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学对产品经理有什么启发?
决定竞争胜负的不是参与者的特性,而是关系的竞争。
前几天有产品同学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产品经理,如何全面思考单个功能对整体系统的影响?
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们总说产品经理需要全局性的视野和格局,这对能力体系的搭建、职业的快速发展都很重要,那如何才能做到呢?
01
首先,他举了一个产品例子:
比如,抖音上线测试了一个功能:自动播放下一条。针对这个功能上线后,他作为产品经理能直观想到的是,这会对推荐系统产生影响,因为自动播放会降低用户的反馈,而推荐系统的算法推荐则需要大量的用户主动反馈。
这是他能想到的,也是很多产品大佬分析的重点。
但他总觉得不够全面,只是单一功能的思考,至于如何从这个案例中抽象出来,如何更全面的思考,怎么才能发现单一功能对系统产生的全局性影响?如何减少遗漏使得思考尽可能的完善。
这方面,他没有思路和经验。
当然,有人建议从围绕字段展开,比如,新功能需要哪些字段,然后梳理出来这些字段所对应的功能、模块、业务规则、应用逻辑等等。
比如,“自动播放”这个功能,最重要的是解耦合出来自动播放的规则,这个规则主要有哪些字段呢?
比如,视频标签(娱乐、技术、学习等),观看用户画像(年龄、兴趣、性别等)、视频时长(短视频、长视频等),算法修正(用户返回上一个视频后的推荐权重修改),点赞评论,营销广告播放(如何插播,如何跳过,如何更好触达)等等。
通过这些字段,我们可以发现,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这个功能,不仅只是影响算法推荐设计,还会影响广告功能的设计,甚至对业务模式也有影响,这些在设计或复盘拆解这个功能时,都需要考虑到。
那么,这算不算就是系统化的思考呢?
02
严格来说,这只能算是小系统化的思考,有局限性,而要想突破系统化的思考,你需要明白一个原理:社会网络学。
关于系统化的思考,其实,我最先想到就是社会网络学的价值,这是因为,社会更容易调动联想,形成系统化的视角。
在社会网络学中有三种通讯网络的模式(中心式网络、分散式网络、分布式网络)。
中心式网络:所有节点都指向一个核心节点;分散式网络:所有节点都会指向一个局部的中心节点,再指向最终的中心节点;分布式网络: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多个终端的节点机互连而成。
社会网络学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结构洞:
结构洞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结构洞来表示非冗余的联系,认为“非冗余的联系人被结构洞所连接,一个结构洞是两个行动者之间的非冗余的联系”。
图1 -结构洞示意图
例如,上图代表了一个群体,“张三”与A,B,C中的任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就是一个结构洞。因为,A和B都与“张三”有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却不存在关系,相当于有一个空洞(hole)。
“张三”占据的就是结构洞位置,因为,“张三”如果希望把信息传递给A和B,就需要分别通知,因为A和B之间没有链接;
图2-示意图
而在上图2中,“李四’仅把信息传递给D即可,因为D可以把信息传递给E。
结合图1、图2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 对于“张三”来讲,A与“张三”的关系和B与“张三”的关系是非冗余的。
- 而对于“李四”来讲,D与“李四’的关系和E与“李四”的关系则是冗余的。
- “张三”便是结构洞的中间人或者占据者,研究发现,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位置上的成员更具有竞争优势。
在社会网络中,人以群分,图1、图2代表的是两个群体,而当我们把这个社会网络学的原理,应用到产品经理的职业工作中,也就是说把这些ABCDEF都转化为能力分支,很多道理瞬间就会豁然开朗。
图3-产品工作中的结构洞
我们看下上图3这个例子,产品领域和业务领域就像是两个群体,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沉浸在产品领域内,面对需求思考,你更多的会从字段定义、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方面去思考。
而如果你既可以链接产品领域也可以链接到业务领域,在这两个业务领域中,你就会占据结构洞的位置,而这很关键。
03
我们重新回到抖音这个“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本身来说,如果,你处在这个结构洞这个位置上,除了单纯的产品领域思考外,你的思考一定会更加系统化,我们只举一个小例子即可:
比如,从业务领域来说:
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适合的业务场景是什么呢?你就会去思考这些业务场景,显然,自动播放更多适合用户不方便操作时,这又可以向下拆解分为单手操作场景或人机分离场景。
单手操作不方便的场景下,比如,挤地铁公交时,此时一只手抓着扶手;再比如,一只手拎着重物时,此时也只有一只手空闲。
而在人机分离的轻娱乐场景下:比如,洗衣服、做饭时,想自动播放,以便一边娱乐,一边做事;再比如,睡眠模式、驾车模式等等,这些都是人机分离的场景。
你可能会问,这些业务场景对产品经理有什么价值呢?
当然有价值,而且价值还很大,比如,在单手模式下,你在做“自动播放下一个视频”这个产品设计时,我们就可以适当加入低频的交互,比如,你可以设计一个模式切换按钮,可以手动切换“房车旅行”、“吃播”、“历史”等娱乐场景,就类似于音乐下的“流行”、“民谣”、“通俗”等等。
再比如,在睡眠场景下,我们就可以设定“睡眠视频”的按钮,触发后推送“自然风光”、“白噪声”甚至“英语学习”,帮助你快速入睡,当然,也可以加入“睡眠时长”的功能设计。
所以你看,结构洞位置,是放大你能力的关键,更是系统化思考的基础。
当我们把这些分支理解成不同领域的能力模块,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提升某一模块的能力值,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尽可能为能力体系建立更多的链接,占据更多的结构洞,形成一体化的能力体系,这样才能更具竞争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竞争参与者胜负的不是参与者的特性,而是关系的竞争。
至此,想必你也能明白一个道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系统化思考离不开多元化思维,全局性把控来源于跨领域的结构洞。
而我们向上努力的方向,应该围绕着对结构洞位置的占据,对关系领域的优化处理,对桥梁和纽带的依赖。
这更应该成为你一往无前的北极星目标。
#作者#
产品大峡谷,公众号:产品大峡谷。七年B端产品经理,供应链物流与金融领域,擅长需求设计、业务指导、商业观察等。
本文作者@公众号:产品大峡谷 。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