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对互联网金融的“冷思考”

产品经理

2016年4月,有两条关于金融的新闻绷紧了人们的神经。一条是中晋资产管理公司因涉嫌非法吸存被立案侦查,另一条是各省级政府联合当地金融监管部门,暂停“金融”相关字样企业注册。显而易见,两条新闻都将矛头共同指向了同一个行业——互联网金融。虽然互联网金融曾一度被视为践行“互联网+”模式最出色的行业,但目前不得不指出的是,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互联网金融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曾说过:“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此言一出,立即出现了无数关于商业银行负面报道,诸如“商业银行是二十一世纪的恐龙”、“商业银行离倒闭潮不远了”等等。

虽然受困于业务总量缩水、不良资产膨胀等不利事件,使得目前银行的日子确实不那么好过,但真要说打败银行,甚至是取代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没这个本事。笔者在此要为已蓬勃发展多年的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泼几盆冷水,让投资者、创业者、广大群众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金融的短处和不足。

一、第一盆冷水 牌照劣势

笔者曾在《详解金融行业的“三大法宝”》中阐述了银行为什么赚钱的道理。银行能盈利,无非是动用了“杠杆+资金池”这两个基本金融工具。由于“杠杆+资金池”的模式并非不可复制,因此任何金融机构都可以模仿、再造,并创造利润。其实,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并不在于其金融模式或者是遍布大街小巷的网点,而是那一张昂贵的金融牌照。

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从法条中可以看出,银行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对象。因为在中国,银行的信用甚至可以代表着国家信用,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为其背书进行隐性担保的。假如一家商业银行出现了严重的挤兑风波或破产风险,将会有数以万计的储户和投资人在政府门前通过示威游行的方式表达不满,因为他们知道政府对此应负起责任。

与此相比,互联网金融的牌照就没有那么值钱了。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是民间发起、民间运营的纯粹商业单位。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超过2000家P2P公司、128家众筹公司、1575家网贷公司,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的普及,互联网金融的数量还会继续递增。虽然数量上已成规模,但出了问题可就没有那么好解决了。一年内先后出现的e租宝、中晋资产等出现问题就很好地说明,虽然都是百亿级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但没有政府和庞大的集团在背后撑腰,充其量也只是纸老虎。

二、第二盆冷水 创新乏力

银行可以通过“杠杆+资金池”的商业模式带来丰厚的利润,互联网金融对此也十分眼红。但是,互联网金融只能将这种模式与网络有机结合,运用线上手段进行资金融通,本质上没有提出新的金融理念。

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只是将传统线下金融模式搬到了线上,将银行改为P2P或网贷、将投行改为众筹、将理财业务改为各种宝。因此,与其说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的创新,倒不如说是互联网领域的创新。

以众筹为例,众筹模式由来已久,而目前的众筹只是将原有的集资模式通过互联网的媒介得以实现。众筹这一模式不仅没有太多的创新,甚至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众筹必须保证投资者数量控制在200人以内,否则就有可能牵扯到非法集资;

其次,众筹投资者普遍对项目缺乏管理能力和经历,只是对项目本身感到好奇,这样一来无法持续地保持投资;

第三,目前很多产品众筹只是通过众筹平台来预售自己的产品,与金融并无关联。所以说,众筹模式与投行有着完全不同的玩法。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此,“互联网+”似乎迅速成为了大街小巷创业者们议论的话题。虽然互联网金融是对“互联网+”很好的实践,但在没有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的前提下,建议互联网金融不要盲目扩张,也不建议广大创业者们选择一头扎进这个行业。

三、第三盆冷水 风险难控

笔者不建议互联网金融盲目扩张,原因还是在于该行业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严重不足。

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风控管理是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能否保持长久盈利的关键因素。风险猛于虎,甚至能闹出人名,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但互联网金融的创始人普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甚至没有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很多P2P公司对资金需求方的担保能力要求很低,有的只要以个人名义的担保即可,这种做法无疑于是将风险彻底地暴露。

所以P2P公司必须要像银行那样对资金需求方进行详细的调研与审查,从根本上杜绝信用风险,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如此一来,互联网金融公司原本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将会荡然无存。同时,由于缺乏深入、细致、先进的监管,致使互联网金融游离于一行三会的体系之外,风险控制可谓难上加难。

四、第四盆冷水 发展过度

上文提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极快,各类公司名称各不相同,让人应接不暇。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源于创业者的个人偏好。目前,很多创业者十分年轻,没有理工知识、科技背景,不懂生产、技术,无法在高新科技领域大显身手。而创立传统金融类公司又有着很高的门槛,需要大量的原始资金和过硬的社会关系。因此,门槛低、收益高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他们完成逆袭的最好方式。

在公众号里面曾疯传过这样一个P2P公司的创建流程:在高档写字楼租下装修华丽的办公室、搭建一个在线平台、包装出一位年轻的偶像级高管、招一批美女销售、再找一位明星代言、向投资人许以高额回报,然后就吸引了大量投资人把钱给他们。这种流程虽然不是通行的,但其本质上就反映了一个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牌照太不值钱,导致发展过快,直至步入过剩阶段。

一旦过剩,新的问题接踵而至。金融投资人远比项目好找,如何让海量资金获得收益呢?很多P2P公司想到了用资金池来投资,但这恰恰成为各种风险的源头。资金池能让P2P公司轻易完成庞氏骗局,甚至可能出现非法集资的问题,并牵扯道德风险。几年来,所有跑路的P2P公司无一例外全部动用了资金池。因此,资金池在P2P行业是明令禁止的。

结语: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划清法律边界、不解决监管难题,互联网金融行业将无法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走得很远。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互联网金融, 金融, 众筹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