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俞军老师见面后有感 —— 个人理解的产品素质和产品思维

最近见到“百度贴吧之父”俞军老师了(此处感谢帮忙引荐的小伙伴,康桑密达,阿里嘎多谷大姨妈斯,阔不&昆!),当天主要聊了滴滴和我现在做的产品,过程中笔者由于紧张,一直处于一脸懵逼和胡言乱语的状态(此时泪已哭干)。这几天,几经回味,收获颇多,故写下此文,和大家分享下。

俞军——百度贴吧之父。前百度产品副总裁、首席产品架构师,现任滴滴出行产品负责人。

本次见面最大的认知收货是在产品感上,这是一个PM的基础,一名优秀的PM无论是在产品设定中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能处处流露出超强的产品感。那什么是产品感,个人认为就是产品素质+产品思维。在和俞老师聊天的过程中,他时时都在强调这两点。

接下来,让我们借助俞老师的经典语录,思考下:什么是产品素质和产品思路?

俞老师说:

“在选人这一点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文取人。我们不看重简历上的背景,而是根据他写的产品分析看这个人对于产品和用户的感觉,这些感觉是从文字上可以感觉到的。从产品分析里的方法运用上可以看出这个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关键词句:产品感觉,用户感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能力

“我只关注应聘者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和对产品的分析理解。我会让应聘的人挑选百度中的一个产品,写一篇用户体验分析。通过这份分析了解此人看问题的角度、视野、调研方法、推理逻辑及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而并不关注应聘人的学历、专业等常规问题。”

关键词句:看问题的角度、视野、调研方法、推理逻辑及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

“我们在选人时,不会特别看重这个人的相关经验,所有人都是在一个起跑线上,至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也和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无关,我们非常看重这个人是否真心投入到了这个领域当中,日后的可塑性有多强。”(红字部分为笔者理解的关键点)

关键词:真心投入,可塑性强。

————————————分割线————————————

借助这三段话,我们可否理解为PM的素质要求如下:

1. 具有扎实的产品思维

  • 看事情视角全面,对细节敏感。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问题分析能力,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质,找到核心问题。
  • 善于对数据进行长期的检测和分析。能够从数据和场景中找到高频刚需的需求。
  • 善于分析和把控产品价值和用户价值,善于做价值的延伸和提升。
  • 做有道理的设计,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去解释自己每一处设定的理由。

2. 把事情说清楚

在表达上,语言简练,善于做减法,能用一句话把事情说清楚。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善于拿数据和因果说话。

(做减法永远比做加法难,无论是在产品设计还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切记不要“话”太多。言多必失,而且“话”说多了容易导致语无伦次,例如:首席反面教材——笔者我)

3. 对行业和产品充满热情

熟悉行业,了解行业中的每一个产品,有自己独立的视角和观点。

(熟知行业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不仅要求PM熟知行业历史和业内各产品的发展史,还要时刻关注行业和各产品的动态。通过数据,对未来做出自己的预估。这是一个漫长积累的过程,因此PM的心态急不得。)

不知道这段个人理解,能否取得你的认同,能否让你联想出产品思维具体体现在哪里。下面让我们看看于老师怎么讲产品思维。

————————————分割线————————————

俞老师说: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利益分配,所以你要掌握好各方利益的平衡,比如要让用户的净收益最大化。用户净收益=(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所以一个新的产品或产品升级,要尽可能提升新体验,尽可能将旧体验降为零,尽可能将切换成本降为零。”

关键词句:产品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用户净收益=(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

“我每设计一款产品,即使简单如用户界面,也会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去解释自己每一处设定的理由,这些论据来自于我对各种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

关键词句:用数据和事实去解释设定,对数据进行长期的检测和分析

设计一款新产品时 PM需要回答的问题

  • 用户是不是真的有需要?
  • 该产品能不能对公司的核心业务起到加分效果?
  • 团队对这个产品的方向是否能驾驭?
  • 我的重点不在于考察一个创意的流程有多复杂,而在于产品经理能否明确回答上述的三个问题。

产品决策简单三步法:

1. 有需求

  • 有多大:理想状态的市场需求有多大
  • 有多渴:市场需求的饥渴度有多严重
  • 上下游:需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 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

2. 有优势

  • 产品的用户满意度关键点是什么?关键点要接近竞争对手,在至少一点上全力领先。
  • 为什么是你?地域,资金,技术,市场,品牌,人力,时间。。。
  • 不能转化成产品价值的优势不是优势。
  • 产品 价值等于给用户的新增收益。零收益零价值。

3. 有利益

  • 预期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
  • 有收益才有未来
  • 产业链的利益平衡,成长正循环

