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 10 亿美金产品的核心秘密:用户参与层级模型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oqBqU6jyTgd_WpzW8kpVTg

1. Growing engaged users: competing the core action of the product 2. Retaining users: accruing benefits and mounting losses 3. Self-perpetuating: existing users create virtuous loops —— 由kalasoo分享

2011 年 5 月,Sarah Tavel 代表当时供职的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作为第一家机构投资方,领投了当时团队只有 5 个人的 Pinterest 的 A 轮融资。并于 2012 年 4 月全职加盟 Pinterest,成为 Pinterest 第一批产品经理之一,经历了 Pinterest 团队从 5 到 650 人的高速成长和众多产品 features 的设计。

▲ Sarah Tavel

2015 年 9 月,Sarah 加盟硅谷顶尖的早期投资机构 Greylock 担任合伙人,期间在 2016 年 3 月首次发布了这份 用户参与层级模型(The Hierarchy of Engagement) 。2017 年 5 月,Sarah Tavel 作为第一位女性合伙人,加盟了另一家硅谷顶尖投资机构 Benchmark 担任管理合伙人,并在过去一年里对这个模型进行了不断修正。

尽管这份报告的内容并不晦涩,甚至部分道理已经被多次提及过,但是整体还是展现了非凡的产品洞察力,我认为是所有 非交易型消费互联网产品公司 都值得参考的圣经。

关注职人社公众号,并回复「 Sarah 」,可下载 2016 年版本的原始 PPT(共 53 页)。下面是我将她 2016 及 2017 的两个版本做了汇总去重后的翻译,一共 57 页。

灰色斜体字是我的评论。

用户参与度

驱动打造经久不衰 10 亿美金企业的燃料

在 Greylock,我们着迷于打造 经久不衰的、规模能达到数十亿美金 的企业。

2000 年以后创建的公司里,目前可公开交易的市值超过 100 亿美金的一共有 5 家。Greylock 就投资了其中 4 家。

_Greylock 创建于 1965 年,投资的所有公司参见: _http://www.greylock.com/greylock-companies/

2006 年,Facebook 有 700 多万用户时,Greylock 领投了 B 轮融资。目前 Facebook 市值超过 4300 亿美金。

2004 年,LinkedIn 有 120 多万用户时,Greylock 领投了 B 轮融资。后以 262 亿美金被微软收购。

2010 年,Greylock 参与了 Airbnb 的 A 轮融资。目前估值超过 300 亿美金。

Airbnb 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关注本号后回复关键词 Airbnb 了解中国区的招聘情况。

2011 年,Sarah 领投了当时 团队只有 5 个人 的 Pinterest 的 A 轮,并在 2012 年作为最早的 PM 之一加入团队。目前估值超过 110 亿美金。

思考一个 大问题 :如何尽你所能,打造一家经久不衰的、10 亿美金以上的独角兽企业?

这需要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所谓「 艺术 」是指要理解产品是如何运转的,而「 技术 」则是指要知道如何度量它。

不同阶段的关注点不甚相同。在公司早期,需要更多思考「 艺术 」的一面,去评估产品运转的有效性;随着公司步入成熟期,量化考核也就是「 技术 」的那一面开始起更大使用。

核心来讲,实质上是理解如何最大化 用户参与度 。

Tavel 的用户参与层级模型

这是 Tavel 总结的用户参与层级模型。一共有 3 个层级:

  • 最下面的第一级是「用户增长」,旨在获取尽可能多的用户,完成产品所定义核心用户行为;

  • 中间的第二级是「留住用户」,让用户在产品中有更多的「质押」使得增加用户的离开成本;

  • 第三级是用户在产品中产生正向循环。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打造一家价值 10 亿美金以上的公司。

如你所见,这跟我们之前介绍过的 Nir Eyal 的 Hook 模型有很多相似之处。

_《Hooked:How to Build Habit-Forming Products》是一本教你如何打造一款让人「上瘾」、形成习惯的产品的畅销书。作者 Nir Eyal 在 2015 年发布了一个名为《The Secret Psychology of Snapchat》的 slides,讲解了 Snapchat 为何能够如此流行,并持续具备生命力。_

下面我们来一级级分解。首先是第一级,用户增长

硅谷有很多公司把「 增长 」视为重点工作

有很多公司在早期增长不错

但稍往后一点,增长表现就大相径庭了。Snapchat 是波动式增长,整体稳健;Musical.ly 整体增长表现也很好;Yik Yak 后来出现断崖式下滑…

所谓「 用户增长 」不是说我们应该关注产品的总用户量,而是应该 关心完成产品所定义的核心行为的有效用户的增长 。

实际上,一个产品的总用户量无论如何都是在增长的(因为没有哪款产品在统计数据时会排除掉已经注销或流失的用户),所以很多时候看总用户数真的没啥意义。

所谓「核心行为」是指能够形成产品基础的行为。比如 Facebook 的核心行为是加好友,Pinterest 的核心行为是 Pin 一张图片,Snapchat 的核心行为是拍照分享,YouTube 的核心行为是订阅视频。

