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虑的背后 ---- 如何分辨真正的“知识”
首先,定义一下 “知识” 这个概念: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可以把 “能否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 简化为 “是否有用” ,这样也许更为简单了。
于是,分辨知识就很容易了,无非问自己2个问题:
1.知道了这些之后,我的哪些决策会因此改变?
2.长期来看,这些东西可能为我带来哪些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好处?
很多人遗憾,年轻时少读书了,却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笑来老师的观察和结论是这样的:
他们在思考只是价值的时候,只考虑有用没用,却忽略了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维度:他们不考虑长期......
短期 | 长期 | |
---|---|---|
有用 | ||
没用 |
不论做任何比较和选择的时候,大家其实都可以引入这么一个维度:
时间
所以笑来老师一再强调大家要 注重概念的打磨 ,尤其是过去理解有偏差的概念,更需要我们花时间和力气纠正它。因为这么多年来,就是因为对于这些概念的理解不清,所以让我们白白消耗了太多的资源。
即使是满足那两个条件(有用、长期)之后,可以称之为 知识 的信息,也 有不同的能量和不同的价值 。
笑来老师专门杜撰了概念来区分他们: 有繁衍能力的知识 :
有些知识,能繁衍出更多的知识,于是它们显然更高级,更有价值 。
比如: 逻辑学,概率论,英语,编程等 ;
这类知识有一个专门的术语,叫做 “通识” ——即, 哪儿哪儿都用得上的知识 。
虽然现在大家都在谈“碎片化”,但是 碎片化的只是时间而已 ,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直接构成知识。
真正擅长学习的人,都很擅长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完成长期持续连贯的学习。
体系化的知识,是更高级的知识 。至于碎片化什么的,跟知识完全没关系。
笑来老师认为, 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 ,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
知识本身并无法给我们创造价值,只有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的选择时,它的作用才能真的体现出来。
只有博学的人才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是机会)。
于是,在 学习的时候,“莫问前程但行好事”是最优策略 ,因为最终,肯定有个天然的回报: 融会贯通 。
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天大的好事儿就是: 体系化自动形成 。
作者 肖彬AI
关键字:产品经理, 知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