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产品的2020年终复盘与成长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定期复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是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不必可少的一步。把自己也当成一款独一无二的产品,过好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季和每一年,不断自我更新迭代,正视自己,才能让这款产品变得更具有核心竞争力。
对于初出茅庐的我,这一年真的是收获太多太多了,输入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更好的内容。以下是我作为产品经理的复盘框架,最后会做出快速成长的技巧总结,以及如何做复盘的方法沉淀。希望接下来的一年自我勉励,与君共同成长!
一、产品新人的自我复盘
1. 复盘框架
图:我的2020产品复盘框架
如上图,基于自己整理的复盘框架,开展2020年自我工作复盘行动。这个复盘框架是基于个人工作性质和内容得出,因人而异,不论何种框架,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从多个角度看待过去一年的自己,客观分析、关注细节、针对性地找到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计划,把这些经验教训带到下一年。
共分为6部分,分别是自我定位、个人产出、深入分析、总结成长、快速成长的技巧沉淀、2020年目标。
(1)自我定位
第一步,是目标与计划。必须清晰认知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和该位置的职务是什么。这样便于自己找到当前需具备何种能力,了解自己的差距是什么。更上一步,则是定位自己当前的价值是什么。
与我而言,当前是一名初级产品经理,我的价值关注在业务理解、产品能力提升和自身基本素质的锻炼上。需要逐步理解公司转介绍业务,根据用户场景和诉求去拆解每个产品动作,及时反馈执行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遇事积极沟通,做好向上管理,思考每个需求的进步和不足。
(2)个人产出
思考2020年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成果,沉淀了什么方法,发现了什么不足之处以及如何不断改善。
我发现基本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黄金圈法则”来思考,自我定位解决的是why,个人产出解决的是how和what。思考自己的输出成果,总结取得成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沉淀;反思造成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改进。
(3)深入分析
同上述个人产出一并做分析思考。
(4)总结成长
分为工作流程、产品技能、工作习惯、知识沉淀,个人认为这是作为产品新人必须掌握好的4个方面。
- 工作流程包括需求管理和版本管理。从需求产出到评审,再到上线到迭代,每个需求管理都是一个小的版本管理,每个版本管理则是关系到产研协作的流畅性和目标收益的节奏性。
- 产品技能包括业务流程梳理能力、文档撰写能力、需求评审能力。
- 工作习惯包括记录工作日志(日、周、月复盘)习惯、定期体验产品习惯、关注行业动向习惯。
- 知识积累包括不限于用户增长、运营推广、心理学、基础技术知识等。
(5)快速成长的技巧沉淀
从初入职场的产品小白,到从面思考产品模块,沉淀了一些快速成长的方法,还蛮好用的哈哈。
(6)2021年目标
有了上面的复盘,明确不足的改进计划和好用的方法沉淀后,相信来年就是我们的幸运之年。
2. 个人产出回顾及分析
(1)我做了什么?
2020年一直在做转介绍业务,但是上半年和下半年负责的内容高度全然不同,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上半年(2月-8月)主要是负责单个需求点的任务,分3方面:增加转介绍活动类型(画作作品集、阶段报告自动推送、抽奖活动等);增加转介绍活动的触达方式(特定场景引导分享、画作作品集新增转介绍入口等);提高业务方人效(后台查看课时明细、转介绍业绩考核数据项优化、微信模板推送后台等)。
下半年(9月-12月)主要是负责APP转化和体验模块的思考与执行。APP转化分2方面:外部游客增长转化(APP游客转化链路搭建、一键登录降低注册门槛、试听礼包等);老带新做裂变转化(触达后台体系搭建、场景化触达链路搭建、活动广场改版、画作成就空间等)。APP体验分2方面:用户体验优化(上课模块列表、作业交互流程优化等);数据基建(APP基础数据、裂变活动数据报表、画作装裱数据搭建等)
整体来看,在业务思考上从点到面的转化比较明显,特别是从运营中心转回C端产品部之后。开始站在增长裂变层面思考完整的产品规划,虽不完善,但至少迈开了这一步。
图:产品规划初稿,于8月
(2)有什么成果?
产品新人初入职,因而上半年的成果主要从量化到效化来衡量。下半年以转化率为最终结果导向。
上半年,导师和我一起定的量化目标是半年完成72个需求,平均每周输出3个需求。回顾至8月,共输出68个上线需求,平均一周2.8个,算是勉强完成。(这里需要说明:并不是需求做的越多越好,只是因为刚入职,没有什么绩效指标,如果我所做的需求都能够通过导师审核,跟进直至上线,无论大小,也是执行和效率的体现。下半年,接触更多不确定的需求时,成果衡量会发生变化。)
下半年,以转化率为结果导向。根据转化漏斗的变化,思考每个步骤可以优化的方向、指标、执行点。增长方面,搭建了APP游客转化链路,效果相较于其他外部投放渠道来收收效不错,平均月入3000个例子,转化率4%左右;裂变方面,完成场景化触达从0到1的尝试,推全量后(1月中下)能够达到预期目标1200个例子;并且证明了这条路是可行的,也在思考触达系统的搭建,让更多场景和行为的配置更为灵活方便。
图:APP转化漏斗
回顾成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下半年相较于上半年更注重收效结果,以数据为导向。但因为所做需求和规划都是不明确的,甚至还在摸索阶段,所以有很多东西都在尝试,因此在执行上也是小步快跑,快速试错。
(3)有什么进步、沉淀方法?
