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的正确发展路径

知识付费市场现状

自2016年起,互联网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付费概念全面爆发。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组数据:

喜马拉雅FM打造的首届“123知识狂欢节”销售额到达5088万,与2009年的首届淘宝“双十一”销售额不相上下。

知乎上线知乎live两个月后,每场live平均收入达8601元,单场收获最多听众2178名,收入达58806元。

得到APP推出著名媒体人李翔和罗辑思维合作的付费订阅产品《李翔商业内参》,在短短两周内收获了5万多订阅量,订阅收入就共计1000多万元。

果壳出品的分答上线42天,平台共产生50万个语音问答,总订单1800万元,日付款19万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复购率43%。

除此之外,微博推出付费问答功能、豆瓣试水付费订阅,就连互联网科技网站钛媒体、36氪等也试图通过专业服务付费模式,希望赶上知识付费这一浪潮。

行业内的种种迹象表明,知识付费时代真的来了。

知识付费兴起背后的原因

在互联网逐渐兴起之时,产品/服务很多时候以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切入市场,免费这一模式为其带来了呈量级的增长。随着免费思维的践行在互联网里得到很好的印证,免费已经成为被大众认可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将传统行业规则都逐渐颠覆。

然而,当知识内容被贴上付费的标签时,为何各大创业者还加入知识付费行列中,且在互联网行业内迅速蹿升?为什么过去的免费内容如今能收到钱了?知识付费浪潮到底会不会昙花一现?

从知识付费的受众来分析,我将其归结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知识付费兴起背后的原因

客观原因:免费知识门槛过低,导致优质内容稀缺

传统知识内容往往是通过报纸、书籍等途径进行输出,往往只有行内专业人士才能创作,准入门槛较高;互联网时代则倡导人人都能进行内容创作,准入门槛较低。一旦门槛降低,将意味着大量无效信息涌入,内容产出也没有衡量标准,优质内容在如此大的信息密度下也逐渐变得稀缺。

在信息无限、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快速获取具有价值意义的有效信息成为了用户新的痛点,在这个大背景下,基于知识或经验的付费分享,慢慢地成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因为利用付费这一门槛,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筛选有效信息,同时也能让优质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将双边价值最大化。

主观原因:行业竞争激烈,人们希望通过对自己投资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用户除了利用知识付费这种模式去筛选有效信息外,还利用这种模式促使自己学习,为自己未来进行投资。根据真象大数据调查显示,有63.3%更愿意为“能提高工作效率或收入的知识和经验”这类知识进行付费。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用户身处于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希望通过最快速有效的方式学习行业专业知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知识付费则只是一种途径,是他们通往晋升之路的垫脚石。

知识付费产品模式分析

纵观现今的知识付费产品模式,从产品的切入角度分析,主要有社区、社群、名人、工具等四种角度,接下来我将进行具体分析。

知识付费产品模式分析

基于社区

以知乎、喜马拉雅为代表的知识付费社区起步较早,平台上的内容提供方往往是基于兴趣爱好和认知盈余进行知识分享,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持续地输出价值内容,进而在平台上建立知名度,树立个人品牌。在前期有了大量优质内容的基础上,从免费到付费的过渡就显得十分自然。平台因为坐拥前期的流量优势,尽管是平民化的价格也有很大的体量,平台的聚集效应十分突出。

基于社群

以得到、小密圈为代表的基于个人社群的知识付费产品注重通过打造高端优质付费内容来吸引受众用户。由于社群的特殊性,其受众用户有着非常强的信任感与忠诚度,即使体量不大,但付费意愿强烈,用户的付费转化率高。从得到APP推出《李翔商业内参》两周内就有5万的订阅量就可被印证。不过,这种基于个人/自媒体的社群模式,其核心还是在于个人/自媒体的产出内容质量,难以被复制。

基于名人

以在行、分答为代表的基于名人效应的知识付费产品,核心在于名人本身的IP价值。在行的线上预约、线下见面的形式重点是为创业者提供一个与行业大咖交流的机会;而分答的付费问答的核心更偏重于粉丝经济,大多是偏向舆论热点的私人问题,满足用户的好奇心理。而随着微博付费问答的推出,由于其明显的流量优势,无疑给了分答一次重击,不过分答近期推出了更系统、实操性更强的知识服务“小讲”,试图从另一条路径谋生路。

基于工具

以千聊、小鹅通为代表的知识付费产品在知识付费的浪潮下寻找差异化方式切入,通过为有知识分享需求的用户或自媒体做授课工具,覆盖知识付费的长尾需求。由于这类平台型工具产品可以帮助每个主讲做用户引流,所以起量很快,当平台上聚集足够多的内容后,将内容进行筛选,再通过平台与机构合作制作内容,完成从工具到平台型的升级转变。但是这类平台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用户仅仅是因为内容需求使用工具产品,用户流量很难留存在平台上,平台想做流量的二次分发,难度还是偏大了一些。

正确路径的知识付费模式

知识付费的浪潮兴起,内容创业者们都试图去抢占现有市场的一些机会。但我们可以想见,随着大量知识付费涌入,知识付费门槛逐渐本洗刷降低,原来试图通过付费去筛选优质内容的目的也将渐渐失去。当付费内容供应过剩、质量不一的时候,用户去参与知识付费的动力在哪?用户是否还愿意为其付费?到时候会不会又变成绞尽脑汁地吸引用户、激励用户使用?

事实上,知识付费的这种形式本质上是教育形式的变体。比如以知乎live为代表的一对多内容输出可对比现有的大班化教学,而以在行为代表的一对一内容输出可对比现有的一对一精英教学。知识付费让原来的体系化学习“压榨”,使其变成快速化、碎片化、可实践化的知识学习。大家传统的观念是接受教育应当付费,那知识付费自然也就不例外了。知识付费的浪潮并不是昙花一现,而是更适合未来的教育形式。

那到底何种路径的知识付费模式,才真正具有市场潜力呢?

事实上,知识付费的关键点主要在内容产出和盈利模式这两部分。

知识付费的关键点

内容产出

首先,知识付费需要具体一定的门槛,因为这样可以帮助用户有效地筛选优质信息。

其次,未来的知识内容方向是偏向专业性、可实践性、碎片化而又体系化。

最后,内容的产出方需要具备优质内容产出水平,由于PGC内容的输出虽然质量高,但是如何持续地生产优质内容是个大问题,所以未来的知识付费发展是偏向团队众创出来的精华内容,毕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如果是三个“诸葛亮”创造出的知识付费内容呢?

盈利模式

知识付费本就有了盈利来源了,我为什么还要强调盈利模式呢?因为不同盈利模式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不一样的。就目前发展来看,相比于知乎live的按场付费,我更好类似我很看好类似《好好说话》、《李翔商业内参》的这类订阅模式,我觉得知识付费的订阅模式的发展潜力巨大。

因为订阅模式在知识付费这一块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平台来说,可以同时绑定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保持双方粘性,另外还能快速回笼资金;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订阅模式可以帮助内容生产者带来体系化的知识输出,便于高质量内容产出;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持续、体系的碎片化学习相比于一般的碎片化学习更容易被消化和实践,产生的价值更大。

总的来说,知识付费并不是昙花一现,它是在线教育的另一种变体。在这样浪潮下,我更好看好专业化内容持续性输出的知识付费。

作者 Lighthouse_Anty

关键字:产品经理, 业界动态, 付费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