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做私域,但真的做对了吗?
私域流量这个概念,应该存在了有几年了吧。曾记得在2018年左右,就有了私域流量的初步概念,不过当时私域流量只局限于社群的范围里。随着短视频、新媒体和直播带货的出现,私域流量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说,不是公域做不起,而是私域更有性价比。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私域运营,不过,真的做对了吗?这里也不太想去,重复别人的说辞和叙述。只是从我个人经历出发,简单分享一下,我做私域运营的体会。
先分享一下,我做私域运营的“三板斧”:增量、路径和转化。
- 增量:在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做私域运营迟早会死。
- 路径:公域转私域需要设计好路径,不然没有增量。
- 转化:一切私域运营的目的,就是让用户持续买单。
一、私域运营“中转站”:转化之前先明确落点
让用户产生【支付行为】的位置就那么几个:直播间、小程序、线上门店(抖店、天猫、小红店等等)、线下门店和会议现场(招商会、健康大会、团购会等等)。这些位置是用户完成转化的地方,却不是用户落点。
用户落点更简单的解释是,你把用户放在哪个载体里,更方便随时转化。这样的载体也比较多,如企业微信、抖音群、视频账号、ERP的客户资料、门店服务簿、手机通讯录等等。只要能快速联络到用户的地方,都可以算落点。
用户落点是公域转私域的终点,也是私域转化的起点。私域运营在用户落点,需要做的是留存和活跃。任何用户落点都会出现流失,再好的运营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私域运营要持续做增量的原因,如果用户都流失掉,私域就不存在了。
二、按照过往经验来说,留存和活跃是有SOP的
留存方面的SOP主要侧重于:价值输出和氛围营造。一般来说,落点里的用户分为两种,消费者和观望者。消费者指的是付过费的用户,观望者也可能是因为福利进来的。从属性上来说,消费者会更忠诚一些。
所以从SOP的侧重上来说,消费者的留存侧重于价值输出,观望者的留存侧重于氛围营造。根本的区别在于,观望者需要的是,我要知道这里是干什么的;消费者则需要的是,在这里能给我带来什么。
在活跃方面对于两种用户也是区别对待的。对于消费者活跃的侧重在于,我时不时的要在这里获得点什么;对于观望者活跃的侧重在于,我有需要的时候,能想起这里。从保持联系的频率,以关心程度上看,对消费者的关注要明显高于观望者。
有些运营不太理解,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消费者。其实原理很简单,私域流量运营最终的目的是,用户能在周期内不断地付费(多品单次或单品多次),所以用户的忠诚度越高越好。对观望者来说,私域运营更多的是要想着,如何将他们变成消费者就可以了。
三、围绕着用户落点,就可以做增量、路径和转化方面的运营了
持续的增量其实是引流的一部分,无论是公域,还是私域都是要持续引流的。只是公域直接引导消费,私域更偏重于将用户“存起来”。对于运营来说,没有必要区分是公域运营还是私域运营,套路基本都是一样的,殊途同归。
用户落点增量依靠两个来源,公域转私域和分享成私域。虽然两者最终的呈现都是依靠于内容,但是两者的区别在于,公域转私域靠共情 活动,私域成私域靠机制 感情。公域转私域是看见了、要不要;分享成私域是我在这,来不来。
作为运营可以想象一下画面。
在抖音上看见一个“煮面锅”,马上能想到韩剧里的画面,觉得这锅煮面一定很香,然后入了群领了券,又在抖店里下了单。这是公域转私域。
这用户买了“煮面锅”,煮了面后在朋友圈里,炫耀着自己的面。其他朋友看到后,觉得锅不错,又是自己的朋友,于是跪求链接。然后入了群领了券,又在抖店里下了单。这是分享成私域。
不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一个渠道就是一条路径。用户的属性有时候就是渠道的属性,标签和喜好也基本类似;所以每条路径使用的策略也是不同的,而用户落点也是需要进行区分的,不然当路径过于繁杂时,一种策略可能会造成其他类别用户流失。
如果商品是一样的,有的渠道用户追求性价比,策略就会偏向价格优惠;有的渠道用户追求质量,策略就会偏向测评和比较;有的渠道用户注重实用性,策略就会偏向产品体验。当一个用户落点里有三种用户的时候,运营使用价格优惠,别的用户会觉得不是自己的“心头好”,就会造成流失。
所以,我们也会要求,不同的路径,不同的定位,不同的差异,哪怕只是同一种商品。
当用户落点具备一定规模时,就可以开始进行转化。先明确一下所谓的规模,这个规模取决于活跃响应度。举一个例子,当运营发送一条内容时,10个用户有7个有反馈,就可以进行转化操作;但是如果只有3个,就要加强活跃了。
其实对于转化没什么可以分享的,无非就是如何加速用户的付费决策而已。在这里不说ROI、RTM和ARUP,因为但凡是个运营基本都知道。包括如何计算GMV,可以看其他私域运营的文章,我就不再过多赘述了。
在付费转化的问题,很多运营总会卡到一个点上,就是该铺垫都铺垫了,用户就是不付费。在直播话术里有个名词叫逼单,就是促进转化的。说起来无非是优惠(多少折,送多少)和增加稀缺性(限时限购)。
不过在我看来,用户之所以不愿意付费的原因,是心里缺少商品价值感知。我们常用的测评和比价,就是让用户感知商品的价值;更明白一点,就是让用户清楚的知道,商品值这个钱,付费并不会吃亏。
对于私域运营来说,用户对于商品价值的感知,更多的应该是获得感。我们回到活跃策略上,用户活跃是因为得到了关注。对于同一件商品来说,用户在哪买都是买,为什么要在你这里买。其实说到底,就是我在这里买东西有获得感。
转化的内容,先说到这里,我在这里补充一个例子,很多事情就明白了。
很多老人会经常参加那种所谓的健康讲堂,然后买一大堆不知名的保健品回来。当儿女们强调是骗人的时候,老人还会辩解几句,这是为什么?还有一个老人平时抠抠搜搜的,省吃俭用,为什么一到会议现场就会花几千块买东西?
先来说商品价值感知。如果同样的保健品,摆在药店的柜台上,价格还比大会上便宜,老人还是不会买,因为他觉得不值。再说获得感。在卖货之前,销售人员会热情和每个老人打招会,唠家常,甚至能做到对老人家庭情况一清二楚。卖货的时候,主持人会强调一句话,咱们老人家身体好了,就是不给儿女添麻烦。
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买的不是商品本身,买的是获得关心。不给儿女添麻烦,买的是获得同理心。但是老人去药店买保健品,是获得不了这些东西,于是他们回到商品价值本身,觉得不值这个钱。
所以私域运营的核心是能不能让用户有获得感。
结语:私域运营很多人都在做,却没做起来的是有原因的。首先,他们把私域限定在了某几个平台上,缩小了私域本身定义的范围。再者,很多人将私域运营,限制在商品思维或卖货思维,反复强调商品价值和价格。最后,极少人关心用户的获得感,总觉得“韭菜一茬又一茬”。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