————————————分割线————————————

结合上诉内容,我们可否理解为产品思维是一种自我发问的体现。那么问题来了,当有人问你关于为什么要做这个产品(需求)时,你会怎样回答?又会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So,让我们试着从俞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入手,再结合其他决策点进行阐述:

1. 如何证明用户需要该产品(需求),即该产品(需求)为什么值得做。

  • 该需求是用户在哪些场景下产生的?这些场景发生的频次如何?这个需求是不是刚需?
  • 为什么说用户需要该产品(需求)?现状如何?与该产品(需求)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差异度有多大?
  • 市场用户存量有多少,是增量市场还是存量市场?有多少用户需要这个产品(需求)?我们是如何获取数据的,数据又呈现出什么样子的价值趋势?
  • 这个产品(需求)上线后,通过什么方式,帮助用户解决哪些问题?用户会获得一个怎样的预期收益?
  • 这个产品(需求)是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以逸待劳的作用?通过这个产品(需求)我们是怎么解决上游问题的,能否为后续的迭代埋下伏笔的?

2. 该需求为什么是我们来做。该产品(需求)与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怎样的关系,是如何给核心业务加分的,该产品(需求)上线后公司能获得哪些价值收益。

  • 用户对公司核心业务产品的满意度如何?存在哪些不满意的地方?数据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新产品(需求)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的核心业务与竞争对手相比存在哪些优势或劣势,新产品(需求)上线后是否能帮助我们拉大优势或是弥补劣势?上线前后我们的数据会发生哪些预期变化?这个变化是不是我们当前想要的?
  • 为什么该产品(需求)是由我们来做,我们在地域,资金,技术,市场,品牌,人力,时间等哪些方面上存在优势。以帮助我们顺利完成该产品(需求)?

3,该产品(需求)从开发到最终上线,我们需要付出怎么样的代价,这些是否是公司当前能够承受的,以及公司在付出这些代价后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收益。

  • 该产品(需求)从开发到上线,公司整体资金的投入是多少?各部门需要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成本分别有哪些?公司和各团队是否有能力承受,如果承受不了该怎样应对?
  • 该产品(需求)上线后,对整个市场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是否能推动市场或行业的前进。各竞品之间会发生哪些市场占比变化?能对公司产生哪些短期收益,在未来的多长时间内,分别能产生哪些长期收益?
  • 该产品(需求)上线后,用户需要付出哪些成本,能获得哪些价值。依据“用户净收益=(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公式得出的结果“用户净收益”是否为正数。长期和短期内能产生的多少用户留存和增长。有没有用户流失的可能性,如果存在可能又该如何应对。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一件事,我最近读了两本关于目标设定和完成书,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点,作者鼓励读者对自己发问,不停的从各种维度和深度一次再一次进行自己发问。回看本段内容,上述问题正是我们在做产品时需要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而解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工作内容。

现在让我来拿一个模拟场景演练一下

(本场景纯属意淫,如有雷同,那就是我装逼的功力见长了)

假设,你去开需求评审会谈一个新需求,同事们会关注哪些问题?你又该如何回答?需求上线后,同事们又会关心哪些问题?你又该如何应对?下面让我们一起意淫下。

Q:这个需求是做什么的?

Q:怎么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Q:需求是怎么得来的?

Q:你怎么验证用户需要这个需求的?

Q:这个需求上线后预估会对老用户有什么影响?

Q:能带来多少新的用户,他们具有哪些特点。新用户和老用户有哪些不同?

Q:改版之后用户看到的产品和之前有哪些不同,为什么原型和功能设计成这个样子?

Q:这个需求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是否能帮助我们提升壁垒?

Q: 需求上线后需要配合哪些运营活动和市场活动?

Q:公司需要输出哪些成本?有没有哪些是我们目前难以满足的,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需求上线后:

Q:需求上线后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差别的话,差别产生的原因是?

Q: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Q:用户反馈如何,有没有真的帮到用户?

Q:新用户有什么特点和老用户差别在哪?

Q:依据现在的数据和情况,有什么下一步计划吗?

(笔者实在吹不下去了,本人功力尚浅,也就能想到这么多问题了,感兴趣的同学请留言添加问题和回复答案)

致辞,献上俞军老师提出的 3条新军规

  •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
  • 用户即需求,用户是自然人的某一类需求,用户不是自然人,随着内外部场景变化会发生变化。
  • 怀疑精神:自我迭代。

————————————分割线————————————

笔者最后的一句废话:切记“怀疑精神:自我迭代”,只有不断进行自我发问,才能不断地挖掘出新的问题,并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这将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同时也将充满惊喜和乐趣。那么CEO的提问,你有答案了吗?是不是再想出些新问题虐自己一下下。

作者:慢修,微信公众号:慢修记事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