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人”,生存在争议与善恶之间

一、“AI复活术”:让思念插上AI的翅膀

前不久,知名音乐人包小柏成功运用AI技术“复活”了自己已离世两年的女儿,引发了诸多关注。

两年多前,包小柏年仅22岁的女儿因病去世。思女心切的包小柏做了一个决定,重返校园,学习AI技术。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功地运用AI技术“复活”了女儿——通过模型模拟女儿的面容和声音。这个被“复活”出来的数字版女儿,可以用惟妙惟肖地表情和语气跟家人对话,甚至还为母亲唱了一首生日歌。

“AI复活人”,生存在争议与善恶之间

包小柏并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现在在一些电商平台上,已经可以搜索到类似的服务。相关服务供应商声称,只需要提供一张正面半身像和一段1分钟左右的音频,他们就可以做出一段简短的视频。在视频中,故去的亲人将会被“复活”,用生前的表情和声音来说一段话。这种简版的“复活”不能实现即时聊天,还原度也并不高。不过,由于这样的服务只需要支付几百元即可实现,销量也不错。

定制化服务会稍稍昂贵一些,大约需要数千到数万元不等,但还原度非常高,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这种客户大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对已逝子女的思念。

按包小柏的话说,AI提供了一种方式,“能把思念的模式换一种工具来表达”。

二、争议:谁来掌管“复活”的决定权?

由于这种AI复活的成本并不高,于是,许多粉丝将之用在了自己已经逝去的偶像身上。近日,有网友用AI技术“复活”了李玟、乔任梁等人。这种行为备受争议。

争议的焦点是:究竟谁有权来决定“复活”?“被复活”的乔任梁的父亲就在前日的一次采访中明确表示,自己无法接受这种所谓的“复活”,他形容这种行为“是在揭伤疤”,并希望对方尽快下架。江歌妈妈也在相关话题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复活“女儿的决定仅限于她(直系亲属)自己来做。

对于这一点,我国的《民法典》明确规定了逝者的肖像权受到法律保护。对死者肖像的保护,包括了保护其近亲属怀念、追思的精神权利。这一点,对于公众人物,同样适用。因此,粉丝并不能打着缅怀、追思的旗号,在未征得相关人士同意的情况下,擅作主张“复活”自己的偶像。免费况且不行,以此来牟取商业利益更加不可了。

“AI复活人”,生存在争议与善恶之间

除了公众人物的肖像权问题外,普通人的肖像权则可能面临着另一方面的法律问题:被盗用用在不法行为上。前文提到的AI复活定制团队的负责人就表达过这方面的担忧,他说,由于他们制作的AI复活人还原度非常高,他们会严格审查客户和制作对象的身份信息,并通过签署协议来预防将AI复活人用于违法活动。不过,这也只是合同层面的约束,在社会公权力领域,这方面的审查和监督暂时缺位。

三、技术仅是工具,人心才决定善恶

目前的“AI复活术”其实很初级,只是通过模仿逝者生前的面容和声音来制作一个数字虚拟影像,让思念更接近于真实。离所谓的“复活”还差得很远。

即便如此,对于因为失去亲人而遭受巨大心理创伤的人群来说,这项技术不啻为一种福音,可以有效地疗愈他们内心的创伤。尽管会造成各种各样的风险,但绝对是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如果我们开开脑洞,把这种技术应用在别的领域,或许也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譬如,应用在教育领域。试想,让我们“复活”一个AI版的李白,让他“亲自”给中小学生朗诵和解读自己的名篇大作,讲述当时的创作历程,是不是比现在的语文课会生动很多?抑或是“复活”一个AI牛顿,让他隐藏在便携版学习机中,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被呼唤出来以问答互动的方式为他们解答物理和数学方面的问题,是不是也会让学习效率骤然提升?

当然,必定会有一小波人想着利用这种技术牟利,或用在不法行为上——比如,盗用肖像去诈骗。对此,我们只能说:再高明的技术永远也只是工具,唯有人心才能决定最终的善恶。

参考资料:

  • 新京报:AI“复活”逝者引争议,涉及哪些风险和法律问题?
  • 澎湃新闻:乔任梁父亲回应“儿子被AI复活”:尽快下架!
  • 潇湘晨报:江歌妈妈最新发声:不接受AI复活亲人!凭什么为我们做决定!

作者:河伯

来源公众号:首席商业评论(ID:CHReview),深究商业逻辑,助力价值成长。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