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产品思维权衡人性格差异性 - 对微信朋友圈的一些思考

最近一周,一直在做对标微信的工作,在发现了一连串惊喜的小细节之余,最引起我思考的,是微信朋友圈如何引导用户自己给自己打标签的方式。

从社区转化来说,沉默用户,点赞用户,KOL本身就存在群族特征,而这些特征,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金字塔式用户阶层,跟用户本身的性格特征关联性很大,而在我们做用户全生命周期触达转化时,所需要了解的,就是尽可能多的用户标签。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你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联想出这个用户刚为人父母,可以推送给他一些亲子类的商品条目,转化率和用户体验也会因此提高。

而在这一系列数据分析过程中,社交类软件的用户转化,无疑是最难做的。因为即使在同一个用户身上,他的外向,内向,骄傲,自悲,偏沉默还是偏KOL都是一个变量值,所需要考虑的用户场景也是最多的,而如何通过产品本身,来权衡用户性格的差异性进而进行用户转化,在这一次对标微信的过程中,有了些许的思考。

当然,由于在微信的早期版本中,为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没有试图在全力拉新之余沉淀自己的关系链,所以本文是以V2.5版本为起始版本,微信开启陌生人社交时代为起点开始观察分析的。


一 .从早期性暗示社交到如今全年龄段全功能平台的转变

任何社交化软件,在全力拉新过程中,无论它承认与否,总要利用一些性暗示的营销手段,而如今被捧上神坛的产品教主张小龙彼时在媒体文案中还是“世界上最寂寞的人”。

漂流瓶时完全独立的身份系统,获得不可知的远方的他(她)的信息;摇一摇时来复枪上膛的声音,更是刺激了寻找捕捉猎物的雄心激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生时代),我个人非常抵触微信,因为当时的我总把它定义为“中年人版陌陌”,但也从侧面说明了微信的老少咸宜,荤素不忌。

但不同于支付宝每一次社交化尝试时的“轰轰烈烈”,最近更是不惜身段,化身“支付鸨”也未能成功,微信向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转变,来的润物细无声,他的每一次功能增减,从没有给人一种突兀感,因为即使是我作为单个用户所抵触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也已经是V2.5版本以后的事情了,而在此之前,微信已经搭建了一套简洁完善高效的IM体系。

曾几何时,陌陌和微信两款app,在男人的手机里,经常被拉到同一个app框内,但版本迭代至今,比起做陌生人社交起家的陌陌,两款产品的相似性已经越来越弱了,微信也成功转正,被从应用框内解放到了Tabbar中。

无论是朋友圈还是IM,微信赋予了用户更多的隐私可选项,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或者此时的情绪等具体场景原因,来具体选择是要把自己暴露在周围人眼光之下还是把自己蜷缩在角落里谁都不想搭理,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考量,微信并没有做消息已读的提示,在这样一步步替用户隐私考虑的功能迭代中(当时其它产品只是一味的追求更多的关系链),使得微信能从一众IM中脱颖而出。


二 .将吐槽霸屏狂和沉默是金者吸引在同一个朋友圈

如果你是一个吐槽狂的话,朋友圈发布状态的流程非常简单,当然了,朋友给你点赞的操作就更简单了,当收到点赞等关系链消息时,自己立刻就能在显眼的位置发现提醒并有一个非常友好的交流页面;你可以在动态的发布页面,承载多维度的信息,你可以轻易的提醒谁能观看到,并能一键发布到QQ空间;当然了,随着微信的壮大,你也可以把任何外站消息分享到朋友圈,并且展现形式非常紧凑;评论自己的状态后的一系列逻辑,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用户场景;最后不得不提的,就是朋友圈完美的九宫格展示,很多用户使用多了体验不到他的惊艳,但当他们使用其它软件,抱怨上传图片中他们的脸都被切没了,压扁了都时候,总会拿出微信进行对比。

如果你是一个潜水用户,那朋友圈也有足够的方法来转化你,由于微信团队本来就来自于qq邮箱团队,他们除了带来了漂流瓶,也一并带来了邮箱的mark方法,你可以轻易的标记和收藏信息,当你访问一个不错的页面,想要收藏备用的时候,分享到微信是个不错的选择;不想看的朋友消息,长按头像就可以进行消息来源的设置(很多同学可能不知道这个小交互);你有多种点赞的理由:喜欢,收藏,亦或者表示对发布者对好感;你也可以给你的朋友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些标签也是企鹅丰富的用户信息库),向特定的朋友发表特定的内容;另外,人总喜欢这种不留痕迹的浏览体验,会让人比较有安全感。(香港有一部限级片《偷窥无罪》居然拍到了第三部,你懂的)

除此之外,微信在成为综合入口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以及对于外站资源严苛的删选机制,使我们越发离不开朋友圈中的信息。


三 .高质量内容和低质量内容如何权衡展示

我们团队在之前的工作中就是否能把UGC与PGC放在一起混排展示做过多次讨论,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在平台活跃度有保障的情况下,高质低频的PGC与低质高频的UGC放在一起,由于按时间轴排序,数量占大多数的UGC必然会影响到模块内容的整体质量,而在朋友圈中,我们可以将那些发布高质量内容的用户看成PGC,而将那些无营养的内容或链接当成UGC。微信在这方面的诱导,我总结成下面几点:

1.首先,用户自己的朋友圈相册就是自己的一个强关联展示页,就是对用户发布内容质量很好的约束,会促进用户发布更高质量的内容,来展示自己。

2.微信团队判定带图片信息的质量是远高于纯文本信息的,所以在发布流程中,会诱导用户先上传图片,才能配发文字,并且发布纯文字的入口藏的非常深,并配有弹窗警告。

3.图片所占行高远远高于文字和外链信息,占据视线关注点。

4.可以方便地屏蔽掉用户自己所认为的低质量信息。

就是这样一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熟练使用的权限设置功能,使得微信在获得了大量用户行为特征数据的同时,通过用户自己,将每个人的朋友圈都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个性定制版”。


我觉得,任何互联网从业者,都应该追本朔源地去研究微信的历次版本,就不会再出现诸如“给你30万,给我开发一个微信”此类的笑话了。另外,对比腾讯微博的失败,不得不感慨,微信的成功跟张小龙的个人情怀密不可分。

有人说,微信在语音和图片压缩处理技术上的体验远超同行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我到觉得,过多关注一些细节,反而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文/愚子哥

关键字:产品经理, 微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