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淡淡的”年轻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展露锋芒

从没哪个时代的年轻人,会像如今一样充满争议。

谈到95后、00后的印象,你脑海里或许第一反应是不那么“积极向上”。他们“死气沉沉”、“班味太重”,最喜欢情绪稳定的卡皮巴拉、推崇在职场里“躺平”、遇事首先复诵“窝囊文学”,大呼“惹到我你就算惹到棉花了”……

他们尤其讨厌中年人充满“爹味”的说教,更不愿提奋斗、反对“成功学”洗脑。青春尚未褪去的年龄,他们却好似已经放弃拥抱社会的可能性,变成了没有锋芒、没有朝气的状态。

带着对这一代年轻人的好奇,本期显微故事找到了三个职业迥异、年纪相仿的年轻人,他们之中:有在乡村送快递的快递员、在大城市打拼的男保洁员、还有放弃创业重回企业的年轻人。

在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发现或许问题并不在年轻人身上,而是我们对年轻人的朝气和锋芒应该有另外一种理解,一种更符合时下环境变化的理解。

无论是送快递、创业、还是在格子间工作,他们依然没有失去冲劲。在和平年代,这种冲劲未必是动辄关心国家大事、轻辄在社交网络上“指点江山”,这一代的年轻人变得更加务实。

他们身上的锋芒,被隐藏在日常中的每一天,或许是对平凡工作的坚持,也或许是迎难而上、努力前行的勇气。

也许不是外放的、张扬的,但他们的锋芒依然存在,以更内敛、温和的方式呈现出来。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01 再小的坚持,也有它的价值

28岁的周正是河南某农村唯一一个能送货上门的快递员。

每天上午8点,他都会开着他那辆四轮的电动小货车准时从家里出发。在随后的十几个小时里,他将穿梭在附近十多个乡镇里,按照收货信息将快递依次送达。为了节约路上的时间,送货时周正的活动空间仅限那方驾驶室里。

乡镇的小路不像城市道路宽敞、笔直,有时候地图上看上去“一寸长”的小路,实际上却需要耗费数小时。

若遇上雨水天,车轮陷入泥泞里,那时间更没法估量了。所以,只要天气不好,或者订单特别多时,周正都会提前2小时就赶到快递点。

乡村山路崎岖、小路纵横,村里又没有门牌,送货难度可想而知。“大部分年轻人都去外地打工了,留下来的人很少”,周正说道,快递站一直处于人手短缺的状态。

“哪怕人少,摊到每个快递员手里的利润也很少,送一单就几毛钱”。逐渐地,乡镇快递行业形成了一个“潜规则”:不送货上门。

快递们都会被放在镇上的代收点上,需要老乡们自己去取。在一些偏远的乡镇,哪怕用户自己去镇上的驿站取件,还要按照快递大小付上1到3元不等的“保管费”。

图 | 周正工作的快递点

选择送货上门的结果是,每天送货归来,周正的双腿总是肿胀不已。

不少同行都说他“傻”,总是劝说他“年轻,不如去大城市闯”,“那里送外卖、快递一个月能赚上万元”;也有人说周正“守着金山不赚钱”,称他如果和村里的小卖部合作代收,让用户去领取,不仅轻松,还能赚一笔外快。他一一拒绝了这些“朋友们的好意”。

在周正看来,送货上门的快递员不单纯是一份谋生的职业,也是他日常成就感来源所在。

“许多快递是洗衣机、冰箱这类大件,如果不送货上门,那些只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的用户,又该怎么将东西运送回去?”

“更何况,有些快递,必须马上送到,一刻不能耽误”,周正曾送过一个特殊的订单,是给一名腿脚不便的用户送拐杖。面单上清楚地备注了“残障人,千万要送到家”的信息。

周正不敢怠慢,当天便安排送货,对方收到货时十分感动,不断说着感谢,还要请周正进去坐坐、歇歇。

在他看来,自己内心仍然有所坚持,并没有被生活磨平了棱角。送货上门的行为,很快让他在附近乡镇赢得了口碑。

最重要的是,他人的肯定让他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自我价值。

周正说,乡镇快递工作辛苦,愿意干这行的人不多,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不会失业。他时常将“如果方便,给我个好评”挂在嘴边,“我不懂大道理,就希望大家能够对我满意,给我个好评,认可我。”

