,只是工具更快捷、舒适而已。

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工具

1)逆向思维

不断的怀疑自己已有的结论,认为还不是终点,需要继续思考,有一个“5问法”可以去学习使用。逆向思维就是要求我们不断的去拨开表象,去更深层次的理解。

2)读书百篇其意自现

多花一些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量变引发质变。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刻是因为我们投入的精力还不够,多投入精力,不断的获取一些收获,最后就得知晓真谛。

3)分类思维

分而治之的看待问题。前不久有UI讨论星巴克的小程序设计太LOW了,没有利用好广告位,不如瑞幸的设计的好。但星巴克主打的是空间,而不仅仅是咖啡,与瑞幸需要不断的裂变引流的经营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一个清爽简洁的小程序未必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分类即有外部的分类也有内部的分类,内部的分类是指我们将一个事特划分为几个要素去看待,通过这几个要素去考察事物。外部的分类是指将事物置于一个更宏观的分类体系中,去分而治之的分析。

4)评判精神

很多时候别把事情想的太美好,尤其是还涉及到其他人的事情,不要一厢情愿的认为事情就会如你所想的方向去发展。同样,当别人在向你描绘美好未来的时候,也要静下心来去辩证的思考,别说什么就信什么。古人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也就是说没得几件事情会完全如你所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理解带给PM的改变

1)不会立马下结论(无论同意或否定),而是先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理解再下结论(两个耳朵一张嘴)。经常有小伙伴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他人根本不去理解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就依据自己的经验开始教条般的指点。其实没有什么对和错,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就OK。

2)结合事物的背景去看待事物,不会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去看待事物,谈问题就事论事给出意见而不是教条主义。

自己的经验是有边界的,未必适用有所有的环境,因些对于别人的观点和方案要包容的去看待,不会去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我们常会看到一些伙伴,会去问别人为什么要这样,然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相对前面一种沟通方式,这样会更好。

3)观察和理解事情,洞察事物本质,寻找一般方法和普遍规律,探索最佳实践路径。

尤如一些设计在谈论自己的灵感时,都会源于现实生活。同样,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对于现实的抽象,多理解这个世界,多理解人性。特别是产品进入设计阶段时,很多时候我们的设计太过于流于表面,却少对于用户场景的深层次的理解。

最近我在打磨一个场景分析工具,我对于场景的理解是用户打开工具后,需要深入的去思考慢慢的来构建场景,并且需要从场景事务流程、场景环境信息、场景人物信息等多个方面去描述。

对于这个场景的理解,我提出了“工作台”的设计理念,将现实中我们在一个工作台中的进行设计、修理的场景抽象到产品设计中。那么在接下来的原型设计中,我都是在复刻现实,通过功能交互,去模拟现实,将低用户的理解成本和使用难度。

总结

这篇内容所阐述的观点并不是产品分析的五层模型,而是五层模型中的每一层、每一项活动,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例如:结构层,我们将别人的结构(xmind)理清(第一点:这是什么),然后这这个结构中每一个模块是如何定位、如何定义的(第二、三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内在逻辑和价值是什么(第四点)?对方走了那些坑才一步步的形成这样的设计(第五点)?第六点产业链在这个地方不需要考察。

此后,我们还需要更广泛的去比较,并得出我们对于事物本质认识。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练习,需要你有一颗追求优秀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追求,以上都没得价值!

相关阅读

《灵魂设计,产品思考要成体系》

《从0到1,快速实现用户群定义与查询器设计》

作者:张牧师说,微信公众号:PM自习室。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