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从何而来?

感觉是需要积累并且划分 感觉并不是与生俱来,或者在你需要的时候立刻就会有,它是一个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因为它需要积累,通过我们平时谈话,看书看杂志,以及在网上翻阅资料,或者说在路上行走看见的形形色色的人或物,通过这些我们不断的在积累感觉

灵感即感觉

灵感,每一位设计师或者说工作人士都需要的一个东西,大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灵感,但我个人觉得灵感即感觉,如果没有感觉的话,是无法找灵感的,就比如说说,没有灵感的时候出去走一走或者翻一翻书籍也许会找到灵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走一走或者翻一翻书籍就会有灵感呢?其实我个人觉得很简单,就是我们在走或者翻阅书籍的过程中找到了对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了感觉,也许是一段文字,也许是路边的一棵树,也许是一幅图像,当然也有可能是任何的事物或者语言。

第一感觉是有原因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去超市或者逛街,看到一样东西很漂亮,就会引起自己的购买欲,然后买了之后回去了,其实这个东西对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作用,或许也只是把玩了几下,就放在一边凉快了,甚至再也没拿起过。

说这是凭着自己的感觉买的,就是觉得它好看,所以就买了,其实这并不是合理的解释,其实是这个产品在设计的时候,做了市场的分析,以及受众人群喜好的定位,以及产品的细节打磨,就比如说 iPhone 3GS 刚刚面世的时候,就受到了众多人的追捧,其原意当然是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以及细节的打磨,就拿它的后盖来说,一般手机塑料后壳都是注塑而成的,但是注塑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会有着稍微的变形,然而当时在开发 iPhone 3GS 手机的时候,设计师们就在想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将后壳在注塑的时候加厚了许多,然后再通过手工打磨的方式,将其磨到了最终的样子,这些人们并不会在意的细节,但是也是通过这个小小的细节,将人们的第一感觉放大了。

所以在做设计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一个字体为什么大一点点或者小一点点都会给版面造成非常大的改变,这就是细节决定结果,觉得感觉,第一感觉就是来自于其的细微改变。

感觉是需要积累并且划分

感觉并不是与生俱来,或者在你需要的时候立刻就会有,它是一个无形却有形的东西,因为它需要积累,通过我们平时谈话,看书看杂志,以及在网上翻阅资料,或者说在路上行走看见的形形色色的人或物,通过这些我们不断的在积累感觉,但是我们积累的很多之后,如果不通过自己的划分,是很难在想要用的时候将其调出来,所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将其数值化,在接到一个项目的时候,我们第一步做的应该是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也就是知识,比如我们接到一个农场的品牌设计,我们第一步做的是了解农场的文化,了解农场的起源,然后再次通过平时积累的感觉做出判断和分析自己所需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也许我们在书上,在网上,或者在路上,就遇见过一个农场,这就是感觉的产生了,接下来所需要做的就是,通过研究感觉然后把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再次放大,分析其好在哪,坏处在哪,让我来做我该怎么去做,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想起另外一个地方,我觉得那个地方的方式可以用到这个农场里面来,虽然两个的行业完全不同,但是也是可以结合的,最终我们就会得出最好的感觉和通过感觉所形成的方案。

评价事物请说出具体的说明

感觉很容易被人拿来说事儿,比如我们对一个人的相貌做评价

A:我觉得她好漂亮哦!

B:她好漂亮哦!因为她的五官长得真标致

C:她真漂亮呀!大的眼睛,高鼻梁,小嘴唇,身材也是前凸后翘的。

A 的话,就是凭着第一感觉说话,其实他并不知道对方美在那里,就是觉得好看,所以就是一句超简短的话,将其概括,如果对方并不在其身边,对第三方表达,是没有什么可信度的,因为第三方会想,到底漂亮哪了,我又没看见过。

然而 B 的话,也是对其评价通过简短的话说概括了被评价方的相貌,因为五官标致,也许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所以说也达不到很好的一个表达说明

C,他通过了大多数人对于美的基本概念,阐述了被评价者,因为大多数人的眼里以上几个词语应该都是对美的理解吧,这样子来评价的话,听者可能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美人出来。

这个对感觉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或者任何事情的时候,是需要通过了解其背后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更有说服力,也可以通过在了解其背后知识的同时,增加积累了自己的感觉。

总结

综上所述,其实感觉就是通过自己平时的积累,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积累的知识调用,感觉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吸收知识,至于从哪吸收的话,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方法,也许是杂志,书籍,逛街,等等。

看事物不要观起表面,更多的是要去了解其背后真正的文化,这样子不断的积累,我相信就不会出现感觉或者说灵感的断片了。

最后总之一句话,多看书,多发现,多思考,感觉的源泉将会源源不断。

以上观点是非三通过最近阅读的一本由日本设计师大,水野学的《灵感从何而来》得来的一些感悟和理解,如果大家觉得这些观点不是很好,欢迎在下面留言一起探讨,写得不好,望大家见谅,需要看这本书的伙伴们,可以去某宝搜一下,我就不发上来了,以免有广告的嫌疑。

关键字:设计, 设计文章, 设计师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