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产品新人如何通过产品经理大会破解迷茫

2019年年末的时候,秋招已经基本结束了,但是我还是不清楚自己想要做什么,在前辈的推荐下进入到了一家医疗信息化公司做产品经理实习生,没想到这个意外接触到的职位却让我决定了一定要去成为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之一。

有了职业目标,但是接下来还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专业的产品工作流程是什么样的?未来我要去C端还是继续留在B端?我要去哪个行业做产品经理?于是带着许许多多的疑惑我来参加了2020产品经理大会上海站,来听一听前辈们的故事。

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些答案,并且在和老师们的沟通中知道了接下来应该要做的事情。我在这里将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笔记分享给大家,希望也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一个最重要的建议

贺晓麟老师的演讲无疑是被观众最喜爱的几场演讲之一,生动有趣的讲述了其所理解大B产品经理之路。本来以为收获颇丰了,没想到在晚宴上贺老师更是直言不讳的表达其最真诚的想法。

有学员问不知道老板的意图是什么,贺老师说那你的老板恐惧什么?恐惧一定比价值大。有学员觉得自己没有产品主导权自己的产品总是无法如愿做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贺老师说你们是产品驱动商业还是商业驱动产品?贺老师总是能用一句话点破问题的本质。

我问贺老师:“如果只能给像我一样的产品新人一个建议,您会给出哪个建议?”

“做你热爱的产品,热爱决定了有一天你能不能扛着所有人的反对带着你的产品再往前多走一步。如果有一天你的产品被所有人反对的时候,而你觉得它就是你想要的产品,但是你已经做的挺不错了,放弃这个产品你仍然可以过的很好,你还有勇气再往前走一步吗?”

热爱是贺晓麟老师给我的答案,而我理解的再往前走一步的勇气意味着一个产品经理的灵魂上限在哪里。我们都可以成为产品经理,但是一个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一定是最热爱他的产品的。

我现在做的B端产品需求明了、规则明确、成熟稳重,并不能勾起我的热爱。以我对自己的了解,能让我热爱的产品它最好的需求、规则一定永远是下一个,而这样的产品大概率出自C端产品,所以我的答案其实已经有了。

二、产品经理的网

赵征宇老师分享的产品经理的网内容十分精彩,可惜作为产品新人我只能领悟其中一部分。比如下面这张图对我目前的工作来说借鉴的实用性很强。

作为懵懂无知的产品新人听的懂、跟的上无疑是最要做好的事情。听的懂我的理解是要听的懂业务,听的懂领导在讲什么,并且要通过多问、复述等方式来确保准确理解业务背后的本质,这样才能做正确的事、清楚工作应该如何正确进行、清楚某个模块应该如何正确设计。

在听的懂得基础之上就要做到跟的上,通过执行力能够将所想变成工作结果输出,在输出得过程中更要通过对工具的使用来保证工作结果输出的速度与质量。

产品经理的关键技能是很多人关心的点,赵老师提出的这三点我觉得对我来说十分受用。首先是用图来表达逻辑,不要报流水账,我目前工作的时候通常提交给研发的需求还是以文字形式的文档为主,很少会去将文字图形化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研发在看文档的过程中耐心会逐渐减少,导致其在编码中出现较多的错误,并且也会增加研发向我们产品再次确定需求逻辑的次数。所以在后续的工作中我应该需要更多的用图来表达功能逻辑。

懂数据自然而然不用说,这是个数据的时代,虽然我目前的工作不涉及到数据相关业务,但是储备一些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方法等对未来的我一定是有帮助的,因为产品终归还是要交给人来使用,而人使用之后就一定会产生数据。

体验别人的产品也是我在工作中已经在实践的方法,很多时候别人的产品中已经有了对产品设计的思考展现,我们可以很好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以思考和应用。当然这里强调的是良性的思考和应用而不是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比如某些大众产品已经将用户习惯建立起来,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产品中用相似的展现方式来保证不改变用户已经被建立起的习惯,从而减少用户的学习成本等。

三、在想法模棱两可的时候不断打磨产品

前段时间一直处于思考何去何从的矛盾时期,直到看到《人类简史》里的一段话“正如中世纪无法解决骑士精神和基督教的矛盾,现代社会也无法解决自由和平等的冲突,但这也不是什么缺点,像这样的矛盾,本来就是每个人类文化无法避免的,甚至还可以说是文化的引擎,为人类带来创意、提供动力。就像两个不谐和音可以让音乐继续往前进,人类不同的想法、概念和价值观也能逼着我们思考、批评、重新评价。一切要求一致,反而让心灵呆滞。”

然后才突然开朗,觉得将模棱两可的矛盾当作生活的一部分并和它和谐相处,引导自己不断思考反而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

所以在现场胡怀文老师突然提到“不要祈求完美,在想法模棱两可的时候不断去打磨产品。”这一点的时候我又豁然开朗,做产品又何尝不也是如此?

