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环境级AR体验设计?
2019年Mojang为庆祝十周年,联合微软公布了系列最新AR手机游戏《我的世界:地球》(Minecraft Earth),并在WWDC大会展示。
这是继16年Pokemango大热之后,人们期待的又一借用AR技术用户与真实世界互动类游戏。人们在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探索新领域、创造虚拟物体和朋友们构建虚拟游戏世界融合,虚拟物体以真实大小放置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可以和其他人组队进行小冒险。
这种模式下,人们对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慢慢的建立认知,叠加虚拟信息到现实世界,并可实时与之互动的体验。
如果说AR在游戏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被用户所熟悉和喜爱,那么在其他的垂直领域,如教育、景区、导航领域,由于AR的虚实融合、实时交互等特性,使用已经非常广泛了。
接下来我们就以最近所做的几个具体项目,来和大家聊聊做为一名AR设计师如何进行具体的项目设计。
一、AR体验分类
当不同的领域开始融入AR,移动端AR交互范畴正在不断扩张。按照交互距离、底层技术和使用场景,可以将移动端AR分为三个级别:人体级、空间级、环境级。
去年我们发布过针对空间级AR——SLAM放置类的交互体验节点的特点,所梳理的设计原则和建议。这次我们结合百度地图VPAS圆明园和泰山景区项目,来说说环境级AR,在物理世界大场景的AR体验与内容交互的设计原则和设计建议。
二、什么是环境级AR
先来了解一下,环境级AR运用的底层技术。在2019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AR首次对外正式公布了自主研发的大场景物理世界交互系统 – VPAS,这是结合视觉定位与增强服务为核心,实现大范围的虚拟信息与物理世界精准叠加的技术。
用户位于真实的环境中,通过移动设备(摄像头),实时计算的空间位置、角度,叠加相应的三维模型,利用VPAS(视觉定位与增强)技术能力呈现虚实融合的效果,从而与真实环境进行交互体验,我们将这类场景统一称为称为 “环境级AR” 。
三、环境级AR的交互流程及节点
任何的交互操作行为都会有一个交互体验流程,无论环境对象类型是什么,用户都需要打开相机,体验过程具有共性。完整的环境级AR体验流程分为以下节点:内容加载 – 环境识别 – 体验区域 – 模型展示 – 模型互动。
接下来针对每一个节点,结合已在百度地图上线的AR智能旅游功能,以及具体ARCase:圆明园大水法复原、泰山智能景区导览,来分析节点和相关设计建议。
3.1 内容加载
内容加载即内容引导和模型加载的集合,一方面传达体验的明确内容,另一方面承载加载模型作用,引导用户进入后续核心体验流程,降低用户等待的焦虑心情。
我们在设计泰山智能景区导览方案的时候,考虑用户在视觉、听觉维度的多感官体验,让用户体验智能导游解说功能。因此,当内容加载的时候,给予用户提示开启声音获得最佳体验。
内容加载设计建议:
简单明了的话术帮助用户了解应用的目标和功能,让用户对总体目标和功能初步了解,具体操作引导可以在后续环节中详细介绍。
若有特殊体验要求,需提前告知用户,为进入后续流程拥有较好的体验,安全警告、体验建议、环境要求等需要前置提示。
3.2 环境识别
环境识别是基于对真实环境的特征感知,依赖技术特性及原理,需要用户保持不动来配合进行特征点的检测确保视觉图像清晰,建立虚拟坐标系与真实环境之间联系。
用户对于识别存在认知成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去识别环境。因此,我们在设计泰山智能景区方案时,通过文字话术,加以动态图标的引导形式,明确告知用户如何进行操作体验。并在识别过程中,给与识别动态反馈,使用户有感知有心里预期,实时了解当前处于什么状态。
由于天气、网络等都一定程度的影响识别成功率,因此,我们制定策略,拥有良好的容错性,并及时的提示用户给与合理的引导操作。
环境识别设计建议:
引导图示表意清楚,避免用户的理解歧义,可适当加入动效。引导图示语义清晰,采用动图/静图,辅以文字说明,从而降低学习成本。
正在识别中需给与反馈,避免用户焦躁。识别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需要给与合适的反馈,告知使用者。如果识别中会因天气、网络等情况影响导致失败,需给与及时引导。
告知用户手机应有的朝向、移动方式。让用户明确手机需要朝向平面,左右移动手机,移动速度及方向,帮助提升识别率。
发生连续多次扫描失败的异常情况,给与相应的反馈。识别中会因天气、网络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导致失败,需给与图片辅以文字说明,告知解决方案,避免用户迷茫。
3.3 体验区域
在真实环境场景去体验AR,用户动线是不可控,需要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操作目的,为用户制定最佳体验区,从而营造良好的体验,这也是环境级AR与空间级AR最大的区别。
