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 如何破解微信的黑洞效应

一,微信的黑洞效应

任何做社交产品的同行都知道,基本大部分情况,社交平台上成熟的用户关系都会往微信上面迁移。其核心原因是什么?第一,微信占据了用户建立熟人关系链的心理认知,第二,微信是目前使用人数最多且便捷高效的聊天工具,第三,微信替代了手机通讯录的作用,实现了关系的沉淀。所以,基于这三个原因,导致了但凡涉及到信息交流对话的,用户基本都会往微信迁移。

本质意义上,微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个人ID,而一旦连接上了他人ID,就可以实现实时的交流对话,获得及时性信息所带来的效率。所以,因为这个基础属性,微信的黑洞效应,可以对全网用户的交流活动产生聚拢作用。

聊天对话窗口,是微信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功能。这是一个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对话窗口。所以,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来看,把其聊天页面,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聊天页面是用户的一个行为活动,一个嵌入用户行为活动的一个信息页面,一个基于手机应用窗口的处理与他人交流沟通的信息视野。而这个信息视野的背后,又是什么因素决定的,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微信对原本基于手机通讯的信息通讯产业实现了迁移。

我们来对手机号码以及微信号进行对比,首先讲手机相关的,基于电信运营商的基站信号,通过手机连接不同的手机号码,并且能够存放到手机通讯录;而微信则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通过微信连接不同的微信号,并且能够存放到微信通讯录。站在这个视野角度上看,微信是把一个信息通讯的产业链进行了迁移。在没有微信之前,我们用手机,基于手机号码,通过打电话,发短信,与别人进行了通讯交流。但现在,我们我们基于手机使用微信,通过手机号码注册微信,短信基本用来收取验证码,基于个人微信ID,通过聊天对话窗口,可以实现,一对多,一对一的通讯交流,并且通讯交流方式集结了,文字,语音,语音通话视频通话,以及发送地理位置等等功能。与手机的通讯相比,微信的通讯能力更加多维度,更加饱满。

实际上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网民注册成为任何一个平台的用户,几乎都需要通过手机号码来注册,那么手机号码实际上,是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而微信则夺取了手机通讯的定位,使其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交流的基础设施。所以这就导致了,但凡任何平台的的用户之间建立交流,都会往微信上迁移。这不是一个产品对另外一个产品的影响,而是产品的应用层级不一样。因此,移动用户之间所有的信息交流,以及关系链的建立,全部都会被微信的这个基础设施能力吸收。正如同当下的一个情况,当我们与某人建立联系的时候,我们不再是留对方的一个手机号码,而是要留对方一个微信。而在很多年前,我们是以留手机号码为主的。

我们用手机号码进入移动互联网,我们用微信ID进行移动互联网的交流,这就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作用,这也是微信黑洞效应的根本原因,这也是微信黑洞效应的真面貌。

我个人认为,微信的黑洞效应实际上是对用户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因为微信统一了用户在移动互联网的联系方式,建立了一个移动互联网交流通讯的基础边界。而这个基础边界,只能顺应继续升级的路径,而不可通过试图打破这个基础边界,建立新的标准。因为这是一件,逆时代发展潮流的事情,也是一件违背时代发展大趋势的傻事。因为微信的发展,就是移动互联网信息演化的历史路径。

移动互联网应用以多样化的方式迅速发展着,开发者通过多个维度,分割用户的使用时间使用场景,去中心化与碎片化这个概念,是移动互联网兴起之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理论。 所以当用户大量的交流场景被分割的时候,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交流的基础边界,而这个基础边界,就是微信当下所发挥的作用。 这个作用是不可被打破了,一旦这个交流的基础边界被打破,那么信息交流的流通就会被打断,信息会变得越来越冗余,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效率,人们可能会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与信息污染失控的时代。所以我认为,微信的黑洞效应,所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建立起移动互联网用户进行交流通讯的信息边界,统一了我们在移动互联网的交流方式。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打破这么一个效应的存在,而是要去接纳它,认可他。就像我们接纳手机号码成为注册账号的基础一样。

