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9年,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一、运营的门槛高不高
这个问题今年有不少人问过我,我觉得,门槛高不高这回事,关键得看你怎么定义“门槛”。
如果只是随便进一家公司,能找到一份说不清在干啥的打杂工作也叫入门的话,那确实门槛很低了。比如在二三线城市有个大专文凭,懂一些互联网的概念,码得了字会点表格、PS啥的,脑壳灵泛点,那基本就有人要了。
但难就难在它是挺考验一个人的理解力、学习力以及执行力的。除了有一大堆成型的方法论要了解,还有除了office三大件之外的一系列工具、技巧你也得学,这个时候你就是个筐,啥都往里装,并且还要保持兴趣度,有自己的方向感,
这样来看,你还觉得门槛很低吗?
二、换工作与职业规划
前段时间跟一位刚离职高阶好友聊,问他为什么没选择去直播领域了,他说也有想过,现在换工作的话是顺着风口走,还是在行业里面多沉淀?
以前年轻的时候不怕换行业,即使换了也都能很快找到感觉去做。但回头来看,如果继续呆在之前做过的行业,现在职业的发展会更好。
顺着他的话,我对比了过往与今年的历程,理了一下我的路径:精专-延伸-沉淀-创造。
刚出来工作前两年,可以先把细分的岗位上的东西精通、专业了;行业不打紧的,接着可以趁年轻多去几个行业呆呆,视野得到延伸之后会很不一样;再去做选择的时候考虑点也会不一样,这个时候机会成本其实真心不高。
再接着,可以根据喜好原则或擅长原则,锚定一个自己最熟悉或最中意的行业,沉下心去深钻几年,学习的视角会上升这个行业的到业务及商业逻辑层面。
最后是创造,这个有不同的理解吧。可以是沉淀到一定的程度之后,某个合适的机会出现,自己出来做点啥;也可以是你在企业内部环境下,开辟负责起一个新项目或商业模式。
三、下沉市场
今年有一段让我很有感触的话:
你的已知圈越大,未知圈就更大,学得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但你对未知的恐惧也会越小。——恒大基因CEO尹烨。
用另外一句简单的话来解释一下:你学到的越多,会发现原来自己不懂的越多,继续了解的欲望就越大。
下半年做电商直播项目跑了几趟市场之后有切实感受,互联网人很容易有的一个通病,就是认为自己的认知走在很多不懂互联网的人前面,这样的毛病会导致产品与运营策略在下沉市场很难落地。
我的感受是,比起运营更难的是经营,懂运营的人未必懂经营;真正回归到挣钱这件事情上,人性裸露的线下经营场景才是王道。
有贪婪、有虚荣、有懒惰;而做下沉市场的业务就是要把线下这些充斥着人性弱点的场景,转变成更丰富、更好玩却又不粗陋的产品及运营策略。
四、挣快钱
比起读书人本本分分、按部就班的挣钱方式来说,经营短平快项目或生意的人,往往很像他们的短期收益率,那是真的粗暴到令人发指。
你可能无法想象做一个解八字、算命看风水的公众号几个月就能挣到一千多万,一个714高炮的贷款超市只需要捞到3位以上的客户就可以实现回报,多出来的全是暴发挣得……
但真是这样嘛?
其实这样的现状会被幸存者偏差所放大,没多少会愿意关注有多少人是失败或者没有起色,而是更容易聚焦在有多少人发达了。
五、搞副业
今年有个热词,叫副业焦虑。作为一个创过业的人,特别有这种焦虑,尤其是今年;别问我为啥,正如《我不是药神》里头的经典台词,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我是真的很多乱七八糟的都想过,但很多没去实践过。刚开始的感受是懊悔没及时去行动,但后来我又很庆幸自己没去尝试捡所有的芝麻。
那搞副业对于“穷病”啥时候可以治得了,啥时候治不了?
先说治不了,如果出现这三点感受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副业是没啥意义的:一是赚得没法持续,二是赚得身心疲惫,三是扰乱自己的主业正常作息。比如我几个月的时候收人几百块钱帮做个PPT,下班回家做了十几页晚睡不说,后面还得不断地微调……
再说副业对“穷病”有疗效:也就是当你的副业能够促进你的主业精进,并且可以互相加持时。比如,很多运营人会选择没事写写文章投投稿,提炼自己日常工作中的思考,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背书及圈内知名度。
六、裁员被辞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整个互联网界都不断在刮裁员焦虑的风,今年就更严重了,动不动就会收到朋友群发来的某司裁员多少的截图。
其实讲真,你们仔细看看那些传出来裁员的公司新闻里面,绝大部分的裁员对象都是技术、产品还有高管层,基本没运营啥事儿……所以不用太担心被裁,为啥?
