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心理学看产品设计

1.社交货币:我们会共享那些能让我们显得更优秀的事情

如果产品和思想能使人们看起来更优秀、更潇洒、更爽朗,那这些产品和思想自然会变成社交货币。口碑传播主要是为了保持人们对自己的良好印象,就像普拉达的包包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一样,那些都只是一种普通的社交货币而已。就像人们实用货币能够买到商品或服务一样,使用社交货币能够获得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更多好评和更积极的印象。

卓越非常规之事产生了社交货币,因为它能使谈论这些事件的人更受别人关注。

一种令人产生惊讶的方式就是打破常规,提出有悖于人们思维定式的产品或思想。神秘和争议也是产生非凡吸引力的两大要素。近期喜欢上奇葩说这个节目,前段时间有个女孩来上节目年纪轻轻却闪婚闪离的经历本应遭到世俗的批评和被当作儿戏婚姻的反面教材,主持人马东却说:“她闪婚如果没有闪离,可能还没有那么圆满。她整个这一个周期全部做完了以后,她多了一份体验呀。”这句话可以看出奇葩说的节目定位,就是不再用传统常规的思维来看待事物。我特别喜欢奇葩说几个主持人,不仅有丰富的阅历和人生智慧,而且将说话这件事上升到了艺术层面。

社交货币的铸造方式中有一种叫做撬动游戏杠杆。

这里也有个杠杆原理:累计飞行多少公里可以兑换免费机票。我的里程数如此接近总理执行官的里程数,所以让人产生一种小小的遗憾。这种遗憾会激发起人们乘坐飞机的动力。分散的市场刺激并不能激活我们的购买动机,最关键的刺激发生在消费者接近这个优惠标准的时候。我们的朋友会跟我们讲他获得了某航空公司的金质大奖章,毕竟这样做可以让他们看起来比别人更加优越,也体现了航空公司贵宾待遇这种社交货币的价值。

杠杆原理也意味着需要帮助人们显示成就。 即使人们不熟悉你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有效的地位呈现系统却很容易被人们理解。

2.用社交货币抓住我的那些APP

了解到社交货币时,我仿佛一瞬间被电流击中,原来我一直喜欢跟我的好朋友分享一些我经历过的新鲜事或者学习到的知识干货,是因为我在这一行为中获得社交货币,它让我看起来显得优秀。认识到这点后,有几个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

我以前很不喜欢跑步,因为我体能耐力不好,跑步又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前年我下载了一个跑步类app,功能上应该都大同小异,记录跑步公里数,时间,消耗卡路里等等。那时起我每天下班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去跑步,看着我的数据库里的跑步累计里程数一公里一公里的增加,每天都会有动力让那个数字再多一点,跑了十几次就跑了100公里。我之前的领导在朋友圈po过一张累计1000公里的记录,引起了一阵轰动。现在来看,正是因为这个应用把每一次的跑步都累计起来,记录着我们的努力在一点一点的积累,最后能得到一个回馈,能给你表彰,而这种表彰就是你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就是在获得社交货币。现在那些跑友,没带手机或者运动手表估计已经跑不下去了。

对于写作也是一样。起初我在豆瓣写,后来知道简书后,简书里的字数统计小功能就吸引住了我。跟跑步一样,看着每写一篇文章,那个数字多一点,心里有一股动力,想着日积月累,哪天我写够一百万字了,那是一件平凡又多么伟大的事情。

我也见过有朋友po过飞行100次的图片,飞行软件里达到空中飞人等级。诸如此类,日积月累的行为,会使这件事的坚持得到回馈。好比你买了一个存钱罐后,一有零钱你就会迫不及待的扔进去的吸引力。我不知道这些产品的设计者是不是熟悉并运用撬动杠杆原理来铸造社交货币,但希望跟喜欢产品设计的读者分享一点启发。不管每个人坚持的事情是跑步骑车游泳还是读书写字甚至手作厨艺,都希望可以有数据显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当然有的不只是简单的数量就能体现。

知道一个概念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结合生活去思考总结,想象发挥,才能设计出一款好产品。希望不浪费读者的时间,至少理解一下社交货币的概念,去思考自己生活中的经历,相信会有收获。


End.

作者 向阳部落

关键字:产品设计, 产品经理, 货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