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beat 源码分析

由于业务需要,我们要对 beats 进行二次开发。所以最近我在看它的实现。这篇文章就是对此的一段总结。

beats是知名的ELK日志分析套件的一部分。它的前身是logstash-forwarder,用于收集日志并转发给后端(logstash、elasticsearch、redis、kafka等等)。filebeat是beats项目中的一种beats,负责收集日志文件的新增内容。 虽然标题是《Filebeat源码分析》,不过由于filebeat依赖于公共库 libbeat,本文会花一半的篇幅跟它打交道。libbeat 集合了各个 beat 会用到的内容,包括公共的配置,输出的管理等等。每个beat专注于自己的收集工作,然后转发给libbeat进一步处理和输出。

每个 beat 的构建是独立的。从 filebeat 的入口文件filebeat/main.go可以看到,它向libbeat传递了名字、版本和构造函数来构造自身。跟着走到libbeat/beater/beater.go,我们可以看到程序的启动时的主要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包括命令行参数的处理、通用配置项的解析,以及最为重要的:调用象征一个beat的生命周期的若干方法。

每个 beat 都实现了Beater接口,其中包含Setup、Config、Run、Cleanup、Stop五个接口方法。

type Beater interface {        Config(*Beat) error        Setup(*Beat) error        Run(*Beat) error        Cleanup(*Beat) error        Stop()}

当libbeat用传进来的构造函数构造了一个beater时,它会依Config -> Setup -> Run -> Cleanup的顺序调用这几个方法,并将Stop注册到信号处理函数中。

Beat是在libbeat的构造入口处定义的结构体,其功能就是存储构造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比如解析出的配置会存储在Beat.Config,根据配置中创建的Publisher也会存在Beat.Publisher里面。

我们可以跳回filebeat/,在beat/filebeat.go看到接口的具体实现。Config方法里面,filebeat只会读取跟自己名字相关的配置。Setup方法则基本没干什么。Cleanup和Stop方法自然只是做些收尾工作。重头戏在于Run方法。

在Run方法中,filebeat逐个创建了spooler
由于业务需要,我们要对 beats 进行二次开发。所以最近我在看它的实现(对应版本是v5.0.0-alpha4)。本文是对此的一段总结。

beats是知名的ELK日志分析套件的一部分。它的前身是logstash-forwarder,用于收集日志并转发给后端(logstash、elasticsearch、redis、kafka等等)。filebeat是beats项目中的一种beat,负责收集日志文件的新增内容。 虽然标题是《filebeat源码分析》,不过由于filebeat依赖于公共库libbeat,本文会花一半的篇幅跟它打交道。libbeat集合了各个beat会用到的内容,包括公共的配置,输出的管理等等。每个beat专注于自己的收集工作,然后转发给libbeat进一步处理和输出。

beat的构造

每个 beat 的构建是独立的。从 filebeat 的入口文件filebeat/main.go可以看到,它向libbeat传递了名字、版本和构造函数来构造自身。跟着走到libbeat/beater/beater.go,我们可以看到程序的启动时的主要工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包括命令行参数的处理、通用配置项的解析,以及最为重要的:调用象征一个beat的生命周期的若干方法。

每个 beat 都实现了Beater接口,其中包含Setup、Config、Run、Cleanup、Stop五个接口方法。

type Beater interface {        Config(*Beat) error        Setup(*Beat) error        Run(*Beat) error        Cleanup(*Beat) error        Stop()}

当libbeat用传进来的构造函数构造了一个beater时,它会依Config -> Setup -> Run -> Cleanup的顺序调用这几个方法,并将Stop注册到信号处理函数中。Cleanup和Stop其实都是做收尾工作的,只是前者是在beat退出时调用,后者是在收到SIGINT和SIGTERM时调用。

Beat是在libbeat的构造入口处定义的结构体,其功能就是存储构造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比如解析出的配置会存储在Beat.Config,根据配置中创建的Publisher也会存在Beat.Publisher里面。

