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系列(一)——需求处理流程
产品经理日常的主要工作都是围绕需求展开的,每天为它抠破脑袋,只为开发哥哥们少点烦恼,用户爸爸们多点快乐。想清楚了,皆大欢喜;没想清楚,咏春叶问。
在后面的这段时间里,我将以一个系列的文章来分享一些自己对需求的认识,希望能帮助到还未能系统认识需求的同学。
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先聊聊常见的需求处理流程,后续文章将以此流程为框架,逐条展开。
一、需求获取阶段
在需求获取阶段,需要做好收集和管理两件事。
这些需求既有产品经理主动挖掘的,也有从用户、运营、业务方、领导等渠道被动获取的,无论哪个渠道来的需求,都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地方进行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求池。
不过,对于多方关注的重点需求,通过需求池来向各方同步就不太合适了:
- 一是因为需求池内容太多、太杂,向业务方、领导汇报的时候会有很多干扰信息,难以快速抓住重点;
- 二是因为需求池里面可能有些需求不适合完全公开。
这时我们就需要使用《事项跟踪表》来单独跟进,形式上用Excel、PPT都可以。
而放在《事项跟踪表》里的需求,也要在需求池里记录下来,即需求池是做全量需求管理的,《事项跟踪表》是做重点需求跟进、汇报的。
二、需求分析阶段
1. 分析内容
需求分析主要从需求要素、定位、分解、优先级四个方面进行。
1)需求要素分析
需求要素分析是从需求本身出发,不考虑其他因素。
这些要素包括:内容、用户/角色、频次、价值、场景-动机、强度六个方面,这些要素的含义大家应该都比较清楚了,这里说一下分析各个要素的目的是什么:
- 分析需求内容,是为了弄清楚需求是什么;
- 分析需求用户/角色,是为了弄清楚需求为谁服务;
- 分析需求频次、强度,是为了弄清楚需求对用户的重要性、紧迫程度;
- 分析需求场景-动机,是为了弄清楚需求真伪、用户目的,更深入的理解需求;
- 分析需求价值,是为了弄清楚需求值不值得做。
2)定位分析
需求的定位分析是分析需求对产品当前阶段目标的意义。
分析需求的定位,有以下两个目的:
- 一是作为优先级排期的判断条件之一,如果需求与产品当前阶段的目标密切相关,则需要作为高优先级上线;
- 二是为了框定需求范围。每个需求的实现程度都有深有浅,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了解了需求之于产品的定位,就能判断需求要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一个需求对产品很重要,那就需要做得很丰富,如果只是辅助需求,则需要适当轻量。
3)需求分解
原始需求的颗粒度往往较粗,不利于后续的分析、设计、开发等工作,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些颗粒度较粗的原始需求进行分解,分解为一个个完整、独立、可实现的子需求。
4)优先级分析
优先级分析是以拆解后的子需求为单位进行的,根据各类优先级的判断方法、原则,初步评估各个子需求的上线顺序及时间。
2. 常见问题
需求分析应该是大家从入行那天就知道要做的事,但大多数同学在做需求分析时会犯以下三个比较常见的错误。
1)缺乏系统性
这是在分析中最常见的问题,即很多同学在分析需求时没有系统性的框架,导致很多方面没有分析到、考虑到,从而对需求认识不全面。
2)缺乏深度
对需求某些要素认识比较浅,不够细致深入,例如在分析需求的用户时,没有对用户分层、切片,对各个分层的用户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对用户只有一个笼统、模糊的认识,最后自然无法深入进去。
不过分析是否有深度的定义其实很难把握,也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需要随着分析者思维能力的提升、信息量的提升来加强。
3)忽略顺序
在上文列举分析内容时,其实是有分析顺序的,即需要有前面环节的分析结论,才会有后面环节的分析基础。
当需求分析清楚后,我们就可以针对高优先级的需求设计产品方案了。
三、方案设计与分析
1. 方案设计
设计需求方案既可以自力更生、独自设计,也可以借鉴其他产品同类需求的方案,两者本没有好坏对错、也没有所谓的创新与抄袭之争。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分析清楚需求后,找出最适合这个需求的满足方案,而不是纠结这个方案出自何处。
2. 方案对比