那么,微信的黑洞效应对哪些行业带来了影响?微信对社交领域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因为社交产品最重要的一个核心基础,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并且建立长久持续的关系链,而这个核心基础,与微信的基础能力有所冲突的,造成了使用价值与作用的重叠,用户自然倾向于使用便捷与效率高的一方。

当然还有微信对电信运营商的影响,微信对电信运营商的基础设施能力进行了一个升级,导致了电信运营商的通信能力被边缘化,沦为提供通讯信号与数据流量的基础设施,实际上来说,这是一次通讯产业链的升级,由硬件向移动互联网过渡,这也是一个产业链实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这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而言是有好处。

微信还对很多行业带来了影响,尤其是各类聚拢大量用户的平台,几乎沦为工具的作用。而随着微信小程序的面世,将会进一步的对各大平台进行取缔。使得用户真正实现了,以信息交流为基础,用通讯方式作为对工具的使用指令。我相信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所以说,微信的黑洞效应实际上非常可怕,他的影响之深覆盖之广,其实是超过很多人的想象。这是互联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个超级APP。

换个角度说,也正是因为微信过于惊人的黑洞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以,接下来我将深入的分析,微信产生黑洞效应的本质原因。

二,微信的信息本质

关于描述微信的信息本质这个命题,其实难度非常大。考虑到了每个人对于信息的认知深度以及理解层次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视野,来对这个信息的本质,进行解读。也许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但也一定会有相当的一部分人,去触及到这个信息的本质根本,拥有自己的见解。因此,我在这里所讲的,只能是基于我自己有限的角度,以及有限的视野,进行一个简单的表达。因为这个命题真的太深奥了,我暂时还没有能力做出一个非常深刻且奥妙的解释。

站在用户的主观视野感受来看,微信上所有的信息都是由用户产生的,用户基于实际交流活动的需求,主动或者被动的产生各类信息。基于自己本身有限的洞察, 我将微信的信息本质总结为三点,一个是信息的表述,一个是信息的流动,最后一个是信息的聚合。 通过这三点,来向你们解释我所看见的,所理解的,所认知到的微信的信息本质。

基于“信息的表述,信息的流动,信息的聚合”这三点,我发现信息最终还是会反馈于用户自身,信息交流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得到一个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有效价值信息,而这个是以信息的形式体现的。基于这些具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们的决策行为提供了判断条件,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活动,而这个行为活动包括物理世界的行为活动,也包括精神世界的行为活动,这就是有效信息给我们带来的作用力。正如同当你看到这段话的时候,也触发了你相应的思考,我猜你正在思考的就是,我这段话是不是在瞎扯,如果我所表达的这段话对你有所启发,那么我这段话所发挥的价值,就是帮助你延续原本的思考,进一步完善体系。因此影响了你的精神活动。如果你是个擅长书写的人,你也很有可能会把触发你思考的这段话,书写出来并与他人交流分享,这就对你的物理世界带来了影响。这就是信息的价值。

信息是如何产生的?信息如何产生就是信息的表述能力,微信所提供的功能模块,我们可以理解为都是一种帮助我们产生信息的工具。这是一个通俗理解的话。站在系统论的视野角度,信息是微信作为一个信息交流系统的能源材料,没有信息,微信就无法运转。微信本身并不产生信息,所有的一切信息,都来自于用户,那么用户又是如何生产这些信息,就是一个需要去深入研究的一个关键节点。