日志收集逻辑

我们可以跳回filebeat/,在beat/filebeat.go看到接口的具体实现。Config方法里面,filebeat只会读取跟自己名字相关的配置。Setup方法则基本没干什么。Cleanup和Stop方法自然只是做些收尾工作。重头戏在于Run方法。

在Run方法中,filebeat逐个创建了registrar、publisher、spooler、crawler四个组件。收集到的数据在它们间的流动方向,刚好跟创建顺序相反。

crawler负责具体的日志采集工作。它会根据配置文件启动多个prospector,每个prospector处理一类日志文件类型,有着一组独立的配置。prospector会启动一个prospectorer干主要的活。根据默认配置,这个prospectorer会是ProspectorLog类型的。ProspectorLog类型的prospectorer会扫描目标路径下匹配的文件,根据registry里存储的状态判断每个文件。如果之前处理过,调用harvestExisingFile;否则调用harvestNewFile。前者会判断对应的harvester是否还在运行。这两个函数都涉及到一个Harvester的创建。随便一提,registry是registrar创建之后传递给crawler的,里面是文件的处理状态记录。

对于ProspectorLog来说,它在创建Harvester时调用的是harvester/log.go中的Harvest方法。该方法首先创建一个LineReader。其次从LogFileReader开始,根据配置,一层层套上LineEncoder、JSONProcessor、Multiline等装饰器。每个装饰器负责自己相关的文本处理。然后,不停地调用readline从该reader中读取内容,根据读到的内容填充FileEvent的值,把FileEvent发送给spooler。注意FileEvent并不一定含有具体的日志内容,它也有可能只包含文件相关的状态信息。FileEvent也不仅仅有具体的日志内容,它还包含读取事件以及其他配置相关的值。当readline时发生错误或者EOF,harvester会随之退出。prospector会每隔scan_frequency(默认10秒)之后重启对应的prospectorer,然后继续创建出harvester,继续收集的工作。原本我以为filebeat会使用inotify这样的API,只有在文件发生变动时才去读新数据。看来它只是定期去读取上一次offset之后的数据。

以上三部分的代码分别位于crawler、prospector和harvester目录下。三者关系总结如下:

另外,harvester里面有三个目录,reader、processor、encoding,顾名思义,主要是处理一些文本层级上的细节。

现在我们随着FileEvent(以下简称为事件)来到spooler里面。一进来,就看到事件们在这里排起了长龙。spooler接到事件后,不急着发出去,而是排进队列中。如果队列(长度取决于spool_size,默认2048)已满,调用flush方法把事件刷到publisher里面。此外配置的flush时间idle_timeout(默认5s)到时后,也会调用flush方法。

大热天的排得很焦急,终于到publisher了。publisher从spooler中接收事件,转换其类型。@timestamp和其他跟日志内容无关的tag就是在这一步打入到发送数据中的,详情看input/event.go。它接着调用PublishEvents把数据发送出去,并注册了通知函数和标志位Guaranteed。正是由于这个Guaranteed标志位,filebeat的数据会在发送时一直重试到成功为此。当数据被发送时,发送方调用通知函数,publisher知道可以把这个事件划入到“已确认”的队列中。又是一个队列!事件们领了确认表格,这次它们要排队进入registrar。

publisher的已确认队列每秒刷一次,就像游乐园的栅栏一样,一打开就有一批新的事件挤进registrar。registrar根据每个事件的文件状态更新记录,并在处理了最后一个事件后以json格式写入到文件registry中。这个文件的内容如下:

{"/root/fnlek/logs/error.log":{"source":"/root/fnlek/logs/error.log","offset":0,"FileStateOS":{"inode":798434,"device":2049}},"/root/fnlek/test.log":{"source":"/root/fnlek/test.log","offset":211670,"FileStateOS":{"inode":798467,"device":2049}},"/root/fnlek/test1.log":{"source":"/root/fnlek/test1.log","offset":0,"FileStateOS":{"inode":798464,"device":2049}},"/root/fnlek/test2.log":{"source":"/root/fnlek/test2.log","offset":0,"FileStateOS":{"inode":798611,"device":2049}}...