因为咱们都太便宜了,多你几个人不耽误啥事儿啊,哈哈!
一半玩笑一半真吧,其实很多公司裁撤、缩减项目组人员啥的,挺多都是项目已经玩不太转。但是呢,很多公司也不会轻易地把一个投入了那么多的东西给一刀切了,还是需要维持基本的运作,那需要谁呢?——运营还是必要的。
七、对反复热炒事物的抵触情绪
我是一个很抵触那些或浮夸或激进事物的人,所以每每看到激进内容的时候,我就特难受,就实在想不通为何如此极端。
包括很多运营领域动不动就被炒起来来的词,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是新瓶装旧酒的东西,像增长黑客、超级裂变、私域流量之类的。
但慢慢地觉得我这个习惯得克制、得改改,因为做职业化的运营是有明显的边界的,很容易就陷在螺丝钉岗位中那已知的一亩三分地认知里面。
应该反过来思考,为什么这些东西会火起来,这恰恰是别人高效洞察行业焦虑、操盘造势、商业运作的能力。
八、聊聊平台的新生态
这两年平台商业模式正在简化、重组或者颠覆传统平台的价值链,而且颠覆者们是从外面闯进来的;也正因为在外面,他们会更好看见该行业里的价值分配、资源分配还可以有什么新玩法。
颠覆者用一种新的分成机制,并且动员起该行业的屌丝或被欺负的对象。一些七八线算不上品牌的“品牌”,优化这些品牌的上下游,拼了命降低成本,比如自有工厂、工厂直供,来带出一系列消费门槛极低的产品链(典型案例:可心柔纸巾)。
接着,用资源把这些七八线的杂品牌,集中打造成正规军,为长尾商品提供新的广阔发展空间,进而平台方将自己变成该行业里大家愿意跟随的新领导者。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打造一款产品了,而是在经营一个平台市场(拼多多、兴盛优选)。
当这样的新领导者出来之后,只要他们平台里有10%的商家,想跟别的商家不一样,想要更多资源位、要更多品牌曝光,要更快了解到消费者需求,这里面就一定会有赚钱的机会。
九、在公司内部推陈出新
今年来到新厂先是接手了夕阳甚至烂尾的产品,接着做了两个新项目,一个已经消失在了云烟中,一个目前活得相对还不错。
要说过程中遇到些什么困难,估计跟很多职场人一样,那就是在公司里头跨部门推不动或者说老板不重视。在很多公司都很容易遇到三大共存的特征是:一是延伸业务边界难,二是挖掘业务深度也难,三是老板只是个生意人。
这些情况太常见了,自己心里其实要有底的,别动不动怨天尤人,职场没有那么多矫情。不管是大到做一个新项目、新市场,还是想推一个新活动、新场景尝试;毕竟你大多数时候是在用公司的资源,在做你认为正确、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就在于怎么去推,其实这是向上管理的问题,方案上得先让老板知道你是真正站在公司全局的业务视角而不是自嗨,行动上还得用最快的速度把第一波数据做起来,用数据说话。
成功案例很多时候都是随缘的,我有多大锅就下多少米,老板们也很信奉这个道理。所以,并不是你把swot列出来就完全行得通,借用某位群友的话:写东西呢,别写价格,写价值,别写优势,写好处。
十、每一年都有新的希望
不要动不动就觉得一年比一年难,一年比一年的大环境差。说句不好的,你跟我之中的很多人还没到能被大环境轻易影响的社会阶层,什么李嘉诚都撤离大陆了,马云也因为不为人知的原因提前下任了,很多外企都暗暗撤离了……
这些跟“月薪三千” 的你有个锤子关系?
大环境再差,还差不到你找不到下一份“月薪三千”的工作,别嫌难听,话糙理不糙。
还有大把的人在比自己更难的环境里挣扎,还有很多创业者还在坚持,坚持活下去,坚持躁起来。
事情只会越来越多,压力也只会越来越大。与其杞人忧天,不如趁一切尚好,多努力、多思考,扎实提升自己的价值,被淘汰的话语权有一半在自己手里。
最后,在新的一年里,送自己,送你们一句话:不要因为没有草原,就忘了你是马。
作者:RockLee,某不知名大厂全栈运营经理,微信公众号:运有所思(ID:yunyousuosi)
本文作者@RockLee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