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产品少走弯路:你必须掌握的知识
打通任督二脉:找到窍门快人一步
1. 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就是产品经理快速进阶的任督二脉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采用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到达目的地,但是靠走路、骑马、开车的效率明显是不一样的。作为产品经理前面我们已经明确了目标,接下来就要想方设法的通过学习去达成目标。
但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学习高效,并且在达成目标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不要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呢?
回想一下,我们上学时期是不是经常听老师说不要死记硬背,要掌握知识和方法,掌握了知识和方法才能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学霸和学渣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关注题目本身,一个关注解答题目后面对应的知识和方法,学霸会把知识点串联成面或者网进行融会贯通,找到老师出题的套路,这个套路对应的知识和方法就是“宗”,就是老师想让我们学到的东西。
作为产品经理要想高效学习就需要先把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搞清楚,这样子才能打通任督二脉从此学习开挂。
2. 知识体系和方法论为什么如此重要
2.1 结构化
①心灵鸡汤经典语录“虽然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习的道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大道理看起来都好有用,但是却不知道本质,听完了也不知道怎么去应用,然并卵,听了等于白听。
②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套路,学习也是一样。学习最大的成本不是钱,是时间,所以要掌握要了解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套路,降低学习成本。
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我们要让我们学习的零散的点,通过套路关联连接成线,再通过刻意练习巩固后触类旁通结成网。
2.2 提升职场竞争力
我们职场的竞争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经验,一个人过了30岁,不能总是线性的成长,进步,你得输出,输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巩固形成经验,否则你就是用所谓的成长,掩盖一无所成的真相。
最好的巩固我们经验和方法的办法就是梳理清楚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
3. 知识体系和方法论的底层科学逻辑
3.1 类似电脑的工作方式
其实人的大脑和电脑有很多相似之处,原理都是输入东西,通过计算然后输出东西。电脑的算力取决于CPU的运算能力,而大脑的算力取决于连接的神经元的多少,两者都是有上限的。唯一区别在于人脑有自我意识,可以为自己做主,而电脑只能做既定的算法运算。
3.2 两种思考方式
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行为经济学的鼻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丹尼尔·卡内曼的代表作《思考,快与慢》。里面有个观点是:
大脑遵循最低能量消耗原则来处理信息,同时把人类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或者按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把两种系统叫做系统1和系统2。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消耗能量少。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消耗的能量多。
在人类的决策行为模式中,两个系统都会发挥作用,由于系统2运作时需要消耗很多能量,所以很多时候系统1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系统1的直觉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种种缺陷,最有代表性的是三种偏好和四种效应。我们把它们叫做系统1的“七宗罪”,容易导致人类决策中的偏见和失误。
在日常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去弥补这种缺陷,用系统2去弥补系统1,用慢思考去弥补快思考,有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3.3 大脑算法
由于人脑的算力有限的,要让系统2高效运作,就需要有更加优化的算法,知识体系和方法论就是最好的一种算法,我们要不断优化算法最高效的利用好算力。
招式心法:用知识武装自己
既然知识体系、方法论的这么重要,那接下来我们来看下做产品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有哪些。
我们学习知识和方法论,最终是为了让我们达到某种能力(也是第一篇文章做产品少走弯路系列一:上帝视角(1)药方里面的第四个疗程要达到的),职场中我们的能力无外乎有三种,分别是业务能力、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业务能力是需要我们在自己行业里面摸爬滚打来提升的,这里不做展开,而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相对来说比较标准化,这里重点进行讲解。
在形成能力之前我们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搭建好知识体系的框架,然后再通过日常的学习往框架中填充内容,不断丰富完善。
下面就把我们需要必备的一些知识做个梳理:
1. 专业知识
作为产品经理,我们日常的工作流程可以切分为三个阶段,分别用想清楚、做出来、走出去来概括。
我们来看下这三个阶段各自包括的知识和方法有哪些:
1.1 想清楚
既然是想清楚,那这个阶段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思考:
首先思考产品是否能够做,比如是否符合公司战略?商业模式和ROI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如果能想通,那么就能接着往下推动,同时也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
接着思考产品如何做,比如产品方案如何设计?需求范围包括哪些?功能结构是怎么样的?
我们按照思考先后顺序,把想清楚这个阶段拆解为立项、需求、功能三步来进行说明。
1.1.1 立项
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用在做产品上面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莽撞的行动只会浪费大量的后端资源得不偿失,所以一定要顶住老板或各路领导的压力,时刻提醒自己想清楚了再做。
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三思而后行”呢?