站在表层的视野来看,我们发现用户,通过微信的聊天对话框,用文字语音等方式,产生了用来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信息,而通过朋友圈的方式,用文字图文或者小视频的形式,记录并展示了自己所生产的信息。那么,这是简单逻辑的一个定义。但是,当我们在更往深一层去思考的时候,生产信息这个行为本身的逻辑,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我觉得在这里可能会有很多人会懵掉,因为生产信息不就是一个基础逻辑了吗?举个例子,面包店是如何生产面包的。当我们站在这个维度来讲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包含了多个逻辑关系。面包师傅通过糅合面粉,添加材料,烤箱烘培,最终才生产出我们可食用的面包。而面包师父采用不同的手艺,就会生产出不同的面包。所以这里的逻辑就是面包师傅采用不同的手艺,可以基于同款面粉,同样材料,同个烤箱,做不一样的面包。在这个生产过程当中,我们称之为手艺,而在信息的这个生产过程当中,我将其定义为表述。不同的面包师傅,基于不同的手艺能力,生产出不同的面包。而我们作为微信的“面包”,基于不同的表述能力,生产出不同的信息。

而我为何要用“表述”这个词?是因为在我的理解里,表述是一个状态性的动词,是一个向外界传递信息的状态。我们的言行举止,在一定的理解程度上,都是一个表述行为,其中某些表述行为,通过微信的各种功能,转化成了信息,成了微信上的信息能源。这就是微信上的信息是如何产生的的一个定义。

接下来,关于信息的何去何从?这个命题,我用了“信息的流动”这么一个定义来表示。流动是一个很好理解的词,流动是一个持续性状态的一个词,是一个动词。微信上的信息,基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进行流动。流动,既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既可以是定向的,也可以是不定向的,他是一个非常自由的条件。信息通过表述之后,在微信这个通讯交流系统当中,进行流动,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理解的定义,因此简单解释就够了。例如我通过微信,发布了一个小视频,我这个小视频被我的好友转发给他的好友,他的群组里面,而他的好友以及群组中的人,又能够将这些小视频,进一步的转发出去,那么,这就是一个信息的流动很好例子。但实际上,在我的定义里面,当一个信息被表述出去之后,立马就处于流动的状态。例如在我和你的个人对话当中,当我发表一个信息给你的时候,一旦进入聊天窗口,这个信息就处于流动的状态。这个信息可能对你有用,也可能对你没用,但这个消息出现在你的聊天窗口的时候,就从我这边,流向了你那边。

当信息被表述出来,并且进入流动的状态,要是这个信息变得有价值,就必须通过某种作用力,将其价值释放出来,而这股作用力,我将其定义为聚合作用。每一次的信息交流,都是一次聚合作用。如何定义聚合作用?聚合作用就像万有引力一般,是一个不可抗拒力。聚合作用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的一种加工,正是通过这种加工,信息才有了价值。比如微信的聊天页面,当我和你在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如何做出一个更好吃的面包,而我们所处的这个交流状态,就是基于信息的聚合作用。所以微信的聊天方式,就是一种信息聚合作用的体现,不管我们是否能够讨论出,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一个更优的方案,基于聚合作用,我们都能够得到一个交流结果,而这个结果给你带来的价值,就是此次聚合作用的价值。聚合作用是一种状态,这个状态可能会被主动触发,也可能会被自动触发,并且这种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时间与空间的条件限制。

所以说,所有的用户都在追求信息交流的价值,而获取这个价值,都是基于用户对不同维度的需求的追求。所以,可能通过多个维度的多种方式,获取信息交流的价值。而这个方式,就是聚合作用的不同体现。例如基于万有引力,运用力学的各种公式,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聚合模型,得到理想的需求结果。

三,信息的三种表述方式

信息的表述是依托于媒介而产生的,这个所谓的媒介,就是产品的功能。用户所能表述出来的信息,只是自身与环境的一部分。能表述出来的信息,只能表达出用户想要表达的,这样的表述行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那么如何定义信息的表述,我个人是从目的,方式以及状态,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表述信息的行为方式,可分为目的性行为信息,状态性行为信息,以及方式性行为信息。

目的性行为信息,用户是有目的性的去表述某个信息,例如,为了获取某个特定的信息结果,主动发信息给对方,以求得到回应。状态性行为信息,是指在交流过程当中,表述出的非目的性行为信息。例如,当一个男孩问一个姑娘“你多大了?家住哪里?”这句话,就是一个目的性行为信息。但是,当男孩用一种的厌烦态度询问这句话的时候,基于态度所表述出来的信息,就是状态性行为信息。而方式性行为信息,就是男孩在带着情绪,询问姑娘这句话的时候,可能通过现场的方式,面对面的交流,也可能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也有可能通过微信聊天信息(文字+表情)的方式。