正是靠这个文件做持久化,filebeat启动时才能继续前一次的工作(记得讨论prospector时提到的registry吗)。虽然不能保证每条日志仅被发送一次,但至少保证每条日志都有机会被发送。

filebeat的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又转到libbeat了。

日志发送逻辑

前情提要:filebeat/publisher把数据通过PublishEvents发送出去。

现在轮到libbeat/publisher干活了。每个PublishEvents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Client进行具体的发送工作。这个Client由libbeat/publisher/publish.go的Connect函数创建的,让我们进入libbeat/publisher/client.go瞧瞧。我们接着可以看到,这些事件(已经被打包成消息了)会被同一目录下的async.go的publish方法所发送。

真正负责发送的类型是outputWorker。不过这些worker会被makeAsyncOutput函数根据flush_interval和max_bulk_size配置包装成BulkWorker。然后待发送的消息会被丢到一个chan message队列里面去,待flush_interval(默认1s)时间到或者消息数超过maxBulkSize(默认50)才被发出去。之后会有一次根据消息内部的events长度,对发送的消息数的切割,使得每次发送都不超过max_bulk_size。还记得吗,由于spool_size默认值是2048,不考虑超时的情况下,filebeat的一次PublishEvents相当于发送端的41次发送。

中间省略若干转发不提……

历经艰难险阻,最终会调用到outputs/mode/mode.go的PublishEvents方法,如果不涉及load banlancer,会进入同一目录下的single/single.go。现在转给实现了mode.ConnectionMode的具体Client去调用PublishEvents方法。“具体”是哪一个Client呢?

各输出插件会在init的时候向outputsPlugins表注册自己的插件名和对应的初始化函数。libbeat/publisher初始化时会通过InitOutputs读取outputsPlugins表,具体读取到那个取决于output配置的值。读取到的值会用来创建具体的outputWorker,每个outputWorker会有一个实现了mode.ConnectionMode的Client。

如果当时调用的PublishEvent,走的流程大概也是这样,不过中间就不需要有队列了。

让我们挑一个输出插件——elasticsearch看看。代码位于outputs/elasticsearch,第一眼看上去就跟elasticsearch的客户端一样。

elasticsearch/├── api.go├── api_integration_test.go├── api_mock_test.go├── api_test.go├── bulkapi.go├── bulkapi_integration_test.go├── bulkapi_mock_test.go├── client.go├── client_integration_test.go├── client_test.go├── config.go├── enc.go├── json_read.go├── output.go├── output_test.go├── topology.go├── url.go└── url_test.go

elasticsearch插件的PublishEvents方法定义于outputs/elasticsearch/client.go。很简单,先判断是否处于已连接状态,如果不是,调用Connect方法。接着拼接数据,以POST /_bulk请求发送。如果配置了gzip压缩,可能会用GzipEncoder处理下。具体的HTTP/HTTPS发送逻辑由go内置的http包完成。

有趣的是,elasticsearch客户端实现的Connect方法会发送一个HEAD /的请求。尽管HTTP/HTTPS确实不需要提前建立连接,不过用HEAD /来探活意义也不大吧?

发送了请求并不代表成功——还得收到确认无误的响应才行。libbeat在outputs/mode/single/single.go的publish方法实现中实现了重传的机制。如果没有使用Guaranteed标志位,发送重试的次数取决于max_retries的设置(默认为3)。另外,如果部分数据发送成功,会将重试计数器重置为0。举个例子,如果POST /_bulk请求发送的数据有一部分获得了确认,下一次重试时将不会包含这些数据,而且重试的次数会从零算起。一旦发送成功——抑或重试多次均告失败,通知函数会被调用,告知数据处理完毕。转了一圈,现在我们又回到filebeat/publisher了。

阅读代码,我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为了避免频繁输出对被收集者的影响,filebeat里面许多地方都用到了队列来实现批处理,结果导致其输出更像是脉冲式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进行连续多个输出。如果你想避免该行为,可以调小队列长度和刷队列的时间。当然这么一来,输出会更加频繁(但更平滑),总体消耗的资源会更多。

关键字:beats, 源码分析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内容举报】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