任何一个需求的满足方案都不会只有一种,至于选择哪一个,则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我们需要从多维度对比这些方案的投入产出比,以此来尽可能的选出所谓最优解。
评估方案投入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量化,主要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机会成本,但方案的产出则难评估得多,一个方案:
最终产出=价值-负面影响
结合这个公式,评估方案产出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价值标准难选取
哪个方案带来的价值更大,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标准去衡量它,但这个标准有时候并不好找。
2)部分标准难量化
在选取的评判标准中,有些是无法量化的指标,这些指标所体现的价值就无法客观判断。
3)部分标准主观影响大
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就需要由人主观判断,这样结论就与评判人的主观想法密切相关了,有时候也会屁股决定脑袋。
4)需要逆向评估
方案大多都是有利有弊的,除了正向评估方案价值,还要逆向评估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方案对某些用户可能是有价值的,对另外一部分用户可能是种打扰。
5)价值、负面影响不确定性大
相比于成本的预估,价值的预估则要困难很多,因为不确定性太大,影响因素更多,且大多没有可借鉴类比的经验,说得好听叫预测,说得不好听就是“听天由命”。
所以,所谓的最优解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我们真正能做的是在当时条件下,基于自己有限认知做出的自认为最合理的决策。
3. 依赖分析
有些方案看起来很美好,但如果没有必要条件的支持,那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
所以我们需要将备选方案的内部、外部依赖条件分析清楚,以判断这些方案需要哪些支持、谁能提供、提供数据能否满足要求、提供时间、提供方式等,进而提前做好准备。
以上的对比、分析,并非全由我们独自完成,而是需要作为牵头人,找到相关方,如技术负责人、依赖方,合力解决,从而选出一个最终方案来满足我们的需求。
4. 方案初评
选择方案后,需要就下个迭代的内容与前后端的技术负责人做初步评审,解决明显的障碍和问题,节约后面正式评审的时间。
四、需求上线阶段
1. 方案评审
需求上线前,先要进行我们常说的需求评审,不过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这个应该叫做产品方案的评审,所谓需求评审,是从开发视角来讲的。
在方案评审时,需要做好四件事:原始需求说明、方案讲解、方案评估以及工作量评估。
- 原始需求说明是指向开发团队介绍经过分析后的需求要素,目的是为了让开发小哥们更好的理解需求,更有代入感,以免实现歪了;
- 方案讲解即介绍满足需求的方案,这是开发同学最关心的事情。有时候开发小哥们在理解了需求的情况下,可能会提出更好的方式;
- 方案评估是从实际开发人员角度评估方案的可行性、风险、成本,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虽然与前后端技术负责人做了初步评审,但粒度比较粗,且评估人不一定是一线开发人员,所以可能有些细节没有注意到,此时我们就要更深入、全面的进行评估;
- 工作量的评估是通过量化的方式评估迭代需求总量,有利于开发团队合理规划迭代的开发时间。
2. 确定迭代内容
根据需求优先级、需求工作量、迭代容量(开发团队一个迭代最多可负担的工作量),我们要把超出迭代容量且优先级较低的需求往后排,以保证已有需求的开发质量。
3. 测试验收
方案上线前,对应方案的产品经理需要在上线前两天在测试环境验收,以保证方案的正确实施。
方案上线后,还需要第一时间在正式环境再次验证,以确保不会因测试环境与正式环境差异而出现的幺蛾子。
五、需求优化阶段
需求方案上线还只是开始,要想知道这个需求是否真正达到了预期效果,发挥出了真正价值,还需要持续跟踪监测。
通过埋点,统计用户行为,并根据需求预期价值,确定分析指标,通过对比指标实际数据与预期数据,找出差距,探究差距原因,并制定相应优化策略。
以上就是我们日常处理需求的完整流程,上述的每个小环节都可以引申出大量的知识点、方法论,在后续的文章中,我将挑选重点环节进行介绍。
作者:周翔;公众号:周翔Fly;个人微信:zhouxiangxgg
本文作者 @周翔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