所以一个完整的信息表述模型是包括了,目的性行为信息,状态性行为信息,方式性行为信息。而这个模型,也是一个用户表述能力的模型。

而信息的表述,也同样存在着模糊到精准的过程。例如标签信息的存在,就是为了试图通过简短的信息字符,对信息表述进行精准的定义。

讲完了信息表述的三个方式,这里还是要说下,信息表述的局限性。我们通过微信可以发现,微信用户的信息表述能方式,大多是具有自主意识的目的性行为信息,因此用户主要通过文字信息,就能够快速的表达出自己的目的性信息,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效率,但也是一种局限性,因为缺少了信息状态的连续性。_(_P.S关于信息状态的连续性,我会在全书完成的时候进行解释,因为这个命题比较复杂。)

(P.s漫无目的本身也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另外两个局限性,就是基于时间与空间的条件因素。在时间的维度,信息的表述可以做到即时性以及延时性,但时间是会对信息的表述造成干涉。另外一个局限性就是空间的局限性,非目的性行为信息的表述受限于用户当下所处空间的环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的失真或者传递的不充分。以上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 信息在某一时空维度中的有效价值,是会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而衰变的。有效价值的衰变导致了低效信息的长期积累,而新的信息又会源源不断的出现,如此一来,就会出现信息冗余以及信息污染的现象。 毕竟身为微信用户都清楚,随着使用微信的时间越长,我们对于微信上的很多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了。_(_P.s 对于本段的详细解析,会在全书完成时发布)

在上文中说到,信息是通过媒介的方式而表述出来的。而这个表述的媒介,就是产品的功能点。而决定信息表述方式的核心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时空环境的约束性,在设计信息的表述方式的时候一定要基于这两个因素。而微信在时空这一块,聊天窗口的为信息表述提供了即时性,朋友圈为信息表述提供了延时性,而空间环境这一块,微信只提供了地理位置的标注,基于关系链打破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

在这里,可以简单地罗列一下微信可以实现信息表述的功能点:

1,聊天文字输入框,2,语音消息功能,3,表情,4,图片上传,与拍照,5,小视频的录制,6,语音聊天,7,个人名片,8,位置

这些功能媒介的本质作用,相当于一个信息转换器,将用户基于时空条件的主观意识,将目的性信息通过信息视野展示出来,这个信息视野,在微信里就是聊天对话框。

信息转化器,就是指用户的意识内容借助信息媒介以数据信息的形式得以展现。而信息视野,则是指用户所能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一个系统机制。 因此,要实现用户的表述能力,离不开信息转化器以及信息视野这两个基础的存在。当我们明确出了信息表述的三个行为方式,以及信息转化器以及信息视野三个概念的时候,那么每一个社交产品人,就可以基于这三个概念,可以进一步分析微信所处的这个概念模型的利与弊,通过分析利与弊,将这三个概念进行升级,进行重新定义,进而要演化出新的产品模式,进而提高用户对于信息的表述能力。

提高用户的信息表述能力有什么好处呢?那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率的流动,以及更高质量的聚合,从而为用户创造出更大价值提供了基础。

(P,s 这些概念的由来,是基于对微信信息传播功能的思考,将其高度抽象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是一个从下而上的思维方式。然后再运用逆向思维,从上往下,即从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向下演化成为一个具体的事物。)

四,信息的高度平流化

对于信息的流动,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就叫做信息的高度平流化。理解这个概念之前,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平流。这个概念的灵感来自于气象学的平流层,在气象学当中,平流是指空气水平运动的现象。而民航客机也大多在平流层进行飞行,这是因为平流层的可见度高以及气流受力稳定。若把飞机当做流动中的信息,那么平流层就是一个能让信息流动的结构。这个信息结构简单单一并且兼容性高,可以容纳大大小小的各类飞机进行飞行。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飞机的起落地点,以及航线。而我在这里所指的信息平流化,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 所谓的信息高度平流化,就是指信息传递结构的简单单一,并且信息结构的兼容性非常高,流动稳定且不受其他信息结构的干扰。

