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一套标准的智能驾驶安全评价和激励体系?
本篇还是再以智能驾驶安全评价体系为案例,前面两篇产品文章中分别对“智能驾驶评价体系”及其“激励体系”的设计思路做了介绍,但两者的关联还没有说清楚,这里要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给智能驾驶安全评价产品设计激励体系呢?
一、为何要设置激励体系
在《跟着梁宁学习产品21:从特斯拉安全和小鹏智驾分,谈如何设计智能驾驶安全评价体系》一文中我们站在公司角度设计了一套智能驾驶安全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
可是要想能够真正落地,就必须让用户愿意遵守产品设计的规则,最近在看《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一书,其中提到了“经济效率”这个概念,即权衡期望的额外成本和期望的额外收益,最终完成交易决策。我们先看看特斯拉、小鹏这两家的智能驾驶安全评价产品(基于官方材料整理):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收益对比下:特斯拉 >小鹏,成本对比下:特斯拉> 小鹏。高收益需要付出高成本,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在相关的社交媒体中(推特、小鹏社区)可以看到用户对安全分、智驾分的讨论,说明双方的产品在面向用户的成本、收益的设计,都促使用户完成了交易决策。
“难道别人做了?我们就得做?”或许有些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里要拿出理论和事实数据证明激励体系设置的必要性。
《让大象飞》一书中有句话“所有的创新都是从模仿他们之前的某种东西开始的,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方式”。
或许仅一本书中的一句话并不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我再拿着前公司智驾评价产品的失败经历分享下,当时在该产品正式面向用户前,产品部门的总负责人担心这个产品出去会引发舆论,导致成为公司车辆销量不佳问题的众矢之的,最终拍板决策该产品不与任何权益绑定且不做任何用户触达宣发。后来的结果就是:
- 开通:几十万存量车主中,产品推出首日不到2000位车主开通该功能,次日的开通量直接腰斩,后续每日数量也在逐步递减;
- 活跃:每日访问产品功能详情页的用户,最低时不足5%。
后来,我们调研了一些沉默用户,他们的一致反馈是:我不知道提分给他们来什么意义。一个产品的新功能有这样的数据表现,确实是失败的,但是通过上述项目实证,需要意识到:(在没有法律约束下)多数用户不愿主动改善智驾安全行为。
二、如何设置双赢的激励体系
双赢的受益对象即用户、企业。
对于用户来说就是能够让他明白这个产品/功能给他带来的价值。上一章节对特斯拉、小鹏的产品介绍中,可以发现针对用户侧的激励体系应满足如下规则:经济效率为正(收益>成本),收益的多少决定成本的高低。
那面向企业的呢?我从推特、小鹏社区中发现了重要的线索:
特斯拉的用户分为两种,一种是吐槽安全分评分模型的,另一种就是安全分给他带来保险打折优惠的(如下图)。
我们再对比下小鹏社区,当查看“智驾分”关联话题的内容时,我们发现即滑动多屏(小鹏App)下来,大家清一色的在晒自己的满分(内在激励,如下图)。
虽然小鹏智驾分刷到满分很容易(完成学习/考试),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因为评分规则的简单,以致于用户根本不会在意智驾分评分因子的科学性(暂未查到有用户质疑因子的信息)。如果能够帮助企业优化智驾安全评价模型,那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收益。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特上搜索“safety score”关键词时,暂未发现有用户提到安全分给他带来了安全性体验,反而是特斯拉自己在官网贴出自己车辆事故率和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公布数据的对比。因为提升安全性的受益者是企业,车辆的安全性有助于提升销量(J.D. Power 公司在疫情后统计数据得出影响消费者三大购车因素是:汽车质量、安全性和汽车性能)。
结合上一篇提到的两个目标,可以发现针对企业侧的激励体系应满足如下规则:在提升智驾功能渗透率/关联付费业务的直接目标下,可以再考虑补充让用户参与到评价模型优化中,推动降低事故率。
三、一套标准的智驾安全评价与激励体系
在前公司大家面对不绑定权益后的失败结果后,用户权益绑定的运营方案又得到支持。最后,我们把前面两篇产品内容再回想一遍,思考下:作为企业,一套标准的智能驾驶安全分评价与激励体系该如何设计?
这里我结合上篇产品文章先抛砖引玉给出一个主题框架思路:
如果你有其他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作者
兮兮,微信公众号: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关注人工智能、toB产品、大文娱等领域。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