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专预售涉嫌违法,为什么蔡徐坤成了反流量风暴的中心?
编辑导读:数专预售这种商业行为表面上是娱乐圈长久以来的惯用操作,但是你们知道吗,这是违法的。今天我们就以蔡徐坤成为反流量风暴中心为例,解读数专预售涉嫌违法这一法律条文,我们一起来看看。
“难怪大家都想当明星,这不是贷款jz吗?还带赊歌的。”
8月30日晚,楚天都市报旗下极目新闻的记者调查发现,蔡徐坤的新专辑《迷》4月16日已上线,销售额超8000万,然而4个月过去,只出了5首歌,且没有在专辑介绍中明确余下6首的交付日期。
极目新闻记者在咨询律师陈亮后了解到,蔡徐坤专辑《迷》未告知剩下作品具体交付时间的售卖方式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随后,#律师称蔡徐坤专辑预售涉嫌违法#登上微博热搜,截至到发稿前阅读量已接近6亿。
报道一出,相关平台很快在蔡徐坤新专辑《迷》介绍中增加了相关的“购买提示”,蔡徐坤也于次日上午上线了五首新歌,仅剩一首《Outro-》还未发布。
30日,蔡徐坤工作室对红星新闻表示“歌曲可以一次上五首。肯定不是现写的,之前是有正常的宣传节奏的。”
然而,报道这一事件的极目新闻在评论区及后台,遭遇了部分疑似蔡徐坤粉丝群体大量造谣及言语攻击。
8月31日,极目新闻喊话蔡徐坤及蔡徐坤工作室,要求其公开回应。
随后,蔡徐坤工作室道歉,表示未尽到提前以显著方式提醒告知全部歌曲上线时间的义务。
并呼吁粉丝配合清朗运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这场持续三天的专辑预售涉嫌违法事件,以蔡徐坤工作室道歉告终。
但已经诞生7年的数专模式怎么就成了涉嫌违法行为,为什么蔡徐坤成了这场反流量风暴的中心?
一、为什么数专预售会涉嫌违法?
数字专辑分批销售,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此前,毛不易、林俊杰、范丞丞等歌手都曾采取这样的方式,然而问题出在是否明确告知交付日期上。
陈律师提到,预售行为是否合法的关键前提是——出售方是否在出售页面明确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该产品将“先收费、后期交付”,且类似条款需要在页面上予以重点提示。
例如加粗、变体字、大字号等,“如果没有这些相关表述,则出售方没有尽到足够的说明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以毛不易的专辑《幼鸟指南》为例,该专辑在今年5月28日开启预约时便公布了所有曲目名单,并在5月31日正式发布时公布了余下歌曲的上线时间,整张专辑一个月内放送完毕。
与之对比,蔡徐坤的新专辑《迷》并未在发布时公布在余下歌曲的上线日期,专辑《迷》中关于上线时间的“购买提示”也是在报道后才加上的。
不过,也有不少粉丝替蔡徐坤辩解称,余下的歌曲就是以不定期上线来给粉丝惊喜,与专辑主题“迷”相呼应。
但即便如此,假如真是想给粉丝一个“不定期”的惊喜,为何不在专辑中对歌曲的不定期上线做一个基本的说明呢?这样既合法又能给粉丝一个期待。
据音乐先声了解,蔡徐坤专辑《迷》的受众为粉丝群体为主。
尽管粉丝知道这张专辑是配合演唱会一起发布,余下歌曲的上线时间也是根据演唱会而定,双方在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但在法律上确是存在漏洞。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经营者应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项和风险警示、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
而专辑《迷》在预售中并没有明确余下歌曲的上线时间,零星的几条海报上的时间提示也非常模糊。
作为合同重要组成部分的交付时间都不能确定,作为合同基础的要约又如何成立呢?
正如陈律师所说,哪怕消费者(粉丝)不追究,也不代表出售方没有过失。
二、为什么蔡徐坤成了反流量风暴的中心?
