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人生(15):从“智能任务调度算法”到“15-45-90时间管理法”
智能任务调度算法是指在计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根据任务的属性(如优先级、执行时间、资源需求等)以及系统状态(如当前负载、资源可用性等)进行动态决策,以最优的方式安排任务执行顺序和分配计算资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延迟并确保任务完成的可靠性与公平性。在智能任务调度算法中,有几个很有具借鉴意义的思路:
1、任务收集与分析: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明确任务调度的具体需求和约束条件,这是构建有效调度策略的前提。
包括:
- 任务特性:了解任务的基本属性,比如执行时间、资源消耗(CPU、内存、存储等)、优先级、依赖关系、容错要求等。
- 服务质量目标:确定任务调度需要达到的服务质量标准,如响应时间、吞吐量、任务完成率、成本限制等。
- 外部约束:考虑任何外部因素对任务调度的影响,例如法律合规、安全要求、特定时段的业务高峰等。
- 资源限制:明确可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及其限制条件,例如物理服务器的数量、网络带宽限制等。
2、资源状态评估: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实时监控并准确评估所有资源的当前状态,为任务分配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
- 资源监控:持续收集资源使用情况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CPU使用率、内存占用、磁盘空间、网络流量等。
- 健康检查:定期检查资源的运行状况,确保没有故障或异常状态,如过热、硬件故障预警等。
- 负载均衡考量:分析各资源的负载情况,确保任务分配时能够均匀分布负载,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闲置。
- 动态调整:根据资源状态的变化(如新资源加入、旧资源退役),实时调整资源池的状态信息。
3、调度策略选择:这是基于需求分析和资源状态评估的结果,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调度算法和策略,以实现预定的优化目标。
主要包括:
- 算法匹配:根据任务特性和资源特点,选择最合适的调度算法,比如优先级调度、公平分享调度、基于成本的调度等。
- 参数调优:针对所选算法,调整其参数设置,如权重分配、阈值设定等,以更好地适配当前系统环境和目标。
- 策略灵活性:设计策略时要考虑未来可能的变化,确保调度机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
- 模拟与测试:在实际部署前,使用历史数据或模拟环境对所选策略进行测试,评估其性能表现,必要时进行调整优化。
从以上3个维度,我们可以看出“智能任务调度算法”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基于各个任务特性,评估所需的资源,根据目标来按需调度分配资源”,从而让资源能被有效的利用。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时间精力的分配,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思路,将自己短期内所要做的任务收集归纳后,评估每项任务的重要性,做每项任务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耗时等,根据目标制定优先级后,按需分配自己的时间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任务。采用这种思路的还有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叫“15-45-90时间管理法”。
15-45-90时间管理法的基本概念是将工作或学习时间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注意力集中区间:15分钟、45分钟和90分钟,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处理适合这个时间段的任务。这一法则基于人类注意力集中周期的特点,帮助个体更好地组织和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质量。15-45-90时间管理法,主要是利用了两个心理学的理论:
- 超越周期理论: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呈现出一种超越日常节奏的周期性变化。除了睡眠周期,人在清醒状态下也会表现出每隔一定时间就需要休息的节奏。这种周期性变化反映在注意力、体能和情绪的波动上。
- 注意力的恢复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自然环境和休息有助于恢复人的注意力。持续的认知努力会消耗人的有限注意力资源,而通过休息和转换注意力焦点,可以有效恢复这些资源。
具体来说15-45-90时间管理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计划阶段:根据任务的性质和紧迫程度,将工作划分为15分钟、45分钟或90分钟的任务块,任务块的划分标准如下:
- 15分钟:这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段,适用于处理一些快速、简单的任务,如回复电子邮件、整理工作台或进行日常的小计划。
- 45分钟:这个时间段稍长,适合完成需要一定专注度但不需持续长时间集中精力的任务。例如,进行一项研究、编写报告的一个部分,或者是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章。
- 90分钟:这是最长的一个时间段,非常适合进行需要深度思考和高度集中的工作。在这90分钟内,可以进行编程、撰写复杂的文档或者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成年人的最高注意力集中时长通常在90分钟左右。)
2)执行阶段:在每个时间段内全力专注于当前任务,尽量减少外部干扰。
3)休息阶段:每个时间段结束后,安排短暂的休息,如5-15分钟,进行身心放松,如散步、喝水、做眼保健操等,恢复精力。
4)循环执行:根据任务的总量和自身状态,循环执行上述工作-休息模式,保持高效工作的同时,确保有足够的精力恢复。
让我们结合程序员的生活来举个例子,如何应用15-45-90时间管理法:
- 15分钟:这个较短的注意力时段,适合用来处理相对简单的任务,如回复工作群里的信息,看下JIRA上的ticket里的回复,小规模的编码调试等。这段时间,可以让大脑开始逐步适应下一个任务的氛围,利于快速进入下一个状态。
- 45分钟:这个时段适合进行较为复杂的任务或深度思考,例如进行模块的设计、解决些不是很复杂的bug或写一篇技术文档。在这个时间段里,人们既能维持较高的注意力,又能在后面较长时间段上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和创造性。
- 90分钟:遵循人体生理节律来说,大约每90分钟左右,人的精力会出现一个小高峰和低谷。在这90分钟里,人们可以全力以赴进行高强度、高复杂度的工作,如这个sprint的主要模块开发、架构的设计,长时间的代码检查等。
- 此外,还要记得劳逸结合非常重要,一段时间的高度集中工作之后,可以短暂离开下,出去放松放松,倒杯茶,伸展下身体,缓解下眼部疲劳等。
15-45-90时间管理法利用了人本身的规律,顺着自然规律来制定相应的时间管理策略,这样可以抵消“注意力过长会带来本能的抵抗情绪”,从而让人能在某个时间区间内,更好有效率地完成不同类型的任务。
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多去发现,总结些规律,不管是来已有的研究,还是来自生活的自我总结。
如果发现某些规律或策略可以尝试,那就可以根据规律来制定适合自己工作和生活节奏的计划,这样可以在每个时间段内都保证高质量的输出,避免某个时间区间里出现潜意识的抵抗情绪,劳逸结合反而更能提高产出。
当然即便是规律,也会随着时间产生免疫或者是出现了新的刺激物而降低自己的效率,这时要保持警觉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
就像人们常说的,这世间唯一保持不变的是“变化”,拥抱变化,随机应变能让人更顺应“规律”的衍变,更有助于利用好自己有限的时间、精力。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