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职业生涯最宝贵的前十年,应该如何度过?
@魔力大熊:假定你本科毕业时22周岁,32岁时正好步入10年职龄,这个年龄段是设计师功底和创意(经验和能力)的巅峰时期,也是大部分设计师考虑职业生涯转型的关键节点。是继续在岗位上做创意指导执行,转身管理角色,还是另起门户成立自己的品牌和设计事务所?没有孰优孰劣,但大熊这里有几点自己的思考,应当对你有启发:
1)选择北上广(如果你刚步入社会)
「客户在哪儿,我们就在哪儿」,咨询公司把服务意识诠释的最到位。设计也一样,不管你是在甲方还是乙方,设计产出最终都有交付对象。作为对设计本身有追求的你,绝对要在工作的积累中,筛选你的客户。好的客户,可能所在公司原本就有一支专业的设计团队,他们选择从外部寻求帮助,是因为信任这位设计师的水平,也期许从第三方的角度找到更好的设计解决提案。这样的合作是愉快的,双方对彼此的整体设计认知都很认可,直接提升了沟通效率,甚至有长期合作的可能。
比方说大熊在今日头条时,企业相当重量级的品宣设计,都委托给 Infini Studio 制作,还请了韩莹棣 老师配音,最终成品按秒计费,相当不菲,水准自然也很高。
「问:为什么头条内部有设计团队,还要委托第三方工作室?」
「答:为什么锤子聚集了这么多设计大神,还要委托 Ammunition 设计手机?」
所以,曾经有一位女生问大熊,自己在三线城市的一家广告公司做平面设计,客户质量低,干的很郁闷,有没有可能转型做 UI 设计。我回答,试试北上广的工作机会,一定会比你现在干的还要累,但至少接触客户的质量会高一大截,对设计的要求也会更高,能坚持下来,将来不会后悔。
好的客户会找业内有水准的设计公司,鼎鼎大名的 frog design,IDEO,Thoughworks,以及国内的 Tang,eico design,ark design,顺带一提兔纸的 Dinehq ,好的设计公司同样也挑客户。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样也包括甲方公司设计部门)推着设计师往前走,面对这批对设计有消费能力,有审美的挑剔客户,除了做出更好的作品,没有别的存活方式。超一线城市吸络了全国各地的精英,Fortune 500 的公司会选择在国贸扎堆,而不是跑到偏远县城凑热闹,这是客观事实。
相对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一流的客户和一流的设计工作室,年轻人最开始的一两年真的是 Nothing to lose,到中年时未必有这份勇气。在需要大量积累经验的阶段,选择北上广,或者经济更活跃的城市,承担压力,也享受成长。
2)多尝试不同的设计方向,再在熟悉的领域深耕
窄义上的 GUI 设计师(这种说法是不是很老派,你们愿意的话,换成 UI 设计师也可以。)如果要在设计这条路上提升,大概有这么几种选择:
要么深耕 Motion Graphic,转型更专业的动效设计师,C4D 和 AE 要拿捏精通。这是稀缺的专业技能,大厂里会比较需要,和界面设计师的分工也很明确,小厂则不会分这么细。看个人选择,若跳去顶尖乙方 4A 公司做创意执行,薪水翻几倍稀松平常,但于此同时,项目密集期熬夜写提案的时候压力也是杠杠的;擅长 MG 的设计工作室不少,bito,wtt,Sebastian Baptista,illo,STUDIO AKA,还有我最喜欢的 Ronda。
从2013年 iOS7 推动整个设计圈扁平化风潮,已经过去3年,最直观的感受是 UI 设计的门槛已经降低很多,已经到了零基础培训班3个月出来就能在互联网公司找到一份工的地步,至于真实水平怎么样,不作讨论。这就逼着已经工作了几年的设计师,必须丢掉老人心态,重新投入学习。
要么苦练美术功底,主攻视觉表现,在游戏类公司的话基本就是往主美这条路线发展,如果真的热爱绘画和视觉艺术,会在工作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实际路线也可以扩展到影娱方向,女神毛婷给「奇葩说」做的整体视觉设计就是一个极其好的案例。
要么专注在产品界面可用性/易用性上,往用研和 UX 的方向靠,成长为类似产品经理的角色,这要求你对界面设计范式和用户行为有逻辑缜密的判断和数据支持,并提供完整的解决办法,对实际工程经验要求很高。Luke Wroblewski 或 Welie 是典型的参照对象。