通常来说,一个产品的核心行为,往往跟用户留存率直接相关。举两个栗子:一个用户如果能在 10 天之内加 7 个 Facebook 好友,他可能这辈子就离不开 Facebook 了;如果一个人在 Pinterest 上 Pin 了一些照片到 board 里,我们总是可以期待他下周可能还会回来看一看。

想想看,你的产品的核心行为(Core Action)应该是什么?

但是,用户在产品里并不只是做这些核心行为。其它边缘功能也会支持核心行为,但是最终目标都是更多用户完成核心行为。比如用户在 Facebook 里上传照片、更新个人动态,都为维系用户关系图谱提供了支持;用户在 YouTube 里如果没有视频上传和观看,就没内容可订阅了。

不以核心行为增长为目标的用户增长都是耍流氓,是没有营养的增长。 虽然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但对公司并无实际价值。

需要确认我们当前关注的是 正确的核心行为 。扪心自问:为了优化完成用户的核心行为,我们应该做什么 功能 ?那样的话是在 正确的路线图 上吗?

接下来我们需要想的是:核心行为是否可规模化地获取到足够多的用户?用户动机和用户能力共同决定了核心行为是否发生。

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我们定义的核心行为是否是一个 大众市场 的 真 需求?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说。社交视频分享软件 Viddy 曾经一周内从 Facebook 开放平台获取到了 1700 万用户,但是并没有足够多的用户完成 Viddy 所定义的核心行为。

Pinterest 则相反。2011 年,Pinterest 增长非常迅猛,因为几个标志性的事情做得很突出:

  • 其一,产品有清晰的价值主观;

  • 其二,产品有复合式增长;

  • 其三,每周活跃用户里有超过 50% 的用户会 Pin 图片(完成核心行为)。

然后是第二级,留住用户

现在,我们已经获取到了一批有参与度的用户,这非常好。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如何让这些用户保持粘性?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 留存率有多重要 。还是举个栗子,现在有两个公司 A 和 B。A 公司每月新增 500 万用户,月留存是 80%;B 公司每月新增 250 万用户,月留存是 95%。

如果两个产品的留存率不变,六个月之后,他们的月度活跃用户(MAU)见上图,A 公司领先。

三年之后,B 公司拥有 4200 万用户,超过了 A 公司的 2500 万用户。且 B 公司的增长曲线比 A 公司漂亮得多。这就是留存率的巨大影响, 复合增长的价值 。

既然留存率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打造高留存率的产品?核心就在于,产品需要让用户「 持续使用的收益 」和「 离开产品的损失 」 同时递增 。

所谓「 使用收益递增 」,是指随着用户在产品中贡献的数据越来越多(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产品都能基于这些数据 持续改进用户体验 。最后达到「使用产品越多,我的产品体验越好」的情况。

所谓「 离开损失递增 」,是指你使用产品的时间越长,它越成为你的 依赖 、你的 身份标识 ,或是你 积累某种价值 的地方。最后达到「使用产品越多,我要离开产品的损失就越大」的情况。

还是举栗子说明,比如 Evernote,核心行为是记笔记。随着你在 Evernote 里的笔记越多,你得到的价值越大,同时也越难离开它。

也就是说,Evernote 的核心行为同时创造了「 使用收益递增 」和「 离开损失递增 」。

另一个栗子是 Pinterest,你 Pin 得越多,你要离开产品的损失就越大 — 你的书签、表达和身份体系( 离开损失递增 )。

开始的时候,产品通过关注功能来创造「 使用收益递增 」,然后增加一些相关功能来体现 离开损失递增 ,比如 Pinterest 的「精选」功能,当你 Pin 得越多,你的首页就越符合你的个性化需求。

另一方面,有一些 匿名社区应用 比如 Yik Yak 和 Secret 在用户增长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在「使用收益递增」和「离开损失递增」方面都不明显,所以后续价值有限。 Twitter 虽然也有匿名功能,但是整体来说 用户身份 是固定的,所以它拥有「使用收益递增」(新的关注/关注者)和「离开损失递增」(个人身份认同,比如关系链)这两大特征,具备长久价值。