现在,他在镇上租套房子,孩子在镇上读书,他还想将孩子送到县城去。“我也想给孩子树立个榜样”,周正挠挠头,希望孩子踏踏实实做人,“我们普通人家,问心无愧就好”。

对大众来说,周正或许算不上“有棱角”的年轻人,跟“锋芒”两个字不沾边。

但在周正看来,锋芒并不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平凡的工作里,做好每一件不平凡的小事。

02 用行动打破偏见,坚持做对的事情

如果你跟着李浩上门做一次保洁,就会彻底转变你对保洁员的刻板印象。

当李浩麻利拆下抽油烟机时,大家眼中的怀疑会少几分。李浩展示出随身工具里,放着不同的工具和各种颜色的抹布,并强调“每一块抹布都对应不同区域,绝不混用”,大部分人便不再质疑他的能力。

图 | 李浩清洁过的油烟机

在李浩打扫完洗手间后,许多人看着干净如新的马桶,夸赞时带着惊奇:“没想到男生也会做家务,你还挺专业。”

“很多人谈到保洁师,第一反应是干活利索的中年阿姨,”李浩说,在刻板印象里,保洁似乎天生是属于女性的工作,它要求干活细致认真,体力要求相对不高,更需要耐心和毅力。

当李浩告诉朋友自己要创业做家政工作,做男保洁师时,大部分朋友都觉得他就是“一时热情,一定坚持不下去”。毕竟,男生做家政工作太少见了,更何况李浩是一名正儿八经的大学毕业生,大家打心眼里觉得他“不是做保洁的料”。

“不是男生不擅长做家务,是以前大家不让男生做”,李浩无奈地说。“不让男生做家务”这一刻板的观念,让李浩的创业之路,变得格外艰难。

2022年,李浩创办了自己的家政公司。创业最初的想法,来自于一次和朋友的偶然谈话。

那时朋友新房刚装修完毕,抱怨市面上找不到靠谱的开荒保洁——开荒保洁是指装修过后,首次进行的彻底清洁工作,与日常保洁相比,开荒保洁的工作量更大、难度更高,对从业者的体力、专业度要求都更高。

彼时,家政行业从业者多是中年女性,很少能有人受得了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李浩从中发现了市场空白:男性由于先天的体力优势,非常适合从事家政服务,尤其是在别墅保洁或开荒保洁这类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中。

他决定创办一家专由男性提供保洁服务的公司,专注于这一细分市场。

但因为周围人对家政行业的刻板印象,导致他难以招到合适的男员工。面对这种状况,李浩有些气愤:“男生,凭什么不能做家政呢?”

无奈之下,李浩自己成了公司第一号员工。

创业的艰辛也超出了李浩的想象。某次上门服务时,客户发现他是男性后,直言“不相信他能做好家务”,让他拎着工具包离开;或者是在最炎热的季节上门做清洁时,客户认为男生身体素质更好,不允许他开空调,于是他在室内30多度的高温里爬上爬下,近乎中暑。

图 | 李浩在高温天气下清洁窗户

更多的情况,则是大家得知他有学历,是家中的独子后,劝他“走正道”,不要浪费自己“干一些婆婆妈妈做的活”;同行也找到他,让他不要来和中年人竞争了,并抹黑他“年轻,经验不够,不靠谱”。

最让他难受的是父母的态度,哪怕他赚到了钱,能够养活自己,父母还是不能接受他的这份职业,直言“只要你不干这行了,我们养你一辈子都行”。

在所有人都不看好自己的职业选择时,李浩也不是没有动摇过。

“为什么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但很多人瞧不起保洁?”,李浩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想为什么,最终他意识到,还是因为这行门槛太低,所以从业者没有尊严,“同样是家政行业,管家怎么能成为高收入群体呢?”

他找来家政服务员职业资格证书、收纳师证书等市面上高端从业者的相关书籍学习,同时又重新审视了家政这一“非标”服务,通过制作标准服务流程、明码标价的方式,将打扫卫生变成了一件专业的事。

“外人怎么看不重要,我把服务做到极致,让事实说话”,李浩还为自己购买了工作服、鞋套,每次上门打扫时,都会换上整齐的衣服和口罩。

图 | 开荒保洁

李浩很快扭转了自己的口碑。他干活利索出色,一位主顾夸奖他“能干”,鼓励他坚持下去,还为他介绍了好几个主顾。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李浩进行保洁服务,他的公司也成功招募到了其他男性保洁员,而且在他服务的客户中,许多是熟人介绍,回头客占比也相当高。

尽管如今李浩的公司还是“小微企业”,市场上仍然对男性家政从业者存在偏见,但李浩并不悲观。对他而言,打破偏见,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是属于李浩的锋芒。