本来只是一种宣发玩法的数专预售,到头来被认为涉嫌违法,蔡徐坤这一次确实有些被抓典型的意思。
前几天,中央网信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优化调整排行规则、严管明星经纪公司、不得诱导粉丝消费等十项措施。
随后,QQ音乐、网易云音乐先后表示已限制数字专辑购买量,用户已购买的专辑将无法重复购买。
9月2日消息,针对流量至上、“饭圈”乱象、违法失德等文娱领域出现的问题,中央宣传部近日也印发《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从强化综艺节目管理、强化榜单产品管理、强化粉丝消费管理、强化粉丝互动管理、强化明星经纪管理、强化明星自我约束、打击违法违规行为、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等八个方面着力,进一步持续整治“饭圈”乱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流量偶像的舆论监督自然是更加严格。
尽管国外的数字专辑也会采取预售的模式,不同的是,国外是分批发行,分批收费。
而蔡徐坤专辑《迷》则是在未告知专辑余下歌曲具体发行日期情况,便已收取全部费用。
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销售模式存在法律漏洞,很难不被抓成典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唱片时代,未告知具体交付日期便开售不但会被歌迷大面积抗议,还会被市场监管部门严厉查处。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数字专辑这一模式作为弥补数字时代消费产品的形式上线,在摸索试水的过程中,确实有可能衍生出新的违法空间。
无奈的是,在媒体发现这样的数专预售漏洞后,反倒被认为是小题大做。
因此,部分疑似蔡徐坤粉丝群体涌入极目新闻的评论区及后台对记者、编辑进行言语粗俗的谩骂攻击,造谣污蔑记者、编辑及报道单位收受钱财,污蔑极目新闻账号“公器私用”,指控涉及蔡徐坤报道为“无证据造谣”。
而在极目新闻隔空喊话后,蔡徐坤工作室很快道歉,并发布理智追星倡议书。
这其实也代表着媒体的舆论监督和饭圈思维的冲突,控评、引战、互撕、谩骂等行为也进一步激化了路人对饭圈乃至偶像本人的矛盾。
而蔡徐坤专辑《迷》预售方式本身存在法律漏洞,再加上正撞在了政策管控的枪口上,自然将他推向了反流量风暴的中心。
三、数专宣发其实还有很多创新玩法
自2014年周杰伦在QQ音乐发行了首张数字专辑《哎呦,不错哦》,数字专辑模式由此走进大众视野。
相比于传统唱片,这些年来,数字专辑其实也积累了很多有趣的玩法。
比如,除了蔡徐坤《迷》为代表的预售模式,2016年,李宇春将完整的专辑《野蛮生长》拆分为《野》《蛮》《生》《长》四张数字EP,依次隔月发行。
2017年,周笔畅以每月解锁一首新歌的方式发行了专辑《Not Typical》,整张专辑周期覆盖全年。
像李宇春、周笔畅这样分批发行,拉长时间战线的方式既符合听众碎片化的聆听习惯,也丰富了专辑概念的创意。
2021年3月,新裤子的数字专辑《爱 广播 飞机》,1到25元由乐迷自己定价购买,乐队将专辑的具体定价交给乐迷。
既是一次双方的灵活互动,也是对乐队音乐作品的水平检验。
在大众注意力极度分化的在碎片化时代,分批解锁歌曲既能延长宣传期,维持歌曲热度,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每一首歌都被歌迷听到。
对于歌手而言,这未尝不是一个推广自己作品的好方法。
然而,数字专辑宣发的创新不该沦为赊歌欺诈的违法行为。
“没建好的房子叫期房,蔡徐坤卖没录好的歌,叫期歌?”
网友对蔡徐坤这略带调侃的质疑背后,其实是对流量将数字专辑异化的不满。
长期以来,霸占数字专辑畅销榜单的主要是高流量话题艺人和零星的几个一线歌手,严重挤压了作品型歌手的生存空间。
换句话说,数字专辑本本是歌手进行音乐宣发的重要方式,现在却成为粉丝应援的战场,实属有些本末倒置。
我们也相信,随着蔡徐坤这一事件的警醒,数字专辑售卖以后会更加规范,衍生出更多有意思的新玩法。
作者:夏天,编辑:范志辉;公众号:音乐先声
作者 @音乐先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