所以说,信息媒介用足够简单的方式进行高效传递,有利于多个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介在同个信息结构得到高效的传递,即形成了信息的高度平流化。而实现信息的高度平流化,才能为信息交流的自由提供基础,也是为了一次更为广泛的信息聚合。

信息高度平流化的两大特点就是信息结构的单一性以及对信息媒介的高度兼容性。微信的聊天窗口,就符合了这两个特点。我们所有的信息交流,都通过聊天窗口进行,而聊天窗口又兼容了各种类型的信息媒介。 微信的基础性能是保持通讯交流的高效性以及自由性,而为了实现这两个基础性能,就必须使得信息结构对信息媒介的高度兼容性,以及保证信息传递结构的单一。 用户所要传递的各类信息,都可以基于不同的信息媒介在同一信息结构当中实现快速传递,而不会因为信息结构的冗余,而降低信息传递过程当中的抵达率。自由与效率,这就是信息高度平流化的作用。

P.s 那么,秉着原则,朝着与微信相反的反向走,接下来探讨,就是信息平流化的另一种方向。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得知,微信的信息流动,是围绕信息结构的单一化,以及信息结构对信息媒介的高度兼容性这两个特点去发展的,所以,如果朝着这两个方向去做,势必又会与微信产生冲突,造成使用逻辑的重叠,是对自身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种损耗。因此,我们应该反过来,朝着与微信相反的方向发展。

那么,另一种方向就是,信息结构的系统化,以及信息媒介的关联性,朝着这两个特点去发展。信息结构的系统化,基于同一个信息接收单位,让用户同时得到更多维度的信息。信息媒介的关联性,基于同一个信息传播单位,增加传播单位的价值密度。

信息结构的系统化就是说,提供信息传递的多路径,而不再是停留在单一的信息传递结构。每一个具有目的性的行为,都会主动产生一个信息,而这个信息具备了一定的属性,唯有通过不同的信息结构进行划分,才能从多个维度还原更为真实且饱满的行为信息 。微信提供的,仅仅是一个通讯信息结构,而社交活动本身是一个集 “方式,目的,状态”于一体的一个行为活动。信息结构的系统化,就是围绕这三点进行构建,并且使其具有可扩展性。 而具体如何执行,我将会在后文进行解释。

信息媒介的关联性是说,提高信息媒介携带有效价值信息的密度,即提升传播单位的信息价值。意思是说,基于媒介的传播单位,提升其传播单位的信息结构,即让传播单位具有组合性信息。例如face time与faceu相比,face time只有简单的视频通讯功能,而faceu的聊天对话,则是基于视频通讯功能的基础,加上了动态贴纸,当然背后是人类识别技术的应用。所以,这就是提高信息媒介关联性的一个做法。

还有一种做法,例如同样是一个发图片的功能,添加滤镜贴纸标签等功能,就是一个增加信息媒介关联性的做法。朋友圈只能简单的发原图,而像Nica,In等,则可以在图片上面添加标签信息。当图片在Feed的信息展示的时候,用户传播以及接收该图片的信息视野单位是一样的。然而,可惜Nice与IN也没有找到正确打开增加信息媒介关联性的方法。

比如in的贴纸功能,实际上我们可以去赋予贴纸一些场景价值,用户去使用一个贴纸,不仅仅是为了装饰图片而用,而是这个贴纸还包含了,连接场景的价值信息。例如一个在,健身房里,做仰卧起坐的一个卡通的新贴纸,一个在游泳的卡通人物贴纸,那么当用户在相应的场景当中,使用相应的贴纸,那么这些贴纸就从原本的修饰性,提升到了具有价值信息的记录作用。而这些贴纸, 在增加信息媒介关联性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传递结构,记录了用户的信息记录,形成一个轨迹。记录了不同场景的信息轨迹,而这个信息轨迹是非常有价值的。