1)产品能力
产品分析上,沉淀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需求输出习惯,这也是自己从入职起花了3个月时间撞南墙、实践中体会有多么重要,感觉对于产品新人来说会比较实用,因为这套习惯会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踏实、更深入思考产品的产品经理。这套习惯如下:
图:产品分析方法(因人而异)
需求规划上,从执行需求到规划需求,开始有了系统思考。最重要是明确当下/季度的目标是什么,可以拆分为:目标—执行指标—方向—落地执行点,来思考。这样的步骤会让我在接到不明确任务(例如月提升2000个例子)时,知道可以如何着手思考。
图:11月版本迭代规划思考
产研协作上,在需求策划时思考技术方案,主动和开发咨询方案可行性,更全面了解异常情况、兼容问题等。心得:在和开发、测试、设计或其他人讨论时,都要带着自己的解决方案去和对方沟通。沟通尽量简单清晰,说明背景、自己要做什么、需要他人协助什么。
2)业务沟通
和业务方沟通时,多倾听多询问。可以使用“5个why”方法,目的是去挖掘业务方的真实需求。不要一上来就和业务方讨论方案,而是多问问为什么。
和开发沟通时,多数会遇到和你讲技术的开发大佬。我的方法是尽量把技术和业务挂钩起来,听完对方讲话后,用自己的理解再把话复述一遍,询问对方这样理解是否准确,以确保双方沟通达成一致。
当开发和你说“做不了”时,不要着急,他们多半是不想做(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哈哈),不要和开发硬碰硬,用数据、结果说话,大家都是要为结果、收益、用户负责的,产品经理的作用就是把team的所有人拉到同一个目标上,让大家达成一致理解。
3)个人成长
沟通主动积极。在遇到任何事情,做出任何决定,收到任何信息后,都要及时和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同步,这一点非常重要。
之前踩过坑是:开发私下来找我对需求,要改动其中一个小点,我们达成一致意见后,由于我没有及时更新到文档和同步到群里,导致后期测试不知道这一点改动,险些影响上线进度。因此要主动沟通反馈,让相关的所有人都知道改动点、当前进度,这样会让大家都更踏实,更相信自己。
产品经理底层方法积累,定期总结。要坚持每月做个人总结,总结自己做的好的、做的不好的、被肯定的、被骂的都可以,要坚持下去。
向上管理,及时反馈。要让导师、老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产品新人的日报,周报都是很好的方式,或者随时同步进展和反馈,甚至在不能及时给出结果时,回复一句“我在xxx点之前反馈结果”,这样都比随口一句“好的”,更让人感觉自己是一个靠谱、事事有回应的人。
(4)有什么不足、如何改进?
1)产品设计思考
对于用户体验和交互的思考不足,会导致在使用体验上的小细节不够人性化。在做后台设计时,光是考虑了功能层级和逻辑,而忽略了业务方的使用体验和习惯。
印象深刻的是在做触达系统后台时,我把层级按123级划分的很清楚,勾选了1级后2级再展开选择等等,但是业务方在看原型demo时会觉得“很没有安全感”和“学习成本比较高”,选了再展开然后再选,会让用户觉得怎么没完没了的,之前的后台设计操作不是这样的,自己需要在重新学习。
如何改进?
