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当前,再不懂技术应用,老板就要拍你了

引言

基建当前,在物流物联网行当的产品们,准备好在这个机遇中,大展手脚了么?

虽说基建是设施建设在前,信息化建设在后,感觉好像还有大把时间准备,但,没有技术储备,何来后面的入局?

那么,在各类不同的场景中,我们又应该怎么选择技术来适配?哪个强大,用哪个?

一旦实施方向错误,错失重大机会,即使我们前边胸脯拍的再响,老板也是会让我们拍拍屁股走人的。

产品决策权越高的角色,就越需要重视和了解技术背后的应用,这在任何领域和阶段都适用。

01 为什么要了解技术应用?

引言说了一堆,可能还是会有朋友说,有研发在,了解技术应用做什么呢?

老廖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场景有毒,请勿对号入座,毒咯血了无法算工伤)

场景一:

营销同事发过来一个在冷链车上使用,监测车厢温度的便携冷链监控终端需求,上面明确指出要求使用GPS定位,且定位精度达到多少米以上;

收到客户方关于货运车辆在途监控需求,要求便携体积小,续航达多少天,使用NB网络,高频次上报;

乍一看,两个好像都没问题。

实际从技术应用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冷链车场景的便携温控使用,是设备放入车厢内。

而卫星定位,是设备需要保持处于可见天空状态才能正常接收信号,定位正常,

放入车厢后,只能面对压顶的货物,和封顶的车厢。

设备在接收不到卫星信号时就会持续搜星,此时的功耗以指数级增长,GPS反而成为一种高耗电却不见成效的应用。

场景二:

NB技术刚兴两三年,虽说国家层面在大力推广和建设,各大通信运营商和华为都在探索NB技术的场景应用,

但不论是从技术参数层面还是这两年探索的结果,都表明NB技术并不适用于物流大部分的场景,根源是这个网络技术本身能力问题。

老廖把这种情况叫技术需求错位

造成错位的根源,或是需求方对技术应用的不了解,或是其需求的出发点,是用技术制造了需求,而不是应用决定了需求。

产品人是伪需求和伪应用的第一道门槛,没有经技术应用评估的产品开发很容易出现花了时间,却办了坏事的结果。

不论是从事产品开发还是产品规划,除了要了解使用需求外,更需要了解技术应用是否合适,即技术的选型,在开始就保障方向的正确。

在应用中,不是最强大的技术就一定是最好的,而是最适合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重点在于产品人士需要更好的把握这里面的技术选型,当然如果营销也懂一些技术应用,那会是更好的局面。

因为社会比较认可的营销模式是顾问式营销,而在顾问式营销中,营销如何持续建立和强化顾客感知和欣赏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中创造价值?

老廖认为,这就需要营销人员表现出足够的专业度,在日常与客户接触中,不断的培养。

常听一些营销人员说,同样的内容回复,还是让技术人员出面说才行,让我去说,客户不相信我。

这里有一个潜在问题,如果一开始就缺乏专业度表现,后面就要花成倍的时间重新建立。

老廖的老东家常说:产品需要有营销思维。这话老廖很赞同,这是保障做正确产品的前提。只是,老廖想在后面加上一句,营销也有技术思维,会让你的业务走的更远。

02 要了解什么?

那么,问题来了,应该了解什么?

首先要明确老廖所说的技术应用,才能往下说。

所谓技术应用指将工程技术、科学技术、新技术、新兴技术在行业各领域的工程应用、实际应用,这里的基础,也同是重点,是技术在领域中的应用,原理,优劣,而并非技术研发知识与能力。

就像我们懂得微波炉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磁波和食物里面的水分子共振,从而对里面的物品进行加热,也懂得金属容器不能放微波炉加热,但不需要懂得微波炉是怎么样的一个技术研发,是同样的道理。

在技术领域,不同职能的人员,对技术所需的了解掌握,有不同的角度和深度。

  • 产品总监:洞察和掌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了解技术原理/应用,把握同业产品技术应用,优劣,
  • 产品经理:了解和掌握行业技术发展,了解技术原理/应用,把握同业产品技术应用,优劣。产品经理需要把控技术的适配性,应用再传递给研发。
  • 研发:掌握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往往研发人员只会把关需求中技术部分的可开发性。
  • 营销:了解产品所用技术基础原理,优劣,产品应用。

了解技术应用,首先能让做产品的你做正确的事(至少保障你的技术方向不出差错),然后再来考虑怎么正确的做事。

了解技术应用,也能让你在沟通和规划中把握主动,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03 要了解哪些技术应用?

要做好一个物联网化的智能产品,需要做到四个级别功能:监控、控制、优化和自治(该四个级别的分类思路来源于知乎,老廖深感认同,遂抓了过来)。

(1)监控

产品可通过传感器和外部数据源对产品的状态、运行情况和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监控;

通过采集数据,产品可以提醒用户或其他人注意环境或性能的变化。还可以监控跟踪产品的操作特点和操作历史,更好地了解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

(2)控制

通过内置于设备中或驻留在云端的远程命令或算法,智能连接的产品可以实现远程控制;

算法可以是指示产品对其条件或环境的特定变化做出反应的规则,

例如,如果压力过高,关闭阀门。

再如,智能联网的门锁,可以让用户在智能手机上对访问者进行识别后,远程开锁进入家中。

(3)优化

来自物联网化产品的大量监控数据流,再加上远程控制产品的能力,使用户能够以多种方式优化产品性能。

例如,实时监测产品状况和远程控制的数据,使企业能够在即将发生故障时进行预防性维修并远程完成维修,从而减少产品的停机时间和避免派遣维修人员。

即使需要现场维修,也可以提前了解损坏的内容、需要哪些部件以及如何完成修复,从而降低服务成本并提高首次修复率。

(4)自治

监控、控制和优化功能结合在一起,使智能连接的产品能够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自治运行。

在最简单的层面上,产品可以自主运行,就像智能扫地机器人一样能,通过对房间的自动扫描规划行进路径,使用传感器在不同的房间中自主清洁地板。

更复杂的产品能够了解自己的环境,分析自己的服务需求,并适应用户的喜好。如果只有简单的监控控制,就沦为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

由此,我们可以一个得出结论,要抓物联网,至少要了解几类技术类别,

  1. 通信技术,不同的业务应用流程,场景环境,有不同的条件限制,如何选择,让通信满足应用,且能最大程度放大这种优势?
  2. 定位技术,现今社会,物联的场景,越来越关注位置需求,这是因为绝大部分被监测的对象,本身就具备了资产属性(不论是死物还是动植物),大多数物品在进行物联网改造规划时,就要求具备资产管理、健康状态、寿命周期等管理类的功能应用。
  3.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一种常见又很重要的器件,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产品没有传感器,就像人没有了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
  4. 计算机技术,云服务越来越普及,也导致企业越来越不需要关注服务器架构、配置等方面的硬件条件,而只需要关注云端应用,算法建模,数据分析,判断。

每种技术类别又分了好些具体的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部分的应用,算法建模,老廖说不出。其他的部分,老廖下回再给大家絮叨絮叨里面的内容。

 

作者:廖海强,十年物流行业物联网信息化硬件产品经验;微信公众号:老廖有的说;

本文作者 @廖海强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