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能力只差一支笔
001
什么是知识?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谓的知识。
有人说书是知识,有人说杂志是知识,有人说朋友圈的一篇文章是知识,也有人说这幅画是知识,这种生产工艺是知识,演讲是知识,做PPT是知识......
是的,知识无处不在。
罗胖子死磕知识,从每天60秒的一条语音,到得到APP上的17个在各自领域鹤立鸡群的大咖,从自己“忽悠”到组团“忽悠”,把大家日常唾手可得的知识硬生生的变成了人民币。他的罗辑思维在2015年就已经被估值13.5亿,得到APP上线一年300多万用户,营收1个多亿。
罗振宇(罗胖子)
2016年被百度收购的李叫兽团队,公司成立也才1年多,但李叫兽凭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把众多企业家天天做的营销变成了“李叫兽营销理论”,他的公众号“李叫兽”一周一篇文章,每篇文章至少都是10万加,最多的有千万加的阅读量。公司估值1个多亿,他也成了百度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这一年,他才25岁。
一位网友留言说:“李叫兽是我们90后的楷模,我比他大一岁,但我比他少一个亿”。你和李叫兽相比不是量变上的一个亿数据差异,而是支持量变的质变,即大脑的思维模式差异。
李叫兽公众号上的文章
知乎上有一段话是这样描述的:
我想大部分人都经历过高中,你会发现高考650分的人和450分的人的书单基本是一样的。书单本身并不能造成知识体系的差异,甚至接触信息的数量本身也不能。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总会让人感觉“充满洞见”,“具有启发性”,“能谈笑风生”,而有的人却不能?
这往往并不是因为他们接触了更多的信息,找到了更合适搜信息的网站,或者偶然获得了绝密的书单,而是因为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书的方式与众不同。
是的,罗胖子阅读了大量的书,但他阅读后记录了大量的知识点,一本200页的书他可以用60秒总结书中的内容,也可以用45分钟视频告诉书中的内容。他不仅仅只是阅读,而且动笔了,下手了。
李叫兽创业时和大家一样,喜欢阅读、喜欢学习。但他更善于思考、琢磨、总结。他会把网上满天飞的商业理论逐一论证后再加上自己的观点。他做的事都是千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的人才会做的事,所以他会成功。
李叫兽
002
我们旁边的朋友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
一、动作上的勤奋者,思考上的懒惰者。
每天忙于一堆事务性的工作,从早忙到晚,不关心同行,不外出学习,更不关心时事政治了。企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缺陷。这一类人是没有脑子的,或者说是不善于动脑子,他们其实不适合做老板,只能当一员大将,被指挥着做事。我的文章《不要用勤奋掩盖你的懒惰》中有详细的叙述,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二、无事不知的勤奋者,但仅限于知道。
我从事咨询、培训行业多年,一年组织过上千场的课程,接触的培训师更是无数了。那个时候我们经常在各种各种的培训课程中看到熟悉的面孔。
“王总,北京这场课你也来了”。
“王总,你又来上海了呀”。
“王总,这么巧成都也能见到你”。
我见到的是一个勤奋好学,不知劳累的王老板。三年后王总告诉我说,他的公司刚刚关掉了,他说传统行业的生意太不好做了,做的越多亏得越多。他准备找一个新的互联网项目来做。
两年后,我们又见面了。
“王总,现在做什么项目了”
“我刚刚上了一个智能家居的项目,做智能家居的整体解决方案”
“哦,不错呀,你们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吗?”
“哎,这不刚开始吗,和一个做智能安全的朋友合作,他懂技术,就是那个李总,你也认识的,我们经常一起来上课的呀”
“哦......”我有点犯糊涂了,“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那个李总?我是认识呀,他好像是个做工程的包工头呀,这靠谱吗?”
半年后,王总又换了一个项目做。因为自己不懂技术,那个李总就更不要说了。这样的项目如何能成功呢?
王总学习了太多的课,据说三年下来将近200万的学费投入,一些所谓大师的“什么智慧”课程收费几十万,还是出国研修,他都报了。天天学,但没有看到他用,他知道了很多知识,国内的课程他几乎无所不晓,但是,但是,我说,王总你是做什么的呀?