多体验产品和多看用户体验相关书籍。这里所指的体验产品是指按功能模块划分。例如体验“登录注册”功能,可以把多款主流产品的登录体验一并走一下,看看这些产品都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之间的差别和相同之处有哪些。搜集信息后,再结合自身业务设计最适合的。
2)数据意识
上半年在做功能时,经常会遗漏数据埋点需求,不是说不知道怎么做,而是没有这个意识“我做了这个功能,怎么衡量效果如何”,导致在后期需要复盘效果时无计可施,只能从头弥补数据债。
如何改进:
- 建立转化漏斗,每一步监控对比,遇到有疑问的数据主动去找到对应方询问;
- 需求文档常驻一项“数据统计”,输出埋点需求前考虑好目的,埋点步骤:目的—-需要什么数据—-用数据可以得出什么。
3)时间管理
回顾自己每天早上列出的TODO-list,会发现有很多都是没有当天完成的。导致这个问题的愿意可能是时间没有形成整块化,做事情很容易被打断。例如在思考功能逻辑时,突然被钉钉打断,回复过后又要重新思考功能逻辑。
如何改进:
- 尝试专心一个小时做一件事情。先做高优先级的事情,琐碎、低优先级的事情集中一个时间处理;
- 提升执行力,如需要多方配合的事情,快速拉群讨论,避免重复性私聊浪费时间;
- 清晰划分责任,不需要自己/不是自己处理的事情不要自己接,要划分清楚什么任务需要自己处理。
二、总结快速成长小技巧
1. 找到对标对象
首先要理解为什么要找到对标对象。初入职场,可能会希望从很多文章或者很多实践中明白一些做事方法,但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怎么做才是合适的。这时候找到对标对象可以帮助自己消除这些疑虑,并且快速找到合适正确的做事方法。
举个例子,刚入职时不知道如何和开发沟通、和业务方沟通,我通过观察导师(通常坐在旁边)是怎么沟通的,观察、记录然后刻意练习。
其次要找到合适的对标对象。对标对象并非唯一,通常可以有几个对标对象,不同对象身上有不同的、你认为是可取的可学的地方。例如我很欣赏我导师的沟通能力、C端产品思考方式,那我就去观察和模仿她这些;我很欣赏产品总监的逻辑能力和底层架构的思考方式,那我就去观察、就遇到的问题咨询他。
总的来说,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能力,多观察身边的小伙伴,总能找到你的对标对象。
2. 刻意练习
在找到自己的对标对象之后,可以去刻意模仿他身上的值得学习之处。在6月总结文章也有提及该技巧(需求评审:如何让开发明白产品的需求)。
在自己还不会、或者认识到了重要性但是却无从下手时,刻意练习可以让自己提升对该项技能的掌握度,就算即便你觉得你会了,也需要继续保持高频率的练习。其实从小到大,刻意练习就在生活中。例如我小时候学书法,横竖撇捺,每一个边旁部首刻意练习,都需要练习3天,9张纸,才能勉强达到“像样”的水平。
再到工作,之前的我做需求评审思路是乱的,什么时候该讲什么,节奏不对。找到自己的几个主要问题后,我花了一个下午,听了导师做任务系统需求的评审会,把她的评审顺序(什么时候该讲什么,讲到哪里要对应什么图片来讲,什么时候要停顿让开发有提问的时间等等)都记录下来,然后整理好去刻意练习。之后的每次评审,我都会在评审前花5-10分钟准备评审内容,理清自己的评审顺序和节奏,这也是锻炼自己思维能力和沟通节奏的机会。
3. 快速准确阅读
利用“黄金圈法则why-how-what”,可以快速准确阅读完一本书。这是我的产品总监告诉的技巧,很管用,只阅读书的重要部分。在之后的阅读中,我都遵循这种读书方法。阅读起来事半功倍,加上边读边做笔记,日后工作中如果需要复看,也能快速找到所需的方法论。
图:摘自产品总监讲座
但是我更愿意认同,阅读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而并非一项竞争比赛,不需要比谁阅读的书更多。如果书本能够带给自己或多或少的知识,能够多了解某些领域行业、多了解一些设计技巧,让自己成为更好更充实的自己,便不愧于读过的书本了。
4. 及时记记记
这里包含2个小技巧,“及时”和“记记记”。
“及时”,是指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沟通的结论、观察的方法….全部都及时记录。为什么要做到及时,一是因为事情很多,对于琐碎的点很容易就遗忘;二是因为不要想着等到有大片的时间再去整理今天、这周、这月学到的东西,相信我,你不会这么做的哈哈。所以“及时”很关键。
“记记记”是老祖宗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和导师沟通时,不管身边有什么,抓起来就记。一是能帮助自己有效抓取关键词,掌握对方讲话的核心点;二是通篇听下来,再好的记性也会有遗忘的时候。而且有时候,记下来的东西还可以和对方进行二次确认,确保双方沟通中传达的信息无遗漏且一致。
“记记记”除了随手记,还需要定期复盘,回顾和整理自己的笔记,温故而知新,顺便提醒自己当时记下来的技巧和方法是否在今日还依然复用着。
图:利用“印象笔记”随手记
三、如何做复盘
沉淀一下做复盘的3部曲吧:
第一步:做好准备工作
- 准备好电脑,笔记本,笔。
- 准备好几个小时不受打扰的时间。
- 准备好上一年的笔记、日/周/月报和文章等资料。
第二步:梳理复盘框架,沉下心来思考回顾
- 根据自己的职业和工作内容,梳理复盘框架。框架是因人而异的,能够实际帮助自己有效复盘即可。
- 客观思考自己过去一年的所得所失,要直视和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
第三步:总结经验教训
聚焦上一年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常看看,避免来年再犯同样的错误。
产品经理是一个可复用性很高的职业,也就是要多发现生活中的趣事,多尝试新鲜玩意,多积累人脉,多学习。生活中学到的技能和知识,相信也是可以复用在工作中的,因为这本来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行业呀。自己在2020年出了一本自己的摄影集,拍过一条公司宣传片,重拾打乒乓球和写书法,这些看似和职业毫无相关的东西,却给了我一些工作上的支持。
四、总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很庆幸自己刚毕业能够择到自己热爱的岗位——产品经理。希望自己要有冲劲儿,敢于尝试,善于总结,做解决问题的人。
喜欢是起点,行动创造机会,规划才可持续,努力接近目标,悟性是加速器。
参考文章:
为 2020 年写下“个人年度总结”,你会在 2021 年收获更多 https://36kr.com/p/1033446027111426
本文作者 @莫琳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