而微信之所以不能在这方面下功夫,就是因为微信必须保持它信息结构对信息媒介的高度兼容性,信息媒介必须保持足够高效简单。虽然微信在其最新的版本中,上传图片可以进行编辑,然而这个功能除了刚推出的时候有部分朋友圈的好友使用了,过几天就再也没见过朋友去使用了。至于为什么?似乎我的这套逻辑理论貌似走得通。

五,信息的聚合作用

不同的信息源,基于相同的信息媒介,在同一个信息结构中产生作用,促进信息源产生新的信息。通俗来说,就是信息的接受,处理与反馈的过程,每一次信息交流都是一次聚合作用。

信息的聚合能力,正是微信的根本价值所在。至于如何辩证这个观点,我会在全书完成时解释。 信息的作用力,是通过交流与聚合两个作用力发生演化的,进而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信息,形成信息演化的生产周期。

信息的聚合作用,基于我目前的认知,我分为三种模式:

第一种:双向型聚合

微信的信息聚合作用模型,属于双向型聚合。其聚合作用当中的价值信息,只能有a和b两个使用对象,基于信息交流的过程,进行有效信息的自我筛选。

特征:两个信息源处于同个信息结构当中进行信息交流,且该信息视野不存在其他信息源以及信息结构。

作用:无需基于时空条件,从而直接连接两个信息源,信息源直接输出信息进行交流,高效自由,但仅能自行过滤有效信息。

第二种:轨迹型聚合

第二种聚合作用,就是一种线性特征的聚合方式,而这一块就需要涉及到,提升信息的传递路径以及增加信息媒介的关联性。获取样本的数据越多,其规律地表现周期更明显,就可以匹配更多的模型。

特征:多个信息源处于多个信息结构当中,并且在信息结构相互串联,信息具有连续性。

作用:基于时空的条件基础,维持了信息源在信息结构中的连续性,并且可由串联到另外的信息结构当中,保证了信息状态的连续性。

第三种:扩散型聚合

而第三种聚合作用的方式,则是一个平面视图的表现作用。那么这里的,聚合就如同一个网络脉状图,多个对象之间可以实现,多个维度的自由聚合作用。

特征:多个信息源在多个信息结构当中,同时存在多个信息状态自由串联,且信息传的递方式是多样化的。

作用:高度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让信息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自主决策能力。

个体处于不同的状态,对于信息的接受阈值都不一样。信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演化,而人类时时刻刻都在接收着信息。而随着微信的迭代演化,微信将会进一步演化成为一个连接万象万物的信息处理中心。然而微信显然没有去进化他的信息聚合能力,这就是微信的天花板。

信息的聚合作用,是朝着从自主往自然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对于未来要去思考的一个命题就是,如何让信息变得更加自然而然。

我们再进一步,站在宏观的信息视野看到三种类型的聚合作用:

第一种,站在外界看信息

微信的信息视野,其结构层是属于叠加式的。如果数量不是很多的话,保持在一个人可接受的阈值内,那么这个模式是一个合理高效的方法。但是当信息窗口在同个时间段内叠加的足够多的时候,就会使得信息视野的容量超过一个人的可接受阈值,就会造成信息冗余,低效变得高效。所以,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阈值范围之内,不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虽然也给用户提供了删除或者屏蔽的功能,但这治标不治本的。

微信也就才几年时间,随着信息能力的演化,用户对微信的使用需求逐日提升。但是再继续往后发展,这种信息视野的结构,会随着外界信息的不断增加以及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提升,信息视野就会变得非常冗余。

第二种,站在边界跟着信息走

而第二种状态中,信息视野的结构层,是属于脉络衍生式的,随着信息的状态形成路径而演化的。这样的结构层,其好处是在同个时间周期内,不会出现信息冗余的现象,关键在于信息路径的串联,最终给个体带来的价值。

