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AI时代下的影视行业,还能存在吗?

3月6日,全球首部完全由AI制作的电影《我们的终结者2重制版》在洛杉矶首映,由50位AI艺术家历时三个月,运用生成式AI技术对《终结者2》进行了重新编排。

而该影片开始制作的时候,Sora还没有出现。短短几个月,文生视频模型已经达到了另一个高度。Sora生成的视频人物空间移动自然,并带有动态视角变化,从画面技术来看,已经远超《终结者2》这部AI电影了。

与此同时,央视频放出国内首部AI全流程制作微短剧「中国神话」系列《补天》的花絮,小红书等平台的自媒体创作者也纷纷在自己的账号中进行AI短片的实验和探索。

AI掀起的这场技术革命已经影响到了内容行业的每一个人,1号也不禁思考,全AI时代的电影是什么,影视行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景象。

一、全AI内容,成色如何

早在Sora横空出世前,创作者们已经在尝试使用Midjourney、Runway、Pika等工具生成视频。这些AI视频大多由文生图、图生视频的方式制作出几秒钟的动态效果,再拼接成几分钟的成片。

而Sora则将采用扩散模型与大模型相融合,直接将文生视频的时长拉长至一分钟,几乎可以覆盖所有的短视频内容。

当文生视频成为2024年主旋律,全AI生成的影视剧进入大众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这些全AI内容的质量,究竟能打几分?

AI生成视频似乎青睐于宏大场景的描摹,且对光影的呈现惟妙惟肖,但对于物理世界的模拟仍然具有局限性。

Youtube博主Marques Brownlee在体验过Sora视频工具后表示,Sora对光线的处理十分惊艳,但在商品铭牌、手部和脚步运动的处理还存在较大缺陷。

此前Sora放出的视频中还有「小狼无中生有」「篮球无法正确穿过篮筐」等问题,由此可见,目前通用的AI工具还是无法构建出一个真实的物理世界,又何谈理解这个世界系统之下复杂的人类呢?

且相对于真人影像,AI在面对动画时更加不知所措。当输入「一个机器人在赛博朋克背景下生活的故事」的提示词,生成视频里的机器人却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失去真人影像的参考,AI显然无法做出符合动画世界逻辑的行为。

我们可以推断,目前的AI只能学习规则,却不能创造规则,要想实现全AI创作动画,还需要迭代几个版本。

再看看AI制作影视剧的故事吧。1号观察到,各大平台上制作的AI短片大多是实验性的概念短片,由自媒体博主自发创作。

可以看出AI短片已经有了基本的剧情和人物关系,但目前的呈现脱离创作者的解释很难理解视频讲述的故事。

而且大多数短片倾向于表现群像,这恐怕是因为AI还无法保持人物一致性,单个主人公贯穿全片的故事难以实现。如AI短片《希望》讲述的是战争之下不同人物的处境和选择,《龙灯化龙》则是中国新年各家各户制作龙灯的场面合集。

另一方面是人物台词多为内心独白, AI短片《希望》就由人物旁白推动剧情发展,但人物说台词时却选择了全景、内心独白、背影等方式展现,由此规避AI无法实现唇形同步的问题。

全AI时代下的影视行业,还能存在吗?

这种方式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人物关系的缺失和戏剧冲突的弱化,二者正是构成影像叙事的关键要素,再加上AI配音和人声仍有差距,用户反馈全AI内容没有「灵魂」也就有迹可循了。

然而,以AI技术的迭代速度,上述问题的解决或许也只是时间问题,那时的影视行业又该如何?

二、可预见的短剧热

短期来看,AI最有可能颠覆的就是短视频行业

短剧市场一路狂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入局者,而AI文生视频更是为它添了一把火。

如今,AI已经能够生成时长1分钟的视频,和短剧的时长相当,在与AI技术的衔接上,短剧具有天然优势。1分钟1集、共100集的短剧制作周期也需要7-14天,而AI完成这项工作,甚至只需要几个小时。