总之产品要留住用户,需要提供随着时间推移的持续价值,并强调离开产品面临的损失。

最后是第三级,让用户在产品中形成正向的自然循环。

OK,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持续增长的 参与用户 ,还有 高粘性的产品 。

现在的问题是,现存用户是否能够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建立起 良性循环 体系。

良性循环体系就像一个飞轮,它能 将用户参与度转换成驱动公司前进的燃料 。

最强健的良性循环 具备网络效应 。比如 Pinterest 的良性循环是:当你 Pin 得越多 →形成更丰富的兴趣图谱 → 得到更好的内容发现体验 → 进而促使你产生更多的 Pin…

同时,一个产品中还会同时有其它类似的循环体系。比如 Pinterest 的 增长 循环里,用户发现更多值得 Pin 的好内容 → 推荐给朋友 → 帮助产品获取更多用户 → 产生更多好内容。再比如 Pinterest 的 用户参与 循环里,用户 A 转 Pin 一张用户 B 的照片 → 通知用户 B → 召回用户 B → B 可能留下来产生更多 Pin。

你应该让每个自然发生的良性循环最大化。举个栗子,在上面提到的循环里,为了让通知能够触达更多用户达到召回的作用,增长团队会努力提升沉睡用户的数量。

良性循环 是很难创造的 —— 市场上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没能做到,尽管他们做了很多尝试。

_其实是在产品设计之初就需要通盘考虑的问题。[用俞军的话说](https://link.juejin.im/?target=http://mp.weixin.qq.com/s%3Fbiz%3DMzU1NzAxMjYzMA%3D%3D%26amp%3Bmid%3D2247484917%26amp%3Bidx%3D1%26amp%3Bsn%3D2421b963b3cb30bdeafc2ec342eb5777%26amp%3Bchksm%3Dfc3d060ccb4a8f1a305e5f1404eedc9700d467adc7b944f40eff1e9be765aadbf7deefa6d6cc%26amp%3Bscene%3D21%23wechatredirect) ,很多产品能够做到多大,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了。如果设计错了,后面无论怎么努力、融多少钱都无济于事。

复习一下前面学习的模型,虽然 Evernote 在第一级(用户增长)和第二级(留住用户)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第三级(用户良性循环)上做得不行。Evernote 的产品更多关乎 用户价值 ,而没有创造用户良性循环。

这是所有工具型产品的通病,也是很多工具型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想要加入社区、用户互动元素的本质原因。

Tinder 这款产品构建了一些良性循环体系,比如匹配成功后会通知另一个用户,会召回他们有更多参与。但整体上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用户每次成功约会,都会让这对用户 脱离产品 , 而不会 为产品内的用户参与度有更多贡献。

在中国,以探探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产品,都很难脱离用户认识后加微信、QQ 进一步聊天的困境。

良性循环 推动公司成长 ,应该寻找机会把良性循环 最大化 。

最重要的事情要能够量化。

上面我们讨论了三件事情,他们分别与投资人的期望相对应。

  • 有参与的用户增长,使得新用户能够持续参与;

  • 留住用户,可提升用户留存率;

  • 良性循环,帮助产品实现有机增长和留存。

要理解一个公司产品的用户参与度,最清晰的方式是看 同期群用户 的留存表现,这也是终级度量指标。同期群用户的表现包括两个维度:

  • 一是看每周完成核心行为的用户数。

  • 二是看这些用户占周活用户的百分比。

具体来说,同期群用户分析包括:

  • 增长:每个同期群的人数;

  • 用户参与:完成核心行为的用户的比例;

  • 留存率: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同期群用户的留存表现。

在看一款产品的留存率时,除了常规的新用户次日、次周留存,更重要的也是看同期群用户留存率。我举个栗子,在豆瓣的时候,我会定义几个数据:比如 2013 年 1 月 1 日注册豆瓣账号的用户有 1000 人。其中加入了至少一个小组(这是核心行为)的用户可能是 100 人。在一天、七天、一个月之后,这 100 人(根据用户账号或 UDID 识别)还有多少仍在留存。这样得到的同期群留存率,会比宽泛意义上的留存率更具有产品指导意义。

有多种方法可以体现同期群留存表现。比如线形图、表格或是三角形热图。

如果你关注同期群用户表现,面对投资人时,就能更好地阐明产品中的用户参与层级表现。

▲ Sarah Tavel 的用户参与层级模型

再来复习一下 Sarah Tavel 的这个用户参与层级模型。

对你来说有收获吗?有没有你知道的哪款知名产品,是不适用于这个模型的?欢迎在本文评论区交流。

请铭记: 用户参与度是燃料 ,驱动着绝大部分经久不衰、价值超过 10 亿美金的非交易型消费互联网公司。

不是刷流水,不是刷榜,不是造假,不是买水军…

谢谢,这是 Greylock 和 Sarah Tavel 的联系方式。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