第三种,与信息系统融为一体

第三种,其结构层是一个立体系统式的。基于时空基础,集合“方式,状态以及目标”于一体,直接呈现一个指导个人进行执行决策的信息。

通过以上的思考,对于信息聚合的发展,总结出以下这些发展原则。

个体的主导性

双向型聚合:自由,自主,主动(基于信息结果,自动做出决策——有的选)

轨迹型聚合:自由,自主,被动(基于信息结果,被动做出决策——没的选)

扩散型聚合:自由,自主,自动(基于信息结果,自动做出决策——不用选)

信息处理的逻辑

双向型聚合:自主决策/人为主观

轨迹型聚合:以他人的决策提供依据/基于逻辑算法

扩散型聚合:智能择优决策/基于大数据

相对应的产品功能

双向型聚合:IM

轨迹型聚合:Feeds

扩散型聚合:Card View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一定会产生更多的数据信息,信息增长的速度一定是朝着几何增长的速度飞奔而去的。对于信息, 基于与日急增的信息视野,我们将从自主决策,到被动决策,到最后实现自动决策。这才是个体与信息之间的发展关系。

六,基于VN轴,跨过微信黑洞

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大胆的假设,基于信息的VN轴模型。

对于产品,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价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有了需求,这产品才是有价值的,还是这产品有价值,才因此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很多时候,我们都没能清晰明确地区分,价值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而我个人,对于价值与需求的理解是这么认定

价值:就是用户舍得在你上面花时间,舍得投放精力。

需求:就是用户通过你这个产品可以实现的某个目的。

P.s时间与精力,大致就是一个人社会生产力的价值根本。所以,互联网服务所提供的价值,本质意义上,就是你能够为用户提供的社会生产力的价值。这个暂时是我个人的理解,也可能是错的。

未来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唯有抓住用户的时间以及精力,产品才将会形成以价值为中心,满足用户需求的无限扩展。互联网产品本身就如同生命一般,是会成长为一个超级庞然大物的。回顾这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超级 APP们所能实现的功能越来越多,基于同个APP能够满足用户更为多样化的功能需求。这就是以价值为中心,不断发展需求面的趋势。

基于以上这张图的定义作为条件基础,接下来向你们介绍VN轴。

这个VN轴模型分别由V轴以及N轴构成。V轴为代表核心价值的坐标轴,而N轴为代表通用需求(即需求面)的坐标轴。

而我在这里定义的,则是一个以信息为主体的VN轴模型。

在这里,做一个前提条件的设定:

实现信息价值的两个作用力分别为:聚合以及交流。而在这里需要对信息的作用力设定一个属性状态。信息的聚合,本质目的为了匹配信息,而信息的交流,本质目的是为了自由传播。因此,V轴的核心价值分为:自由交流以及聚合匹配,并且由于这两个作用力相互对立,且互相作用,因此放在V轴的上下轴。

其中,V轴的下方,越是远离N轴的地方,其自由度越低,越靠近N轴的地方,自由度越高。V轴的上方,越是远离N轴的地方,其匹配能力越窄小,越是靠近N轴的地方,匹配能力越广泛。而N轴,则是可以基于V轴的价值基础而实现的需求面,需求面必定是多个维度的,而这里的模型暂时默认为一个维度。

而V轴于N轴的交接点,暂且称之为信息临界点。

因此,在V轴的价值点越是接近临界点,价值的通用性越高,即所能覆盖的需求面越广泛,V轴的价值点越远离临界点,价值的通用性就越低,即所能覆盖的需求面就越是狭窄。更准确来说,价值的目标性越强,兼容性越低。

如下图

图一:价值点接近临界点,价值需求面越广泛。(理论意义上)

图二:价值点远离临界点,价值需求面越狭窄。(理论意义上)