知名监制、导演黄建新就曾表示,只需要七八年时间,AI就会让传统意义上的摄制组不复存在。而AI给短剧摄制组留下的时间或许更短,摄影、置景等岗位会被解放出来,制作效率也会被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短剧制作成本有限,一些科幻、玄幻类的题材很难呈现,甚至古装微短剧的数量也远小于现代剧。但在不久的将来,AI工具的普及能够允许短剧拓展更丰富的题材,跟上长剧的脚步,释放出更多样的创造力。传统影视中的大场景和特效也将会在短剧中出现,短剧整体的影像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而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我们对AI技术的持续学习和探索。未来是什么模样,我们无法完全预知,但只有持续学习,悬在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才不会轻易落下,斩断我们的希望。

与此同时,AI改变的还有独立创作者的处境。

在这个「酒香还怕巷子深」的时代,小众题材和独立创作人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收窄的。如果说长篇文艺片还能通过院线或电影节收获不少的关注度,那些文艺短片则是在大数据和推荐机制之下被冲刷至流量池外,因此,独立创作人的容错率变得更低。

而AI的介入能够降低他们的试错成本。AI工具能够简化创作流程,让一系列繁琐的制作变得轻而易举,使创作者能够更专注于内容的创新与策划,无需担心制作人员之间的不同步导致创意和表达两张皮,也无需担心整个摄制过程的费用支出。

从内容创作到宣发推广,AI系统下的工作可能更接近创作者心中的艺术想象,那些苦于创意无法实现的独立创作者拥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隐匿在人们视野之外的小众内容也能够被更广泛的受众接纳。「一个人就是一个剧组」不再是独立创作者的自嘲,反而变成了可触摸到的现实。

当制作不再成为难题,短视频行业或许能够回归内容本质,创作者的灵感和思考也将变得弥足珍贵。

三、长剧集,无需焦虑

对于长剧而言,AI的影响则更为复杂。AI能够帮助创作者快速梳理剧情线索,提供创意支持,但AI生成的视频能否用于长剧和电影成片,目前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AI虽然能够呈现一部分角色的言行举止,却无法理解人物行动的动机和情感。

在Sora新近流出的视频中,后厨的大厨们各自忙碌,有几个人还在互动,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每个人看似在忙,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拥有了动作变化,却不产生叙事意义。

全AI时代下的影视行业,还能存在吗?

而长剧集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通过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铺排建构了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叙事空间,让人产生感动、愤怒、悲伤等多种情绪,长剧集是以情感人,以爱动人的。

巴赞曾说电影是名副其实的爱的艺术,那我们不妨来思考,AI生成的人物是否拥有爱的意识和能力。

若把AI看作是一个生命体,他情绪稳定,想你所想,言你所言,但这种技术确定性常常将我们困在茧房,也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不相符合。即使技术进步总是诱导我们去预测未来,但生活中的矛盾和未知总是有办法打破决定论,而创造力的来源正是这种日常的不确定因素。

然而,AI技术日新月异,当有一天AI拥有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艺术创作是否就不再需要人类,影视行业还能存在吗?

也许到了那一天,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人类是否会被AI取代」这个问题,而是关于「电影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是我们是否还有剩余空间发挥创造性的问题。

物理学家史蒂芬·沃尔夫勒姆曾提出「计算的不可约性」问题。他指出,「虽然许多计算都有捷径,可以让它们更快地执行,但有些计算却无法提速。」那些无法提速的计算被称为计算不可约。

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人类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可穷尽的,而基于学习和模仿的人工智能对世界的理解也是不可穷尽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依然拥有剩余空间去理解世界,依然有机会去创造独特内容和稀缺作品。

保持人的独特性,确保人类拥有自由选择权,或许是我们下一阶段要追求的目标。

结语

全AI时代下的影视行业,还能存在吗?

在Sora博得全球关注的时候,另一个AI文生视频工具LTX Studio低调包办了从构思到产出成片的电影制作全流程,并宣布在3月27日对外开放。

AI技术日行千里,也许全AI内容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不亚于一百多年前电影《火车进站》对观众造成的冲击。作为影视行业的我们,无需高估AI的短期价值,也不能低估AI的长期价值。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学与艺术的交汇永不停息。好消息是,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一切,未来永远值得我们翻山越岭,研精覃思。

参考文献

1.《通过「计算的不可约性」理解混沌和决定论的关系,寻找生命的意义》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D96MAV05328ZJ2.html

2.《AI创作,现实「不存在了」还是「弥足珍贵了」?》

钟菡、张熠《解放日报》

作者:遥何

来源公众号:传媒1号(ID:zcfhxy),中国传媒业产学研先锋新媒体。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