我们需要建立项目立项的制度,所有的新产品在开工之前必须要开项目立项会,可以在公司内部设立一个项目评审委员会(虚拟组织),人员组成包括研发负责人、产品负责人、事业部负责人、CXO级别的各种领导,如果公司人员比较好那就喊一嗓子叫大家都过来开会商量军机大事。
在项目的立项会上,项目发起人需要把准备的BRD文档给大家进行讲解,让大家知道项目的一些细节信息,然后各方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建议和提问,发起人进行解答,最终由委员会来投票(如果老板坚决反对的话,那就GG了)看是否通过立项。
BRD
上面讲的BRD文档非常重要,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重要的三大文档之一。三大文档包括BRD、MRD、PRD,其中BRD决定要不要做,MRD决定如何开始做,PRD是决定做成什么样。这三个文档经常会用到,需要熟练掌握。下面把我写BRD的逻辑给大家简单罗列下:
找行业(根据公司的战略方向来确定,比如我们做交通的不可能跨界去搞外卖)——细分场景(产业的上下游供应链)——痛点(用户、客户、渠道、价格、产品)——商业模式(行业里面已经跑通的、摸索中的、新的商业模式)——SWOT分析(分析后看我们能不能做,市场规模多大,有没有胜算)——产品方案(确认一个可行的方案)——投入产出比分析(根据方案来预估大概的投入产出情况)——时间计划(大致的计划即可)
1.1.2 需求和功能
要搞清楚需求和功能主要是把产品的范围和结构清晰化,涉及到的方法有:
- 需求收集的方法,主要有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
- 需求分析的方法,主要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MW分析法、SWOT分析法等。
功能分类和优先级排序的方法,主要有客户满意度模型(KANO模型)、四象限定义法(重要、紧急)、波士顿矩阵等。
1.2 做出来
想的很清楚了,就可以开始调用后端的人马干活了。这个阶段产品狗、设计狮、程序猿、测试猴各路大侠要聚集光明顶一起搞事了,武林谁是正派谁排第一的问题上,大家争论不休、撕逼不止,想一想这画面是多么的美好河蟹。
按照各路大侠登台的先后顺序,这个阶段也可以拆解为设计、开发、测试三步。
1.2.1 设计
这里的设计是一个广义的设计,包括了产品汪和设计狮的工作。产品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输出PRD文档和原型设计,设计师则根据产品的输出来完成高保真的UI设计。
PRD
PRD是整个阶段的核心,文档的优劣程度决定了后续各路大侠撕逼的激烈程度。上面的BRD文档是有一定年限的产品人员需要具备的,但是PRD则是从刚入门的产品人员就必须具备的技能。网上很多模板大家自行去下载后做对比,如果大家找不到可以留言再单独发给大家。
MVP
产品第一个版本的设计必须要形成闭环跑通商业模式,但是功能又不能太多,因为要尽量减少试错的成本。我们可以采用MVP原则,MVP即最小可行产品(Minimun Vialbe Product),该方法通常是用在产品初始阶段,用来验证产品是否被用户接受,是否有人愿意为产品买单。
MVP要求我们抓住最核心的产品流程,剥掉多余的功能或者高级功能,只要主流程可以跑起来可以。完美并不是我们的目标,快速试错才是我们目标。譬如一款电商产品核心目标就是让用户在产品上下单买东西。那核心流程就可能是:进入产品 —— 挑选商品 —— 下单付款 —— 查询物流信息。那就围绕这个流程,剥离多余的高级功能(分享、评论、个性化推荐、积分等这些都不要做)做一款MVP产品。
1.2.2 开发
开发阶段主要是程序猿哥哥的活,他们需要根据产品的评审进行系统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开发和做好单元测试。作为产品我们只需要和他们约定好开发的原则,同时定期去核对进度即可。
敏捷开发
互联网软件开发基本上都是采用的敏捷开发,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主要是为了在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保证软件开发质量,把大的时间点变成小的时间点,做到小步快跑。
敏捷开发的几个特征如下:
1.敏捷就是“快”。快才可以适应目前社会的快节奏,要快就要发挥个人的个性思维多一些个性思维的增多。
2.客户参与。以人为本,客户是软件的使用者,是业务理解的专家,没有客户的参与,开发者很难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
3.强调软件开发的产品是软件,而不是文档。文档是为软件开发服务的,而不是开发的主体。
4.设计周密是为了最终软件的质量,但不表明设计比实现更重要。
5.迭代。软件的功能是客户的需求,界面的操作是客户的“感觉”。对迭代的强调是缩短了软件版本的周期。
