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品思维”没有捷径,需回归本质
“产品思维”是每个互联网从业者都会高频听到的词汇之一,但“产品思维”绝不应简单理解为产品经理的思维,其重点是“产品化”的思维模式。我们常用“产品思维”作为一种idea或方案的评判标准,而不是将某个“产品经理”的想法视为“产品思维”。
一、为什么需要产品思维
思维模式是现实社会的一种投影,优秀的思维模式能够很好地还原和预测物理世界的真实规律。而在一个完整的软件产品开发周期里,会出现三种标准模型。
实现模型:代表研发工程师开发产品的代码模式。比如是云端服务,还是混合服务;是用分布式架构,还是集中式架构;是用机器学习,还是正则表达等……
呈现模型:代表工程师(包括PM和QA)设计的产品功能界面及系统。好的呈现模型能做到和用户的心理模型基本一致,差的呈现模型会和实现模型没什么两样。
心理模型:代表真实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心智模型及操作预期。有些模型是对现实生活的投影,比如:看到手推车的图标,知道是选购商品的清单;浏览照片时,知道左右滑动可以翻看下一张照片。还有一些模型是由主流产品培养出来的,比如:下拉内容列表刷新内容;扫描二维码打开网页或APP;滑动接听电话,等等……
那么结合现实的分工情况,呈现模型就是产品思维的一种投影和落地;相应的,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分别对应技术思维和用户思维。
优秀的产品思维才能把呈现模型变成用户和技术之间的最佳桥梁,所以怎样强调产品思维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二、什么是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实现思维,它天然存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性。正如我们无法脱离用户和开发的角度去描述“产品”本身的好坏。如何对产品思维下一个完整的定义,需要我们先理清它与“用户思维”和“技术思维”之间的关系。
1. 用户思维
用户思维本质是一种需求思维,即“我”需要得到什么样的服务或则体验。它的特点如下:
- 是一种个人视角;
- 聚焦某个具体场景,追求细节;
- 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很少有用户愿意为未来的长期收益买单;
- 关注反馈,而非预期;
- 习惯使用“快思考”(参见《思考,快与慢》中的“系统1”);
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多数产品的用户反馈都是希望添加新功能,而每个人在其描述的立场都是非常合理的。以微信为例,很多人提议希望能收到删除好友的通知,而不是等到自己发消息时才尴尬地发现消息已无法发出。站在被删除用户的角度上,他的提议是合理的;站在主动删除好友的角度上,现有的模式又是更得体的。所以,用户思维不是一种普世思维,它是个体在某个场景下的思考方式。
更有趣的是,真实的产品用户一般不会主动提及“用户思维”,这个词往往在产品或市场内部被广泛传播,其目的是设定产品边界,避免没有价值的设计,是“同理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当然也没有任何一个产品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用户思维”不等于无条件妥协,比如“技术思维”在很多时候就站在了“用户思维”的对立面。
2. 技术思维
技术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成本思维,即“我”需要付出什么样的资源来达到既定目标。它的特点如下:
- 是一种系统视角;
- 聚焦通用性;
- 对未来的可扩展性要求高,而不是功能细节上的瑕疵;
- 关注功能的边界场景大于常规场景;
- 习惯抽象和数字化一切实物;
最典型的例子是需求评审会上开发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各种争端:
- 产品要求尽快上线一个新功能,并表示改动很小,难度不大;
- 产品要求开发一个定制功能,并承诺以后不常发生,临时处理就可;
- 产品文档未对极限值说明,并表示可以无穷大;
- ……
这些都是开发人员diss产品缺少“技术思维”的实例。在技术人员的视角里,真正的特例是极端条件下的输入和输出,而不是大客户。技术思维的最贱实践是用最少的技术成本实现最大的吞吐量,同时还能随着系统负荷地增加保持稳定。相比之下,产品界面是否难看,功能是否易用,都属于次优先级的目标。
和“用户思维”类似,开发人员也很少主动提及“技术思维”。而且开发人员理解的“技术思维”往往是更偏向于专业性的编码思维。“技术思维”一般是产品内部用来权衡ROI的部分论据,当然也有更高阶的产品经理会把“技术思维”贯穿在自己的产品设计里面,比如对未来产品功能的可扩展性和复用性的考虑。
3. 产品思维
产品思维是平衡“需求”和“成本”的链接器,是一种“实现”思维。它的特点如下:
- 是一种多系统视角;
- 尊重系统的复杂性,并与之共存;
- 关注需求的共性;
- 多重溯源,通过“第一性原理”理解目的;
- 想的“远”,做的“少”;
- 商业目标和用户体验的平衡师;
所有的商业产品都是产品思维的最佳体现。无论是实物商品,还是软件应用,客户都会用脚投票,让那些真正具有产品思维的团队获得商业上的延续。通过以下四个关键词来延展讨论产品思维的最佳实践:
(1)多系统
产品思维是一种多系统层级的思考模式;正如客观世界里面,很多事物都有着不可见的彼此关联性,而产品思维则要求我们囊括所有,脱离孤立的系统看问题。
以“双十一”大促为例,直觉上这是一次边界清晰的年底集中促销活动。对于平台而言是营销系统的服务范畴,只需提供商品打折及优惠券的分发和核销即可。但是营销系统的高负荷远转会同时引起支付系统,客服系统,物流系统的高并发。在没有提前考虑的情况下,营销系统的功能会引起其他系统的灾难级事故。
对于商家而言,一次促销活动除了市场部门主导营销策略,还需要品牌部门确认对品牌商誉的影响,以及客服部门提前准备常见问题话术,同时财务部门还需要做好活动前期和后期营销额急速下降的准备。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准备选购自己心仪的商品外,还要激活自己的决策系统,确定下单时间,优惠券的组合,凑单策略等等……
就算我们缩小讨论范畴,以简单的页面设计为例,多系统的视角仍然是产品思维的必备项之一。比如我们考虑给“ @One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