没有人能一眼就看到产品的未来以及产品最正确的设计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也一定是伴随着各方各种各样的声音、需求、想法相互作用相互矛盾,我们如果总想从中找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在开始做产品,一定永远也开始不了。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需要裹挟着这些矛盾带着产品一点点的往前走,而产品的设计每往前走一小步,我们关于产品设计的思考一定已经走了很多步。所以在之后的产品设计过程中,我期待各种模棱两可抑或矛盾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督促我不断地思考、批评、重新评价产品的设计。

四、学会使用商业画布梳理解决问题

在现场也听到了一个工具,叫商业画布,回来就百度学习了一下。百度百科说商业画布是指一种能够帮助创业者催生创意、降低猜测、确保他们找对了目标用户、合理解决问题的工具。 那作为CEO学前班的产品经理当然也很适用于该工具来梳理解决问题。

商业画布图通常包含九个构造模块,我们可以从这九个方面来思考一个产品。

这里我以我们公司为例:

我们通常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进行思考:

  • 了解目标用户(客户细分)
  • 确定用户需求(价值主张)
  • 思考我们如何接触到用户(渠道通路)
  • 制作怎样的产品(关键活动)
  • 怎样使产品盈利(收入来源)
  • 凭借什么实现盈利(关键资源)
  • 投入产出比怎样(成本结构)
  • 可以帮助自己的人(关键伙伴)
  • 维护客户关系(客户关系)

在这里也分享几种其它常用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供大家了解参考

PEST分析:政治(Polotics)、经济(Economic)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

SWOT分析: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波特五力分析:新进入者的威胁、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五、使用KANO模型判断需求的优先级

我们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除了需求池里的已经确定的需求之外,从客户现场以及销售售后等部门那里也经常会源源不断的反馈新需求。我经常听到我领导会说一句话叫先保证产品的基本功能,其它需求优先级靠后。那么除了产品的必备的基本功能需求,还有哪些种类的需求呢?之前我只知道大概有好的需求和不好的需求,这次在大会上才认识了KANO的需求分类。

KANO模型是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发明的对用户需求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工具。根据用户满意度反馈将需求分为了五类。分别是必备属性、期望属性、魅力属性、无差异属性、反向属性。

我们上面提到的满足产品的基本功能,其实就是这里的必备属性,那在必备属性之后我们又该将剩下的属性如何排序呢?

我觉得首先应该是期望属性,因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期望属性的需求如果具备程度低的化会直接降低用户的满意度,我们在现实应用也是如此,通常大家的产品基本属性都差不多,都满足业务的闭环流程,这个时候用户的期望属性类的需求就起了很大的关键因素,这种属性通常也是各个产品的主要竞标点。在期望属性之后应该就是魅力属性了,在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和期望需求之后就可以考虑给产品增加一些魅力需求了,为产品锦上填花。

最后是无差异需求和反向需求,这两种需求我们通常要进行有效的甄别,很有可能混在用户提出的不真实需求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和客户谈需求的时候不要听用户讲他要什么,而是要搞明白他为什么要。

了解了KANO模型之后,我以后在遇到需求的时候就不会只会简单的判断为好需求还是坏需求了,对理解业务的本质会很有帮助。不过在真正进行需求优先级判断的时候不止这么简单,这个以后我们可以再聊。

以上几点是结合我自己的短短几个月的产品工作所能感受最深的几点,参加这次产品经理大会对我的工作和选择都有很重要的帮助,希望也能帮到一些和我一样的产品新人,也很希望能有前辈老师们能够批评指正给出意见,真的感激不尽,欢迎交流谢谢各位。

 

本文作者@小游不会游泳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