在圆明园大水法复原、泰山智能景区导览实际进行设计的时候,我们第一步进行实景体验,当做真实用户,记录游览路线,结合技术特点,初步规划一个体验区。
通过不断的实地优化打磨最佳体验区的范围,利用测试DEMO验收实体景点与虚拟AR元素在手机中占比,并考虑体验时的安全性,最终验证最佳体验区域的合理性。
体验区域设计建议:
友好引导用户进入体验区,利用语音、文字、指引标识等设计手段。
我们在设计泰山智能景区方案时,采用语音提示、文字、动态箭头来引导用户移动到圈定好的最佳体验区,通过多感官通道信息联动引导用户,从而为用户营造沉浸式体验。
用户行为不可控,需分场景进行友好的提示,如进入体验区、位于体验区、离开体验区。
当用户按照指引移步到最佳体验区时,开始展示AR虚拟元素,开始引导互动;当用户离开体验区,及时反馈用户,告知如何返回路线。
规划体验区至少保证不同视角目标物体在屏幕中的占比,符合技术识别跟踪最小面积。
3.4 模型展示
模型展示是将虚拟元素在现实场景中呈现,通过位置判断及引擎渲染,来尽量模拟真实物体存在,达到虚实融合的效果。
在设计圆明园大水法复原动效的时候,针对大水法的残骸,先构建建筑框架,再填充模型,最后呈现实际建筑颜色,添加喷泉效果,整个动画展示带有结构感,将百年前的大水法完整的呈现给用户。
模型展示设计建议:
虚拟模型元素在现实场景中的初始位置、出现的形式,需要结合实景进行合理布局。
保证虚拟模型在最佳体验区域内,不同的体验角度保证文字的可阅读性;在屏幕中展示的个数及大小,需要根据实景体验迭代优化。
模型展示时,增添特效进行烘托科技感的气氛。
需根据具体展示的AR内容,进行合理的动效展示。但需要注意展示动效避免过长,重复显示。
模型完全呈现后,需要引导用户去进行互动操作。
跟随屏幕的示意图搭配文字,或语音结合文字的形式,能够让用户轻松学习并操作。
3.5 模型互动
模型互动是用户通过交互操作与虚拟模型进行操作,从而获得愉悦的体验,让用户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假难辨的世界,带给用户更深入的视觉沉浸感。
在做泰山景区项目时,我们从景区工作人员处了解,对于登山来说,用户对登顶有非常强的成就感,同时在登山过程中也希望能够多了解景点的相关信息。因此我们在交互操作和内容展示做了相应的设计。
交互操作:AR 导览信息会遵循视线方位由近及远依次呈现。
展示内容:路途中的景点文化历史信息,会由虚拟导游提供语音讲解,同事搭配建筑信息标注及历史背景介绍。
模型互动设计建议:
增加趣味性实用性,提高用户的互动参与度。
根据目标对象的特性,内容上提高互动性的同时需注意文字的可阅读性。
声音的引入可以让互动更有趣,提升沉浸感。
通过多感官通道,让目标对象的相关内容的呈现更有科技感,如建筑语音解说结合文字,讲解过程中实景展示测量相关数据。
与虚拟模型互动时,避免引导提示干扰用户与虚拟模型的互动。
在用户与虚拟模型互动时,互动引导、操作引导、异常引导等,需要在屏幕合理的显示,不能打断或干扰当前体验,打破体验的沉浸感。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移动设备的屏幕展示实景场景的区域是有限的,虚拟模型,以及各种引导提示。在设计时,需要根据目标对象在屏幕中的占比,从而采用最优互动体验的方式,横屏体验或者竖屏体验,并进行对应的引导提示。
四、环境级AR的设计原则
以上就是结合已上线的项目案例,根据环境级AR每一个交互体验节点的相关设计建议。环境级AR注重的是与虚拟物体的交互体验,那如何让用户能快速上手,愉悦的体验环境级AR,营造沉浸感体验。在设计的时候总结下来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指引性:清晰明确的引导在AR体验中尤为重要,帮助用户更加明确如何进行操作。
掌控感:在各种情况下给用户及时的反馈,让用户能够知道当前操作的状态。
系统性:统一的引导形式、操作流程,培养用户AR的习惯操作,相似场景体验不会迷失。
五、写在最后
优质的AR体验是第一要义。
全新的AR交互会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用户对于AR体验存在认知空白,需要有友善地引导用户操作,与虚拟模型进行互动,需要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通道去营造优质体验。
以上不可能囊括所有场景,即不可能所有场景都需要100%遵循。
为了保证一致性从而保证体验,如果在某些场景下不遵循规范也不会因为影响一致性而影响体验,需要结合具体的设计的AR场景,可以进行合理创新,呈现更好的AR体验。
不是永恒不变的,还有优化的空间。
在用户不断体验AR,有了一定的认知后,不断的优化、迭代更新打磨设计体验,优化的过程同样也是创新的过程。
以上,希望我们通过实际项目而总结出的设计原则/建议,能帮助到同为AR领域的设计师/开发者们,让我们一起为日后实际项目的产品设计、交互设计,能让用户拥更好的体验,这也是我们撰写此文的目的,为AI科技发展尽绵薄之力。
本文作者 @Du Design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