“万事开头难,我已经开好头了”。

03 忠于内心的选择,不被外界的声音影响

和其他打工人相比,32岁的林乐其实有点“另类”。

在公司工作,往往讲究“整齐划一”,不出挑也不出错最重要。这种细节会渗透于方方面面,比如,大部分工作人员的桌子上总是整齐划一的摆放着文件。

林乐偏不。他的桌子上却摆着二次元手办。对于林乐来说,这种“小心思”恰恰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林乐一直活得很“自我”。

毕业后,他本来在当地最大的钢厂工作,但是为了喜欢的摄影,听从内心的声音,放弃了别人眼中稳定体面的生活。

“创业的初衷很简单,当时老要拍一些自己不喜欢的片子,老板也不愿听从我们的建议”,2019年林乐和朋友一拍即合,决定创业,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那时候,我们也有稳定的客源了,不用担心生计”,林乐回忆,离开“打工人”的身份后,他接了很多有意思的活儿,解锁了很多新奇的体验,他去过许多陌生城市,见过大草原、雪山,还和朋友一时兴起去拍银河,结果在深山降温后冻得瑟瑟发抖。

但生活总是去试图打击那些“自我意识过剩”的年轻人,林乐也感受到这种打击。

在入行半年后,林乐很快被摄影行业的“潜规则”压得喘不过气——摄影行业是典型的“长账期”行业,动辄半年才结尾款,这个过程中,创业者还需要不断投入新设备,对资金流要求极高。

除此之外,林乐还需要支付房租、垫付场地费用等,他一度资金见肘,连员工的工资都无法拿出。

即使后来走出困境,为了降低现金流断链风险,林乐也不得不“低头”去做一些过于商业化和大众化的项目,这让林乐萌生退意。

“这真是我要的吗?”林乐想,如果坚持下去,自己也是在做和内心相悖的事情。他决定亲手关闭自己已经“熬”过来公司,重新回到企业工作,业余继续拍摄。

得知林乐的选择后,身边有许多人认为他经历被社会的”毒打”后,终于变成了一个向生活屈服的年轻人。

但林乐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 “成长不一定是线性的,也可能是曲折的,重要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不惧怕他人的目光。”

因此在同事们无偿加班时,林乐坚守自己的底线,拒绝内卷;他喜欢独处,也喜欢看风景,3月至今,林乐的自驾里程已超过4000公里,他也留下了许多大西北的精彩画面。

“现在只是漫长人生中的过渡,我唯一确定的一点,人生的轨道不是不变的,不会只有一个答案。”在林乐眼中,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就是锋芒。

他也不会放弃寻找答案。

04 锋芒不在于高光时刻,而在每个拼搏向前的瞬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被教育要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年轻人。

何谓合格?

就是热烈地拥抱生活,不虚度每一寸光阴;要永远保持好奇心,不能只看眼前的小事;要把自己嵌入宏大的叙事中,随时以锋利的姿态拥抱变化。

无论是媒体,还是现实,都在像我们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年轻人,就是应该时刻准备着,准备着去改变世界,去绽放自己的锋芒。

于是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总是等待着生命中的高光时刻。

正是因为误解,我们会在没有等到“高光”时刻,而陷入低谷,怀疑自己的选择,忽视了锋芒其实是一种心态,一种选择。

锋芒可以不是一瞬间的高光,它可以是点点微光汇聚成的星河。它可以是众多平凡中的不凡时刻,是普通人的坚持、勇敢、自我超越,也可以是黑暗中的一束微弱却坚定的光芒。

高光、星河皆为锋芒。它不必耀眼夺目,却承载着希望和力量。

对于年轻人而言,努力依然是通往成功的桥梁,尽管努力不一定带来成功,但不努力则注定与成功无缘。锋芒不仅关乎成功,更关乎体验一种充满挑战与可能性的精彩人生。

在“中国锋芒”主题TVC中,我们看到了关于“中国锋芒”的新理解:

这些心怀锋芒的年轻人,是小镇上的第一家精品水果店店主,是自信满满、亲力亲为的职场新人,是把每一个日子过充实的外卖小哥,是反复尝试、不断创新的古老手艺传承者……他们是今天千千万万的普通青年的缩影。

尽管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他们仍然努力腾挪,在细微处,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在平凡中,活出超越平庸的勇气和善意。

我们要相信,坚持和努力总会换来那些“微光”的明亮与锋芒,即使它们可能暂时被云雾遮蔽,但终将迎来属于它们的时刻。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均采用化名)

作者:显微故事
大时代下,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看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