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思维谬误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对市场信息、用户行为、竞品动态等各种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尽可能地还原事实的真相,从而制定符合市场规律和用户需求的策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好的思维千差万别却又殊途重归,都能够拨开重重迷雾,还原事情的真相。
每个领域的巨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往往难以模仿,但是我们可以注意一些常见的思维谬误,能避免踩一些坑也是极好的。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聊聊一些常见的思维谬误。
一、局部真相
类似谬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
局部真相是对我们思维影响最大一种错误思维模式。
古往今来一直也是困扰无数古人乃至圣贤的问题。
古人提出了很多成语、案例提醒我们,但是我们仍一直不断掉入局部真相的陷阱中。我们再来回顾盲人摸象的故事。
几个盲人来到王宫求见国王,请求让自己摸摸大象,以了解这种神奇的动物。善良的国王欣然同意了,并命人牵来了大象。
然后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摸到了大象腿,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细地摸着并思量起来。
过了一会儿,国王见他们摸得差不多了,就问道:“现在你们明白大象是什么样了吗?”
盲人们齐声回答:“明白了 !”
国王说:“那你们都说说看吧。”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根大柱子!”
摸到大象鼻子的忙说:“不对, 不对,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条巨大的蟒蛇。”
摸到大象耳朵的人急急地打断,忙着说:“ 你们说的都不对,大象又光又滑,就像一把扇子。”
摸到大象身体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 就像一堵墙嘛。”
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根绳子。”
盲人们谁也不服谁,都认为自己一定没错,就这样吵个没完。
于是,国王笑着对大家说:“盲人呀盲人,你们又何必争论是非呢?你们没有看见过象的全身,自以为是得到了全貌,就好比没有听见过佛法的人,自以为获得了真理一样。”接着国王又对臣民们说:“你们相信那些浅薄的邪论,而不去研究切实的、整体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摸象,有什么两样呢?”
作为五感健全的正常人,为什么也经常掉入局部真相的陷阱中呢?讨论的前提是,我们应当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任何事物都是难以从感官上了解透彻的。
比如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水滴,为什么常温下会是液态呢?为什么下落时会呈现水滴状呢?人类几百万年的文明,也就最近几百年才搞清楚这背后的原理。
所以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其实都是局部真相。一旦我们只关注某种倾向的“事实”,那么就会掉入局部真相的陷阱。
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地发生了的且不可辩驳的,怎么会错呢?
对于摸到腿的盲人,大象就像柱子啊;对于摸到大象尾巴的人,大象就像蛇一样啊,这个时候你纠正他,他肯定觉得你在骗他。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他展示更多的事实,让他对事情本身有个更全面的认识。
本来不想聊“四月”那个视频,但是还是忍不住想多说两句,虽然可能招致部分人的反感。
这个视频我也看了,而且不止一遍。作为一个在上海封闭了1个多月的人,可谓是感同身受,情感共鸣一下就起来了。
但是我仍然没有转,因为我认为这个视频存在一些瑕疵,就是局部真相拼凑的产物。
如果有心,我们可以看看视频讲的十几个事实,都是讲述的上海疫情、封闭为民众带来的不便、痛苦、挣扎。
谁说这些不存在,那就是昧着良心。但是要说只有这些,也是不全面的。
疫情中就不存在正义、感动、充满人情味的事实吗?
全国各地支援的医护人员和物资,为大家测核酸、送物资累到瘫痪但第二天仍走上岗位的大白和志愿者,想尽办法为居民反映问题、协调资源的基层工作者,在方舱中跳起广场舞积极乐观的轻症患者。
从整体上来看,疫情受到了控制,并没有一直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不是么?
我希望看到并转发的是《人间世》那样叙事的视频,有生离死别、忙碌奔波的现实和无奈,也有救死扶伤、永不放弃的精神和真情。
我不想揣测“四月”作者的初衷,他什么都没有说,只有部分事实的展示和留白。但是在当前负面情绪蔓延的上海,填补留白的只能是更多的负面情绪。
我想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媒体人,应该做出《人间世》这样的作品吧。我也期望有这么一部作品能够记录本次上海疫情的人间冷暖和酸甜苦辣。
上海加油!
二、二元对立
类似谬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针锋相对。
二元对立是最符合人类认知的方式,世界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样的,因此一元是难以解释的,但是使用二元独立就能够非常好的解释这个世界。
冷暖、黑白、美丑、好坏、长短。
想想我们看电视剧或电影,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当我们看到英雄战胜坏蛋,清官斗败贪官,正义战胜邪恶,我们都会大呼过瘾。并且潜意识里觉得一切都很真实。然而生活中的真相是这样的吗?