基于这个以上的认知条件,我还要提出一个概念,叫做: 价值与需求等比容量值 。

这个概念通过字面意思可以很直观的明白,这个容量值的衡量基础,就是基于价值点与需求面范围的正比值。 通俗直白的可以理解为V轴的值乘以N轴的需求面的范围值。

基于这个等比容量值的概念,来简单衡量一个产品的理论市场饱和值。所以,通过这个等比容量值的概念,也可以能够很直观的理解,不同产品之间,基于各自的核心价值以及需求面,所能产生的竞争力对比。

例如下图。

橘黄色区域与灰色区域的等比容量值相比较,灰色区域的等比容量值的面积要远远大于橘黄色区域的等比容量值。如果把这两个不同的区域代入两个同类型且竞争同个市场的产品对比,谁优谁劣,一目了然。

那么,下图所展示的,就是微信的VN轴模型

微信的V轴,是信息交流,而N轴,几乎是无限的。只要涉及到信息交流的,都可以通过微信实现。所以,微信的价值与需求等比容量值,几乎是接近无限的。

在V轴的下方,接近临界点的价值点,就像微信所提供的信息交流的价值。满足一切信息交流的需要,信息交流没有限制。而远离临界点的价值点,所能提供的信息交流的价值,可能就像是类似机密情报交流一样的价值,只能针对极少数的需求人群,甚至小到无法到市场进行交易的范围。

因此,V轴所代表的的,正是各类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信息交流,正是现阶段的社交产品中V轴价值点,都在V轴下方中的某个节点。现阶段我们看的微信,基本上还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随着微信的自然演化,以后就会发展成为,我们可以通过微信与任何一切连接上互联网的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基于微信的聊天窗口页面,我们可以和人类交流沟通,我们可以和人工智能沟通,甚至我们可以像物联网硬件载体进行沟通。

微信的每一个聊天信息窗口,就是N轴上的需求点,我们通过信息媒介的自由组合,以信息交流为基础,实现了我们大部分的交流需求。即使是在同一个信息窗口中,不同的指令也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微信的支付相关的功能。聊天窗口中的红包,转账,群收费等功能,基本就是微信基于自身核心价值对支付宝核心价值的一种吞并。支付宝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就是货币交易的能力,而所能满足的需求,自然是一切与货币交易相关的支付场景。但是,电子货币的本质,就是一种信息数据。微信的核心价值比支付宝的核心价值还要更加底层,微信所能满足的需求,能够把支付宝的需求覆盖掉。这就是微信对支付宝最大的威胁。

支付宝的信用以及金融体系,都是建立在货币交易的基础之上。一旦失去了货币交易的城墙,那么支付宝也就无法构建起信用以及金融体系这个壁垒。所以,支付宝的着急,非常能够理解。实际上,我个人觉得微信的另外一个效应,也在对支付宝产生巨大的威胁。由于本书的主题是讲社交,那么在这里就不深入讲解了。

综合上所述,我们明确了微信在VN轴的模型之后,微信在V轴下方的等比容量值几乎是无限大的,如果这时候还在V轴下方和微信做竞争的话,那很显然一定会被吞噬。所以,我们重新回到VN轴的全局视野,V轴的上方,还有一大片空白,秉着原则,朝着微信的对立方向走。

微信的核心价值是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对立面是什么,那就是信息聚合。信息时刻处于交流与聚合的状态。个体将交流得到的信息,聚合成为新的信息源,而新的信息源又会进入新的交流状态,如此反复循环。

基于VN轴,接下来社交产品所要建立的核心价值,就是基于信息聚合的匹配能力。不用太介意匹配能力的广泛或者狭窄,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V轴上方的价值与需求等比容量值。

如果未来能够出现一个与微信抗衡的超级APP,我个人认为,这个超级APP一定处于VN轴的这个位置。

位于V轴上方并趋近于临界点,在N轴的宽度趋近于无限。

P.s 全书完成之时,我会把价值与需求等比容量值的理论公式发表出来。每一个产品的商业模型,或许就是VN轴上的一个等比容量值的理论公式,这可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追求。所以,还需要更深入的完善VN轴这个体系的概念。

文/VionWilliams

关键字:产品经理, 信息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