除了以上 3 种,还有一个方向值得尝试,那就是成为产品工程师。深入到项目工程实现的方方面面:梳理需求、完成原型交互、设计视觉界面、实现界面、实现功能(配合其他工程师)。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最大程度参与项目,从多个角度(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考虑问题,从而正确评估每个需求的工作量和预判最终的上线效果,这将大大减少其他同事的返工成本(返工也是你先来),从而提高团队整体的协作效率。
不止设计师,产品和设计意识强烈的工程师,往往也会成长为这样的角色,当然也有产品经理转型工程师,同理。
不过,成为产品工程师的前提是,你必须要写代码。
想想同行工业设计师,花费大量时间考量不同材质和工艺对最后成品的影响,同时结合造价成本对设计做取舍,最终达到平衡;所以 GUI 设计师熟悉界面实现的代码成本,反复推敲最合理的设计实践,也是理所当然。为此,你要熟悉:
- 什么是 Dom(以及 Virtual Dom);
- 什么是 Less/Sass/PostCSS,什么是Pseudo,CSS 选择器的优先级和权重;
- 什么是 ORM (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
- 什么是 MVC/MVVM 设计模式,以及它们出现的历史背景;
- 什么是RESTful API,常用的 HTTP 请求类型;
- 什么是 Bower/Grunt/Gulp,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区别在哪里;
- 什么是 RWD,如何实践,它的优缺点各是什么,以及em、rem、%的区别;
- 什么是Closure,什么是 Scope,什么是 Prototype;
…
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到,它们有的属于设计模式,有的是样式规则中的细枝末节,有的是工程经验的最佳实践,总归来说都是工程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淬炼的经验。不需要刻意去严格辨析,只要知道大概是怎么一回事即可,剩下的交给项目中实战。
3)一日漫长,十年很短
保持好奇心很重要。
川和鸡总从站酷开始,相爱相杀4、5年,不约而同在UISDC开设计课(川总课程:http://xue.uisdc.com/uidesign 鸡爷课程:http://xue.uisdc.com/motion),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不可能。10年职业经验的积累,足以让初入职场的设计师成长为设计总监这样的角色,前提是要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不要害怕职业冒险,人生早期的尝试越多,最后的选择越可能有益。
大熊见过不少优秀的设计师,中年时有选择继续待在大公司转型管理的,有待在广告公司做创意执行的,有开设自己设计事务所变身乙方的,也有凭借多年设计经验的积淀,做自己的精品酒店、餐馆的…基本上每过10年,人的想法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皆由经历造就。不过高点远点,将来遗憾少点,总是没错。
设计师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此同时,焦虑感会长期伴随你,在事业变化或重大挑战来临时尤甚。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聪明有雄心的人永远想要获得更多,对于他们来说,挣钱是缓解焦虑最好的方式,花钱不是。
永远保持好奇心是抵抗职业倦怠的良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做了太多界面,写了太多代码,对于工作这件事情完全提不起兴趣。试着回忆最初驱动你设计的契机,那份旺盛的好奇心,那颗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心,想想看,一切又可以重新开始了。
:p -大熊
彩蛋:微博上将你的作品(图片或链接)@魔力大熊 ,我将从中选出赠送一枚 dribbble 邀请码。大熊的 dribbble
「熊掌拨清波」微信公众号:bearbearpaw
关键字:职场, 规划, 设计, 设计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