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空间理论在社交中的蛛丝马迹

社交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来往,六度空间理论作为一个数学领域的猜想,由于其本质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来进行实验的,在我们所见到的社交产品中也能看到它的蛛丝马迹。

六度空间理论

六度空间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一家德国报纸接受了一项挑战,要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和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的关联。结果经过几个月,报社的员工发现,这两个人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建立了人脉关系。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在女生联谊会的结拜姐妹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当然这样的故事并不能说明六度空间理论的科学性,但在上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兰姆设计了一个连锁信件实验。他将一套连锁信件随机发送给居住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的160个人,信中放了一个波士顿股票经纪人的名字,信中要求每个收信人将这套信寄给自己认为是比较接近那个股票经纪人的朋友。朋友收信后照此办理。最终,大部分信在经过五、六个步骤后都抵达了该股票经纪人。

这是第一次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六度空间理论的科学性,这表明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总能产生某种必然的联系或关系,当然,这只是实验,在日常生活中谁又愿意花费这么复杂麻烦的方式来寻找与他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呢?

直到互联网社交网络的来临,关系开始变得密切,连接方式也变得相对开放而简单,六度空间理论在社交中开始应用起来。

对六度空间理论打主意最早的是商家,在他们眼里,这种人际关系链就是传播链,当然借助六度空间理论进行传播最成功的还是谷歌Gmail的邀请注册。在邀请码刚出现时,Gmail的邀请码甚至都可以卖到60美金,自然而然,Gmail邀请在六度空间网络中疯狂传播,人人都以拥有一个Gmail账号而为荣,这让Gmail的普及打下基础。

这并不全是六度空间理论的功劳,因为保证了Gmail的价值所在才有了在六度空间网络中传播的基础,豆瓣在早期同样采用邀请码来限制用户群体,保证了豆瓣内容的价值,提供了口碑传播的基础,通过六度空间网络获得广泛传播。

六度空间理论与社交

强连接、弱连接与无连接

SNS以六度空间理论为基础创建的网络世界是以人为媒介的,每一个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连接这些节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互动的频率来看,可以简单地划分为强连接与弱连接。

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拉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中,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稳定的但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是一种强连接现象;同时,还存在一种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广泛但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你逛商场的店员或吃饭时饭店的服务员……这种是弱连接。当然,六度空间理论更可能的是这种偶然遇到的陌生人是一种无连接的情况,在频繁接触的人力才会有强弱连接的区分。马克经过深入的研究后得到一个结论:强连接往往形成一个小圈子,而弱连接则形成一张大网,这与六度空间的结构非常相似,但稍有区别的是形成大网的主要节点是无连接的人,而非弱连接的人。

关于强弱连接的界定,有这么四个指标: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有无互惠行动,根据四个指标可以区分强连接、弱连接与无连接。

强连接的关系亲密,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微信涵盖了强连接的关系,让你亲密的亲人、朋友、同事、同学在微信的平台上与你进行交流,而往往亲密的关系,交流只是一部分,相互捉弄也是日常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派派独出心裁,通过简单有趣的互动方式,模拟出强连接关系的日常,加强弱连接关系之间的联系,毕竟很多弱连接的关系只是随着时间、环境等的变化因为互动频率降低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正是因为强连接的关系,某些个人的东西不能在这种强连接关系面前展现,这也就出现了匿名、屏蔽的玩法。

弱连接的关系除因互动频率而造成的那部分,根据其关系类型还有同好/同兴趣、同群组/同圈子、同应用……根据这种弱连接关系衍生出的应用很多,如人人是产品、运营类人才交流的社区、各大手机厂商的粉丝社区、美妆类电商交流社区、因工作交流的脉脉……划分垂直领域,让拥有同一特质的用户聚集,相互进行交流分享。

关系传递

在先前的连锁信件实验中,尽管信件最后都到达了股票经纪人的手中,但在整个过程中,只有信件的传递,而每个人的朋友关系并没有改变。在社交网络中,需要的是朋友关系或联系方式的传递,这样才有意义。

