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C信息审核——如何降低审核延时
18 年毕业,从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产品工作,工作的一部分一直和风控相关,只是不全是风控,以及不同时间段工作重点不同,做过包括直播风控、登录注册风控、审核体系搭建、生态治理、内容治理、内容安全、反作弊、风控中台等工作。
想结合着自己做过的、用过的、见过的、搜集资料研究过的总结成经验,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尽量详细的写成系列文章。不只是复盘概念和框架,可能会是些具体的策略和直接可用的经验。
一方面作为自己总结经验,以后更熟悉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为行业做一些贡献,毕竟,风控行业容易涉及公司机密、逻辑太隐藏,比较难能从公开资料学习到直接可用的经验。
打算先围绕曾经的 OKR 展开,即我做过的事项展开来写,先以各个小点切入,然后再放入整个风控框架中去,最终会形成下图的框架(未完全按风控架构的逻辑梳理)。
今天先聊一个问题,降低审核延时。
一、审核
非相关专业的人不一定很清楚,对于一个成熟产品,我们在网上创建的任何 UGC 信息都会被审核,包括头像昵称、签名,微信发布音频/视频/文件/图片/文本,微博、小红书发布动态,B 站发布视频等都无一例外。
只是由于机审/人审、先发后审/先审后发、隐性处罚/降低分发等导致我们不知道自己被审核了。
二、目标:审核速度满意度
我们团队有一个体验型的指标,审核速度满意度,即用户对所发布内容被审核时间长短的满意度,这个指标会影响生产者生产体验,进而影响他们留存。
一些人拿到这个指标可能就开始着手思考怎么降低审核延时了,但这是一个主观性的指标,最主要的是让用户感觉很快,而不只是在绝对值上做到真的很快。
三、用户不感觉到慢(感官)
我们产品原来在用户发布的内容上有一个状态,用户能看到自己的内容处于「审核中」,所以会觉得慢。权衡利弊后,将审核状态去掉,让用户对审核无感知。
注:不一定所有都适合去掉,得根据自己业务决定,例如我前司,是设计师上传自己的作品,然后被审核,这个就不适合去掉审核状态。
四、缩短审核延时(绝对值)
在去掉审核状态后,开始缩短审核延时绝对值,但也并不一定是需要针对所有用户统一缩短。
1. 降低部分用户延时
可以优先降低有被快速被审核需求的人的延时。
我们产品虽然不直接展示审核状态,但未经审核的内容依然不支持分享,用户在分享时依然会提示,当前作品正在审核中。所以可知,无分享需求的人对审核是无感知的,需要分享的人才知道审核的存在。
注:此为考虑安全原因,若未经审核的内容被分享出去,依然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例如某红书就存在这个风险点,不管发布的任何东西,发布成功即可立即分享(未过机审,且和账号无关,我用新注册的账号发布确定违规的文本+违规图片测试过),可查看小图、部分文本,此时存在风险的内容已经被传播出去(读者朋友可以自行测试,但温馨提示,红线类内容不可随意乱试)。
但不知道他们是否是为了便于用户分享,是在考虑了风险和收益后,接受这种低概率风险存在的。下图内容还处于审核中,但可分享至微信,依然可看到部分文字和图片。
所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渠道来源、不同等级、不同信用分、不同标签等调整审核优先级。
例如,有分享需求的用户,高优先级审核(具体判断有分享需求的用户,可根据自己产品来判断,这涉及具体逻辑,不适合展开写了)。
例如,无延时需求的内容,低优先级审核,如运营账号发布的内容(即使是公司内部员工,不同人对风险的把控、专业度也是不一样的,即使是运营人员发布,也有可能会触及风险点,也需要被审核)。
2. 降低全体用户延时
对于我们,延时长和短,只是相差了大约 10min。对平台分发几乎无影响,对用户消费几乎无影响,对审核无感知的用户也无影响。所以解决其他全体用户的延时已经相对没那么重要了,这里可简单提下我们用过的一些策略,对于其他产品可能有帮助。
1)基于数据分析发现当前延时的主要原因
——例如出现生产波峰,导致审核出现积压,则可调整人力安排。
——例如审核人员在审核列表上看了上百条后,才操作一次通过,导致大量内容已经被审核人员判断为通过,只是还未在界面上操作,导致内容一直处于审核中,则结合审核效率和审核延时综合考虑,将页面展示内容缩小到一定值。
——例如细化机审策略、优化机审的算法模型,提升召回率、准确率,进而提升机审直接处理率,减少推到人审量级。
——例如待审列表中还包含用户已删除内容,则将已删除内容从待审列表中踢出(用户发布成功立马删除,所以也不必要再审核)。
2)设置兜底策略
当延时≥一定值之后,则由先审后发流程,变为机审风险较小但又推到人审的改为先发后审流程。避免一些系统或人为原因,影响线上用户。
注:这需先评估对于你们平台先发后审的风险是否可接受。
3)设置对相关指标的监控
当延时≥一定值的待审量也≥一定值之后,可预警,邮件/短信或其他方式通知到审核管理,排查是否哪里出了问题。
五、对满意度提升效果
上面的这些策略大致从前到后,带来的满意度提升效果也是从强到弱。
还有很多细节、策略,以及如何思考的想详细写,但容易违反公司机密,还是不展开写了。
最后,大家有啥关心的话题可在评论中提出,对于我知道的,且不泄露公司机密的前提下,尽量托盘而出。
本文作者 @Aaron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