6.小版本。快速功能的展现,看似简单,但对于复杂的客户需求合理地分割与总体上的统一,要很好地二者兼顾是不容易的。
1.2.3 测试
测试的小姐姐们会在产品评审后输出测试的用例,然后在程序猿小哥哥们提测后就开始依次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疲劳测试、极限测试等,把好程序上线前的最后一道关。
灰度发布
为了让测试小姐姐们能真正的模拟线上环境进行测试,有条件的研发团队都会进行有灰度发布。灰度发布就是发布后让一小部分人能够看到的新功能方便小范围的进行测试,A/Btest就是利用灰度发布实现的。产品人员不需要掌握这个知识,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意思即可。
1.3 推出去
“臭媳妇总得见公婆”,产品是好是坏还得用户说了算,我们要在产品上线后,多渠道收集用户反馈,然后根据反馈做好产品的迭代工作。
为了让迭代工作更加科学有效,那我们就应该用数据说话。上线前做好数据的埋点,上线后通过分析数据验证迭代工作是否达到了目标。另外,对于TOC的产品特别要关注用户的增长,因为流量是TOC产品的核心。
该阶段主要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有:
1.3.1 数据埋点
所谓埋点就是在应用中特定的流程收集一些信息,用来跟踪应用使用的状况,后续用来进一步优化产品或是提供运营的数据支撑,包括访问数(Visits),访客数(Visitor),停留时长(Time On Site),页面浏览数(Page Views)和跳出率(Bounce Rate)。这样的信息收集可以大致分为两种:页面统计(track this virtual page view),统计操作行为(track this button by an event)。
现在埋点的主流有两种方式:
- 第一种:自己公司研发在产品中注入代码统计,并搭建起相应的后台查询。
- 第二种:第三方统计工具,如友盟、神策、Talkingdata、GrowingIO等。一般情况下两种会同时采用,第一种主要是来做一些特殊场景的数据采集,第二种用来做一些通用的数据采集。
1.3.2 A/B测试
简单来说,就是为同一个产品目标制定两个方案(比如两个页面一个用红色的按钮、另一个用蓝色的按钮),让一部分用户使用A方案,另一部分用户使用B方案,然后通过日志记录用户的使用情况,并通过结构化的日志数据分析相关指标,如点击率、转化率等,从而得出那个方案更符合预期设计目标,并最终将全部流量切换至符合目标的方案。目前基本上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标配,但是在小公司不一定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可以实现AB测试。
1.3.3 海盗模型
是用户增长的基础模型,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也称AARRR模型,俗称转化漏斗模型。是Acquisition(获取)、Activation(激活)、Retention(留存)、Revenue(变现)、Refer(自传播),这个五个单词的缩写,分别对应用户生命周期中的5个重要环节。
从社群的角度来理解就是社群的用户怎么拉新,社群建立起来后怎么促活,社群活跃后怎么提高留存,社群留存后怎么促使用户付费,社群用户付费后怎么让他们进行口碑传播。
海盗模型是运营的必备知识,产品的童鞋最好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后面可以花时间再单独进行详细的讲解。
1.4 拓展知识
上面三个阶段介绍的知识与方法是一个0-5年的产品经理必备的。但是要想再往上爬一个台阶,最好能对产品经理上下游各岗位的知识有所了解,下面简单对相关知识做个罗列:
- 销售:销售漏斗、客户管理等。
- 市场:品牌包装与传播、危机公关等。
- 售前:产品方案包装、招投标等。
- 项目:五大过程、十大知识领域、三角理论(时间、质量、成本)等。
- 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等。
这篇文章介绍的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展开写一篇文章,内容实在是太多,大家可以先自行百度。如果大家确实很感兴趣可以留言说明,我后面再接着写,因为刚好公司内训课程陆续有讲到这些,不过需要些时间把它系统化的整理出来。
下一篇打算把产品经理进一步进阶需要的知识再做个梳理,内容还在整理中,不知大家是否感兴趣。
相关阅读
做产品少走弯路:上帝视角(1)
做产品少走弯路:上帝视角(2)
作者:我是IT民工,微信公众号:我是IT民工
本文作者 @我是IT民工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