我们不得不再提起那个前提:承认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 多少度是冷?多少度是暖?当你从0度以下的室外走到10度的室内,你感到暖;当你又打开电暖气/空调,你又会觉得暖。
- 什么是美和丑?唐朝时以胖为美,现在以痩为美;欧美人觉得眯眯眼黄种人“美”,中国人觉得眼睛大的人美;我觉得A明星美,你觉得B明星美。
- 什么是好和坏?当一个横行霸道的土匪面对日寇侵略时为了民族大义壮烈殉国,他是好还是坏?收入下降好不好?别人都在涨只有我们跌可能是坏事,别人比我们跌的更厉害那么可能是好事。
- 什么是福和祸?你因为得病,错过了平时坐的那班车,结果班车当天出了严重车祸;然后久病未愈导致你丢了工作,等病愈之后你鼓起勇气投了一家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公司被录用。
我们想用二元的思维将世界分清楚是很自然的本能,但是世界本身就是很复杂的。我想到了两种称重工具:天平和秤。
天平是把不同物体摆两端,可以方便地对比出谁轻谁重;称是把重物先吊起来,然后调整秤砣的位置称出重量。
我们想摆脱二元对立的思维,就需要像称一样,把衡量实际的种类作为目标,而不是要分出个轻重。
三、幸存者偏差
类似谬误:到达谬误、沉默的大多数。
幸存者偏差跟局部真相有些相似,但也有不同。幸存者偏差往往是通过自然筛选,将最后结果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而被筛选掉的事实更加隐蔽和难以还原。
二战加固飞机那个著名的幸存者偏差案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来结合产品工作实际来看一下。
1. 差评
差评是评论中最能吸引人眼球的部分。用户的批评和建议产品经理一定要接受并予以考虑,而且差评确实会影响产品的口碑进而影响销量。
但这也是导致产品经理容易被差评绑架的地方,用户、老板、业务都盯着差评,那么你该还是不改?
但是作为产品经理,我们心中要有一杆秤。一定要区分哪些差评是来自真实用户,哪些来自水军。
哪些差评是情感宣泄,哪些差评是客观评价;哪些差评关乎核心功能,哪些差评无关紧要。
而且要衡量同一个功能好评与差评的比例,而且要适当降低差评的权重,因为有意见的人往往更乐于发表评论。
毕竟人红是非多,市面上叫好不叫座的产品很多,骂声一片但销量爆炸的产品也不在少数。
2. 竞品
我们在做竞品分析的时候,经常倾向找一些成功的产品、行业头部产品。
一款产品能成功固然有其长处,但是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 成功之处是否来自牵强附会?
- 成功经验的窗口期是否已经关闭?还有复制的条件吗?
- 复制成功经验的条件我们的团队具备吗?
此时不妨去看一些失败的竞品,看看其商业模式、业务逻辑、产品设计到底差在哪里。
看看专业人士或用户对失败品的评价,有哪些地方引起了市场的不满和唾弃。
3. 数据分析
做过数据分析的同仁都清楚,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思路能够得到不同乃至相反的结论。
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避免幸存者偏差的影响。
比如分析成功下单用户的转化路径、操作行为、订单数据、用户画像等非常重要,能够帮助我们提升产品体验和营销策略。
但是如果能同时关注和分析转化失败的用户的数据,那么我们可能得到更全面的思路。
用户转化失败,是我们的投放策略不合理?转化路径不清晰?信息展示不吸引人?还是付款有困难?
一个简单错误或bug,可能带来非常多的失败、极大浪费有限资源。尤其在产品的不成熟期,一个小错误的修正可能带来极大的转化率提升。
4. 个人提升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学会拒绝貌似便捷实则肤浅的成功学,不要只盯着成功者的经验。成功是小概率事件,多看看失败者的经历可能更有启发。
永远不要只盯着喧嚣的少数而忽略了沉默的大多数。
四、直觉主义
类似谬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
首先不要利用二元对立来粗暴评判直觉主义。直觉主义很多时候是很好用的,因直觉而造成的恶果往往是使用者自身的问题。
我们万万不能忽视直觉主义的前提:
- 本质(底层逻辑、性质、特点等)一致或相近;
- 限制条件(社会、经济、领域、场景等)类似;
- 执行者的熟练程度,能否达到专业或专家水平。
总体来说,人都是靠经验行事的。
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所有心智模式、条件反射、潜意识、直觉等本质都是一种算法,通过五感不断感知世界、收集数据、反复刺激大脑形成某种激活模式。
某种思维、行事模式的形成及有效性,即依赖于接触数据的正确性、处理数据的合理性和反复的刺激固化。
总结起来就是熟能生巧或刻意练习,只有我们成为了专家,在应对类似的事情时,才能靠直觉做出更有利的判断。
因此更有效的做法是,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将直觉判断作为一种参考依据,然后结合理性的判断去确认解决方案。
举个最近生活里的一个例子。上海疫情最新很热的一个话题就是有些居民表示收到了过期或没听说过的物资。
紧接着,各种物资截图就开始在网上疯传。
我看到群里的一张截图,很多人的直觉反应估计是咒骂或嘲笑街道居委会的可笑行为。但是在谣言四起的当下,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到淘宝搜相关的产品。
搜索结果如下:
真相大概就可以推测出来了,这是谣言。首先瓶子确实没有问题,是海天的酱油瓶。
其次海天这种大企业的生产都是高度自动化的,出现这种灌错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最后,街道居委会不可能做出这种明显招骂的事情。
面对谣言,我们都可以做类似的事情,比如绿皮鸭子、快递传播疫情等消息时,要不就自己主动寻找证据,要不就等子弹再飞一会儿,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在产品经理工作中乃至生活中还有很多思维谬误和误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能逐步摆脱这些谬误,接近事实真相,做出正确决策乃至达成目标。
#作者#
一直产品狗,微信公众号:apmdogy。逻辑型产品经理,致力于将科学思维与产品经理方法论结合。关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擅长产品孵化、需求挖掘、项目管理、流程管理等产品技能。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