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PM, 需理解的 4 个产品设计常识
作为PM, 需理解的4个产品设计常识
当你想到一个idea时,可能1000人也想到了,100个人开始行动了,10个人做出来了,只有1个人可能会成功。
1.一定要以“阶段性”的视角去审视产品
以前工作经验浅的时候,我信奉的原则是“一定要朝着90分去做方案”,回头来看,这个原则很美好,但很不成熟,因为这个原则背后,缺乏产品生命周期意识。
任何事物都有“生”有“死”,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特点,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一个产品也是有产品生命周期。当前比较主流的产品生命周期分类法是。
- 验证阶段(快速上线产品,验证产品是否有人用户,是否满足市场需求)
- 成长阶段(完善核心竞争力,提高用户量和市场份额)
- 成熟期(提高产品线的运转效率,开源节流)
- 衰退期(开始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当意识到这个周期存在时,你就会发现,不是每一次都要做出90分的方案产品。典型的例子是,验证阶段和成长阶段,在基础功能上的做到60分,核心功能的75分,比基础功能和核心功能上都做到90分,更加合理,因为这既满足了阶段性的目标,又符合实际的资源投入情况。
毕竟做产品的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不可能有完美的资源投入,只有最优的资源投入。
2.“经验和常识”VS“技术和方法”
曾经听到一个观点
在一件事上做到60分靠经验和常识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到80分靠技术和方法就行,要做到90分以上靠的只能是艺术了。
最近3个月一直在跟的项目,就运用了这一思路了。
我们的这个产品,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市场验证。之后我们就决定开始接回到自己的平台开发,整个开发过程中,我们基本上就是参考同类产品的功能点,进行开发,因为我们的判断是,这些功能点可以说是此类产品的标准功能,不需要进行验证有没有用。
但当我们把这一波标准功能开发完了之后,我们发现接下来,我们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功能了,且团队内部提出的点,谁都没有把握一定有效。于是我提出,要进行用户深访,深度接触用户,形成用户洞察,为接下来的产品和运营策略提供思路。
这里的我判断其实就是,我们靠着别人的“常识和经验”做到了七十分,但是要继续提升的话,得开始运用一些有技术含量的方法,而不是凭借直觉或者谁说的话有分量。
幸运的是用户访谈的idea,受到了各方支持,正在进行中ing
至于运用艺术做产品,等到了那个阶段时,我们再聊聊。
3.产品不成熟时,务必保证有用户沟通的渠道
之前在看《增长的黑客》这本书中,说了一个案例和观点:要是在第一个产品版本中,只能有3个功能,你要选哪一个?书中给出的建议是,一定要有用户反馈和留言功能。因为,在一个产品的验证阶段和不成熟期时,用户的反馈永远是让产品朝正确方向迭代的重要决策依据。
还是回到,我最近在跟的那个新项目中,我在1个月前,推动运营人员,在用户的最后一天的作业中,添加了一个“是否愿意留下联系方式,接受我们的回访”的选项。正是这个小改动,让我们在当前产品后续策略上比较纠结时,拥有了一波可随时进行回访的用户。
4.idea和execution同样值钱
我在工作之余,一直在折腾自己的业余小程序项目,这一过程中其实也想到了一些其他i的dea,但想想不能同时搞那么多,于是就把idea的思路放在印象笔记中了。
本周五,在看到一篇关于优质小程序的推荐中,我惊异的发现到,有一个小程序,和我之前的想法,甚至包括名字都是一模一样……这不得不再次验证了那句话
当你想到一个idea时,可能1000人也想到了,100个人开始行动了,10个人做出来了,只有1个人可能会成功。
谢谢亲的打赏 :kissing_heart:
产品经理, 产品设计, 产品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