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句话,对互联网产品观的思考

最近做项目中经常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项目一开始铺得很大,结果因为跨度大变动多,草草结尾;一个项目里大家都不认为自己是目标用户,也没针对目标用户做过调研,但功能照样又多又全;各种功能的提示都希望被强化,被突出,导致用户不能专注的完成当前操作等等。回想起早先看张小龙关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思考和分析,有些点是我们可以借鉴和思考的。

1、人是懒惰的、没有耐心的、不爱学习的。

你要将你的用户想象成是一个很聪明却很懒的人。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时刻想到他们才是你的用户群。收集他们的建议,作为改进和创新的动力。不要给用户看到太多的说明、解释文字,他们没有耐心看完,用自然的方式,尽可能简单不用想的方式传达给用户我们的意图。在交互上,要尽可能的产生反馈,产生自然易理解的反馈。

2、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从别的产品里,你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产品经理的分析过于理性,他们不是用户却以为代表用户,他们希望产品能够尽可能的功能全面,竞争对手有的功能我们也要有,但是这样照搬往往会忽略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复制一个已有的产品吗,这是我们要抓住的主场景吗。即使是同类产品也会有很多不一样的因素,侧重点也会不同,而且很多技术、人力条件的限制我们在某些方面还不能做到完全一致,我们能否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方向,突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呢?

3、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发现灵感。

每天花一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讨论他们是如何使用你的产品的。了解他们使用产品的场景及对产品的感受,了解当前用户所处的时代潮流,从讨论中寻找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面向场景做设计。类似于用户调研或者story的方式,还能够帮助设计取舍、辨别主要、选择最适合的交互方式。这样在做某些判断的时候也能够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代表普遍用户想法的真实用户。

4、人性化即以己推人,伟大的产品应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需求来自于你对用户的了解,如果你无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这里的以己推人是考虑自己在使用产品时的感受,而不以自己的想法去代表普遍用户的想法,作为用户需求强加给产品。个体不能反映群体,但是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体用户,记录自己在使用产品中真实的心理活动及遭遇的问题,发现问题、需求背后真正的本质是什么,从自身去捕获大众本质的需求,产品的终极目标也是为了满足这些本质需求,做自己会用想用的产品。

5、调研获得的需求是骗人的。

用户只会通过现有用过的产品作为依据或评判标准,来告诉你他们想要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的,用户的反馈能够帮助你完善产品体验,但不能作为新功能增加的依据,他们不能告诉你产品该如何创新,如何做出不一样的新东西。需求来自于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6、设计就是分类。

分类使信息由复杂变为简单使设计化繁为简。越简单的分类越容易被接受。

7、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8、不过度设计。

做的多可能错的多。分清主次,对主干进行精雕细琢,不对枝叶做深挖。明白设计只是辅助,重点是突出页面信息,不要为了设计的好看而增加多余元素,制造不必要的干扰和噪音,阻碍用户操作,影响用户体验。不以设计为导向,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条理清晰胜过视觉表现。

9、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10、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11、操作的响应速度永远是第一体验。

12、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每个细节都做到自己满意。

13、改变用户习惯。

14、求知,不为自尊心而战。

15、文字反映气质。

16、每天优化十个细节。你做的每个细节都在创造。它包含了你的看法、思路、实现方法的选择。

17、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功能。做到不用解释就会用。

作者:joey

来源:ME网易移动设计

关键字:产品经理, 用户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