这个时候,我脑子里总会出现网上疯传的一篇文章《上完MBA,他的公司终于倒闭了》。
一个发小朋友,平时喜欢看书,所以买了很多书,家中书可以说是堆积如山了,我们都叫他“书虫”。最近这几年因为微信的出现,他又订阅了很多微课,为此,老婆经常和他吵架,说他平时就是买书看书,晚上关起门来听微课,其他家务等啥也不管,几年了,都这样。但每次聚会,“书虫”是最活跃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讲的头头是道。一些初次接触他的人开始还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觉得他的知识太渊博了。但几次下来以后,发现他每次只是说,每次都说,只是说,其他的没有了。
我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也劝说过他,要他踏踏实实的做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呀,不要天天说。但是没用,他每次都说好好好,但说完以后从不动手。
三、微信上的收藏专业户
这一类的朋友都比较年轻,而且基本上是微信的重度用户,所谓重度用户也就是说每天用在微信上的时间超过3个小时以上的。
他们有一个特征,一天打开微信的次数至少是30次以上,10分钟左右没有看微信就觉得慌了,手机如果一下子找不到了,那可是天塌了。微信公众号关注了数百个,微信的收藏功能他们用的最频繁。
看公众号,刷朋友圈,收藏。看公众号,刷朋友圈,收藏。看公众号,刷朋友圈,收藏。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收藏了非常多的所谓的知识,但几乎很少再打开收藏功能看看里面都有什么样的内容。
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垃圾桶,没用的东西就往里丢,满了就就倒掉。然后再丢,然后再倒掉。
只是,你的收藏还不如垃圾桶,因为垃圾桶会有清空的时候,但你的收藏永远没有清空,你收了一大堆从不使用的知识垃圾。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对号入座。
请问,你收藏了多少所谓的知识?
请问,你回看了多少收藏的所谓的知识?
003
你的知识和能力实际上只差一支笔!
无论看什么,学习什么,收藏什么,记得这只是输入。
输入+吸收+转化+输出=知识体系
正阳公关首席内容官师北宸曾经在一次分享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时说过,阅读与写作的比例是10万:1000,也就是说你要阅读了10万字以上的内容才可以写成1000字的精品文章,我们姑且不论它的有效性,但从概率学上看是成立的。
但,前提是动手,写。否则一切都是白搭。
古典老师在超级个体中也说过这样的话,每天不停的刷朋友圈是一个获取新知的过程,长久下去这种获取新知的快感会麻醉我们的头脑和神经,因为在大脑中会给你一种假象,你知道的越来越多了,而且这种现象会持续给你快感,让你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和吸毒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长久下去,你的手脚就会越来越迟钝,动笔能力越来越差,因为动手写作是一个需要持续积累才能出效果的慢活,虽然这种慢活出来的结果正是你需要的核心能力。可是,和刷新知的快感相比,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而忽略了能力的积累和培养。
知识转化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动笔。先完成再完美。
第一,先做读书笔记,而且越多越好,刚开始哪怕是摘录都可以,因为这有助于培养你动手做笔记的习惯。
第二,整理读书笔记,把笔记内容用自己理解的语言重新整理出来。整理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和原来的知识、常识、事件做关联,甚至不惜为了这点内容去查阅大量的资料。
第三、写点自己的见解。上面整理出来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先找一个你熟悉的领域或者事件,运用你积累的知识点说说自己的观点,哪怕是很幼稚的,但一定要开始写。写完后再找找你认为写的好的同类文章,对比分析一下,找出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一篇一篇接着写。30篇以后你就有感觉了,你再回头看看第一篇文章,觉得像是幼儿园的作品。没事,这时的你已经进步了。你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持续持续持续。
第四、分享出去。简书、知乎、公众号等这种内容平台去发布,阅读量和读者留言会检验你的写作水平。还有就是线下分享,读书会、朋友聚会、拉个微信群分享,记住了,没有诀窍,持续持续持续。
第五、职业定向。围绕你的工作内容和爱好兴趣你可以罗列出来五个左右的知识框架,这时候你开始考虑给自己定向了。结合你的职场能力确定你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的人需要2-3年,有的人需要3-5年,有的人需要更久的时间,因人而异。但越早会越好,越有利于有结果。关于职场能力可以看考我的文章《这两种能力决定你的职场前途》。
关于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后续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
一个找到新跑道的职场老司机 写作小白坚持日更需要你的鼓励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
作者 东成西九
关键字:产品经理, 创业, 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