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当你按下主机电源键时,是否思考过电源按钮为何如此设计?一段圆弧和直线便让你不假思索按下按钮?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符号,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今天分享几个符号起源的冷知识:

  1. 电源开关
  2. 播放与暂停
  3. 蓝牙
  4. 点赞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

一、电源开关

早期的电子设备使用翘板开关(rocker switch),存在两个档位,因此需要符号来告知用户状态是“开/On”还是“关/Off”。随着开关零件的全球普及,直接印上英文单词显然不适合多语言的场景。于是,人们从二进制中借用“1/0”的概念,使用一根竖线| 表示通路,使用圆圈〇 表示“断路”。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在1981年 IBM推出的个人电脑中也能看到这种开关设计: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随着技术的发展,只有一个点击位置的按钮式开关出现了。由于不区分档位,只能使用一个图标同时表示“开”和“关”意图,理所当然的是将两个旧图标融合起来,在〇中添加一根竖线|,组成电源开关的图标。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同样,电子设备的“待机”模式也需要一个独立图标,1971年后IEC(The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使用;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表示待机状态,代表着这是介于“开”和“关”之间的状态 。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这套图标在window XP中的效果是这样的: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等等,这似乎和我们认知中的关机键有所出入。

时间先调回到2004年,人们发现待机图标: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和电源图标: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长相相似,容易存在歧义。为了避免歧义,同时也为了推广节能的待机模式,一群来自美国的工程师提议重新制定一套电源按钮标准。

提案中建议使用新月图标 🌛 表示“待机”模式。原来的待机图标被用作通用的“电源”图标,和电源按钮一起使用。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2004年 IEC 确定并推广该标准,最终我们得到了熟悉的电源键,在Win10中它长这样: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二、播放与暂停

三角形播放按钮 ▶️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早的磁带播放器。

磁带播放器需要控制磁带向特定方向运动,与磁头摩擦读取信息。因此播放按钮最初是指示磁带运动方向性的箭头 ➡️ 。箭头经过简化后,仅保留带有方向信息的三角形部分,便是如今常见的播放按钮 ▶️ 。使用两个三角形则表示加速播放 ⏩,反向则表示倒放 ⏪。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暂停按钮 ⏸ 的来源则晦涩得多。在 ⏸ 被发明之前,播放器按钮一般使用英文单词来表示暂停。但是显然使用纯英文很难开启国际市场,需要一套标准化的视觉符号来突破语言障碍。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目前相对靠谱的说法是:⏸ 起源于西方文学中所使用的停顿符 Caesura。在古典希腊和拉丁诗歌中使用Caesura双竖线来标注停顿的位置。在乐谱中,Caesura使用双斜线标注,表示音乐停顿、中止。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播放”和“暂停”逐渐融合成一个按钮。例如在ipod中,▶️ 和 ⏸ 被同时印在同一个按钮上。而在触屏按钮中,▶️ 和 ⏸ 通常是一个按钮的两种状态。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三、蓝牙

蓝牙(Bluetooth)的名称是在1996年由 Jim Kardach 提出,他同时是蓝牙技术联盟的创始人之一。

Bluetooth的名字来源于公元十世纪的哈拉尔国王,他曾经统治古代挪威和丹麦地区。相传他有一颗坏死变色的牙齿,因此获得绰号叫蓝牙哈拉尔(Harald Bluetooth/Harald Blåtand)。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蓝牙国王将分散的北欧部落统一成一个王国,并引入基督教加强统治,这与蓝牙技术的目标不谋而合——即创建统一的无线通讯标准,使各种设备都能通过短距离的无线连接进行通讯。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古代北欧使用的文字被称为符文(Rune/卢恩字母),通常作为铭文被雕刻在石头、器皿上。有时出于装饰目的人们会把相邻两个符文重叠,并共享垂直方向的笔画,形成一套绑定符文(Bind rune),类似书写时的连笔。

蓝牙的图标就是一个绑定符文。选取了蓝牙哈拉尔名称的首字母“H”和“B”对应的符文 ᚼ 和 ᛒ ,两者组成而成。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四、点赞

点赞按钮出现的时间很晚。2009年2月9日,Facebook正式推出点赞功能,使用大拇指朝上的手势作为点赞图标。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主流文化中,“竖起拇指”与“好/棒/顶呱呱”等积极正面含义相关。但是👍和“顶呱呱”的关联是何时产生的?

英语国家的常见说法是:“竖起拇指”手势来源于古罗马,用于判决失败角斗士的死活。在竞技场中,拇指朝下👎表示失败的角斗士应该被处死,举起大拇指👍则表示可以幸免。但是197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给这种带有古罗马情怀的说法沉重一击。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1979年Desmond Morris等人为了研究“竖起拇指👍”手势的含义和起源,在40个地区进行了1200份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738份认为这是“OK”,40份认为这代表“一个”,36份认为这是“性侮辱”的手势,30份认为这是“搭便车”,14份认为这是“向上”…

在希腊、意大利、中亚的偏远地区,不少人认为“竖起拇指👍”是一个“性侮辱”等手势。在当地,竖起拇指与积极含义的联系低于其他欧洲地区,还有意大利人称其为“美国版的OK👌”。这说明“举起拇指👍”代表“好”基本不会发源于古罗马,它更可能是一个舶来品。

设计冷知识 | 鲜为人知的符号起源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竖起拇指👍”手势代表“好”可能来源于美国空军所用的手势,飞行员在起飞前竖起拇指告知地勤工作人员准备起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竖起拇指”手势随着美国飞行员向南美洲、欧洲等世界各地普及。随后的二十世纪,它继续伴随着英语国家的文化输出开启全球化普及之旅,但在一些偏远角落还保留着传统的用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Facebook、Youtube等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他们携带着英语国家的使用传统再次席卷世界,点赞图标顺着网线开启了第二次全球普及之旅,👍手势代表“顶呱呱”的含义最终实现了历史性的全球大统一。

小结

在上面很多案例中,符号的出现都是源于无法准确传递信息。或是跨语言场景,或是存在歧义的场景,导致用户无法准确解读意义,无法获取产品功能。这令人想起赵毅衡老师提出的一条符号学悖论:意义不在场时才需要符号。

  • 当意义不在场时,用户感知不到信息,就需要设计师充当界面的翻译官,将意义重新转译成可感知的视觉内容。
  • 相反,当意义在场时,设计师就应该减少设计的过度参与。例如当用户可以明确感知到状态变化时,便不需要对用户进行toast,避免信息冗余。

作者:阿海

来源公众号:ASAK设计(ID:ASAK_Design),ASAK设计团队(Astro x Akira)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