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烂数据好过没数据

作者:王镇雷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3308366

前段时间听了一个国际电商团队做的设计分享,主题是关于电商产品中的设计量化、设计科学化、用户数据调研等。在研究中,他们团队的设计师和高校实验室合作,使用眼动仪等高级设备,编写专业的用例和访谈手册,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取特征用户做采访。分享的几个关于电商产品的典型问题有:

对商品展示来说,图片和相关信息(描述、价格)之间的位置关系怎么样最合适?图左文右、图上文下,还是其他?

商品图片的比例占到屏幕大小的百分之多少效率最高?

多张图片混排时,是一大两小好,还是等比例一排放更好?

销量、好评率、店铺名,哪些信息最重要?如何排放让用户更有点击欲望?

……

当然,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分享中,也给出了很多调研结论,比如只有高质量图片但没有文字的商品陈列看起来虽然高端有逼格,但成交转化最低;交错排列的商品坑位好像很有设计感,但却让用户视线无处安放;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内容摆放顺序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不过,今天要聊的并不是这些问题的结论,而是另一件更有意思的事。

我发现,以全球用户为目标的这个产品,所做的调研样本却并不够大——甚至有点小。比如,对一个问题他们只选取了大约十五个地区各一两名用户做研究,而实际上产品可能会覆盖二十几个国家地区,一两名用户也根本无法代表这个区域的购买者;或者,我发现他们产品在世界各地的分布很不平衡,比如亚洲地区用户量较大,但在欧洲提供的服务就寥寥无几......

从科学研究和统计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调研岂不是毫无可信度?在用户调研最避讳的不就是用个例代表全体吗?

分享会后,我和分享者以及团队其他前辈一起聊了这个话题,却得到了很有趣的一个观点——烂数据比没数据好。

在他们调研规划之初,合作高校的学生也很费解,这样做研究真的能对实际设计有所帮助吗?甚至提出这个项目时也遭到了公司内部大量的反对。但当力排众议坚持一两年之后却发现,参与项目中的研究者做设计时越来越有依据,对用户反馈的预测也越来越准确。一个学生毕业后说,工作中他甚至能猜到用户下一眼要看的位置是哪里,就可以把重要的内容放在上面。

出错的大概率大不大?刚开始很大,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扩展,遇到错误的方向就可以直接避开,样本逐渐扩大时间更久后,结果也越来越准确。

回想日常工作中,相信大家都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设计方案被挑战时,心里明明知道自己是对的,但却找不到一个坚定的理由来说服对方;

分享、汇报时,说不清楚做设计的原因,也无法认定这就是最好的设计;

项目上线,数据上涨,用户反馈好,却也不常听到有谁说是设计师的功劳,更多赞赏产品和运营(电商行业这种情况很多);

......

我们常说,设计很难被量化,设计最不容易被评价。但设计真的无法量化吗?没有天然的数据属性,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些量化标准?

当优化一个坑位大小时,如果不是拍脑袋定一个尺寸,而是去调研市面上十个竞品中的坑位尺寸,再看自家产品在其中排第几,再来决定如何改进会不会更好?如果排中间,那说明也许没有改动的必要,而如果排最前或者最后,可能你就已经偏离了行业通用标准;

当做一个新的流程时,我们将核心步骤数作为一个衡量。看一下竞品们在做同样操作时分别要多少步点击,我们的设计是否已经是最好的?

再不行,拿你的稿子去楼下找20个、30个同事看,第一眼喜不喜欢?哪里最反感?记录下来,下回再来一次。

当每一个步骤点都用“数据”的方式来衡量时,设计就是被量化的,就是可以被比较的,就是科学且有据可循的。

遇到错的数据,我们及时改进,迈出去尝试每一个方向,总比原地踏步好太多。你说呢?

关键字:交互, 设计, 调研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