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经理应该具备的3种视角

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分析各种竞品,在生活中,因为好奇心的驱动,也会时不时地体验各种产品;很多互联网C端产品经理,手机上通常都会有安装上百个App,相册里也会铺满很多App的界面截图。

产品经理在熟悉竞品、了解产品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视角,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来拆解和分析产品,使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对竞品的功能设计也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产品的方案。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理解,最常见的视角有产品视角、用户视角、商业视角,用户视角有时也称上帝视角。

因为产品视角的本质就是要有产品思维的洞察力,而产品思维,就应该有为用户设计,为企业盈利的意识;因此为用户设计需要有用户视角,为企业盈利就应该有商业视角。

就如宜家的设计宣传,“为每一个人而设计”的使命,吸引了很多的忠实顾客,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顾客的复购率、营业额的不断增长。

随着工作内容的转变,当笔者从事toB产品的时候,又发现了一种产品经理应该有的“平台视角”;接下来的内容就分享一下,产品经理如何运用这几种视角来完成工作、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一、产品视角

从产品视角来分析竞品,或体验其他产品时,应该具备基本的产品意识,因此首先需要让自己对这个产品形成基本的概念:即产品是什么?

产品是什么?服务什么行业或领域的?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是什么样的?满足的核心用户需求又是什么?基本的商业模式是怎么样的?

接着,就需要进一步具体深入了解了,甚至如果有必要,可以拿个小本本做做笔记,或者用思维导图来做记录:

  • 目标用户与典型场景:可以试着写几个目标用户在使用该产品的典型场景,便于完善自己对产品业务的理解;
  • 深度体验产品的核心基础功能,通常是一级界面展示的功能入口;梳理对应功能的作用和这些功能的设计细节;想想这些功能入口的位置层级展示,为什么这么设计,相比较同类竞品有什么区别?
  • 在正常情况下,你是怎么使用这些功能的?具体经过了哪些流程步骤?如果你是带着任务来的,那可以思考下,同样的目的有没有其他路径可以达到?
  • 对于内容数据类的限制,可以做一些非正常的操作体验,类似于暴力测试,看看产品是如何处理这些异常情况,以及为什么这么处理,可能是基于什么考虑的;
  • 在核心功能之外,产品还有哪些功能模块,是比较有特色或者亮点?顺便思考下,这些亮点功能为这个产品贡献了什么价值?增强了品牌印象,还是拓展了使用场景,又或者是增加了营收方式等等;

既然是产品意识,自然就不能忘记做竞品调研和对比,针对产品特性、定位和核心功能,对比产品与竞品各自的优缺点;

最后,产品的商业价值,也是需要产品经理根据市场调研和数据报告,从商业视角去理解这款产品有无商业价值,是短期还是长期,以及是否可持续。

二、用户视角

用户视角,也称上帝视角,是需要产品经理发挥自己的同理心,站在顾客或用户的角度,去看看当前的产品有没有满足用户的需求;

记住,我们在很多时候成为不了用户,但依然需要站在用户角度去思考:

  • 想要完成一个任务需要多少步骤?学习成本会不会很高?如果难以理解,那应该会给用户什么帮助?又或者,你想要了解更多时,帮助或者规则说明在哪里?是不是很容易找到?
  • 同时,还有要略微“挑剔”的态度去疑问,当前产品的功能为什么这么做?和同类产品的区别是什么?这么做是有什么考虑吗?视觉体验如何?有没有很辣眼睛,或者又和同类其他产品傻傻分不清楚?
  • 最重要的是,目标用户更希望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对这个产品的预期是什么?如果是用户,那么他会希望产品怎么做?如果是目标用户,那么会不会为它付费或者推荐给好友?

还有值得说的一点,也是很多人在评价一款产品时容易忽视的问题:

如果你在体验某款产品,发现了很多问题,让自己觉得很不爽或者不认可,那么应该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

最典型的PDD,几乎身边很多同事、朋友都觉得这款产品low爆了,但是作为它的目标用户,价格敏感性的中青老年人都用的不亦乐乎,砍价砍的热火朝天。

所以,当站在用户视角时,尤其需要产品经理需要有很强的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洞察用户的心思,做出符合用户心智的产品。

三、平台视角

平台视角,看起来比前两者格局更大一些,确实,在实际工作中,平台视角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也更高。

产品经理有很多种岗职类型,toC、toB,前端、后台等等;很多时候,虽然在名义上可能只负责某一块具体的业务或者功能模块;但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让自己的需求思考得更完善、逻辑性更完整,我们在梳理需求时,也应该要去梳理相关联的产品模块/系统;这时,我们的视角就不应该只是在自己眼下这个需求,而是要有平台视角。

  • 除了当下需求的这一点东西,还要通过思考这个需求的上下业务流程来闭环整个需求的业务场景,如果需求复杂,甚至会涉及整个平台的改动;
  • 因此,平台视角要求产品经理需要经常跳出“点”的需求,来思考串联“线”业务流,甚至最后汇合达成“面”的范围,否则后期会因为某些点没有考虑到而被动;

这种情况在做中后台的产品经理较多,因为这类产品往往会和其他系统模块有着不同程度的耦合,甚至是一些表面看不到的逻辑,需要去深究;如果前期考虑不周全,产品提供的需求方案就很容易被推翻。

以上这点,笔者近期有着很深刻的感触。

同理,当我们在体验某个竞品厂商一个略微复杂的管理系统时,除了看到的这些功能交互,还需要想想,有没有跟这个系统有对接的其他系统;比如当前系统主数据的来源,是在这个系统上,还是有其他系统在做对接;当前系统的所有业务是否可以在内部闭环,还是有跟其他系统做交互;

平台产品之所以显得复杂,是因为平台上的角色多元、业务场景繁多;不像一款单一的产品,仅需要满足核心功能即可,而是要平衡平台上各个角色的需求和利益;所以哪怕是在做一个小需求,都需要认真考虑方案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四、你,怎么看?

往往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时,如果只站在单一的角度,就会有盲人摸象的现象,容易产生片面的理解;所以能通过不同视角来看待和体验一款产品时,对这款产品的理解和结论通常就会更加客观;

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人包括自己会因为个人或者客观原因,没有办法做到时刻完备无患;那么熟练运用多个视角来拆解产品,得出客观完备的分析结论,确实可以作为一个目标来刻意练习;最终,我们的产品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设计能力一定会有很大成长。

#作者#

王曙,微信公众号:曙欧巴。通俗产品人,分享独树一帜的产品思维、职业经验。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