如何有效传递联系方式与朋友关系,前提是六度空间中两不相邻的节点之间存在有联系性,使无连接的关系因为这种联系性而转变为弱连接甚至强连接的关系,这种联系性可以是六度空间中相交的节点、地域、兴趣、学校、喜欢的偶像……社交产品总是想方设法寻求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共有属性,为朋友关系的成立建立基础。

很多产品都利用这种联系性来设计功能,我们熟知的就有QQ中推荐共同认识的人、脉脉上的扩展人脉(同事/前同事、校友、同乡、同行)与你可能想认识、人人网中的校友推荐、微博中的共同关注、探探中的共同兴趣……这种联系性提供了互动话题,随着交流的深入,联系方式或朋友关系就可能在此过程中进行传递,连接关系自然而然产生变化。

传递成本

在德国报社挑战的故事和米尔格兰姆的连锁信件实验中,传递过程没有任何花费,或者说看起来成本为0,但实际真的如此吗?尽管在过程中,每个人传递信息与信件看似都没有产生成本,但实际上这是基于一度关系的亲密性,消耗的是一度关系之间的人情,这种人情是需要互惠行动来偿还的,这就是传递的成本。

早期很多的社交网站打出的口号是通过我们的产品你就能认识谁谁谁,诚然,按照六度空间的理论,通过社交网络你可以认识到任何一个人,但是认识不是我知道他在那但我和他说不上话,不然我们就直接看电视看新闻就行了,认识是需要沟通交流的,是需要传递朋友关系的,那我们能通过社交网络就能传递朋友关系和谁成为朋友吗?不,虽然联系看起来只有六度,甚至更少,但每一度的阻尼是无法轻易跨越的。

阻尼看似会阻碍社交的发展,但没有阻尼会让人更加难受,普通人还好,不会有多少人想要认识你、和你交流、给你打电话以及和你成为朋友等,但是对于一个名人来说,这是无尽的灾难,无数人通过社交网络给你发信息,甚至直接给你打电话,这样可能会因为不堪其扰再也不玩社交网站以及直接关机。

阻尼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应该如何利用阻尼来形成产品功能。

因为互联网的特性,阻尼变小,而因为有上面的问题存在,所以需要人为来增加阻尼。像在手机上就需要一个黑名单功能,来防止骚扰电话与信息的进来,同样的,在社交产品中也设计黑名单功能来防止骚扰或屏蔽某些用户。

关系扁平化

说到阻尼,就不可避免要说到关系扁平化,六度空间中,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最多相隔六度,而随着互联网的来临,关系变得扁平化,六度的关系变成一度,不再需要中间节点来传递信息。

在微博里,只要关注了某一个用户,你就可以给该用户发私信消息;在微信中,你关注某一个公共号,就可以给后台管理员发送消息,进入到群组中,就可以发送群消息到群组中。其实,互联网的普及就已经意味着距离的拉近,而社交网络服务的发展使六度空间结构简化,关系变得扁平化,所有的社交类产品都应用了六度空间理论,也可窥见关系扁平化的影子。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但因为个人精力有限或喜好等原因,所以还是会存在不对称的信息,而不对称的信息自然就有了价值,那么就可以利用关系的扁平化来发挥价值,设计功能将有价值的内容输出。内容分享社区、语音问答功能就是利用某些用户的个人价值而设计的,某方面技能或才能突出的人将自己心中的墨水分享给用户或者将自己的答案通过问答形式输出给想要获取答案的用户,甚至直接就有将社交的技能进行分享的社区。

六度空间理论被许许多多的社交产品所挖掘,但依然还有着可挖掘的价值,我以上只是基于六度空间理论作浅显的分析,我只是一个理论的搬运者,欢迎来探讨这一个有趣的理论。

文/风涯

关键字:产品经理, 连接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