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不到 10 年创造了 2 家上市公司,靠的是产品还是商业模式?
这两天在看《上市企业案例评鉴》中,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有的公司创办不久就上市了,比如江西赛维,创立不满两年即上市;有的公司则花费了数年时间,比如波司登,创办三十年才终于在香港上市。
上述两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创办十几年然后上市的公司比较符合正常规律。毕竟公司从成立到壮大,产品从少到多,市场从小到大,都需要时间积淀。
但为什么各个公司从创办到上市这中间的时间差别这么大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更注重产品还是商业模式?
“格力,让世界爱上中国造”董小姐无疑更重视产品,她公开在多个场合表达对格力产品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正是多年来的坚持才使格力在今天成为空调领域的领头羊。
但仅仅靠常年打磨产品就能把公司送上市吗?来看看携程和如家是怎么做的。
携程从1999年10月创立到2003年12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中间不过4年零4个月时间;如家从2002年6月创立到2006年10月上市纳斯达克,也刚好是4年多。更重要的是,这两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沈南鹏。对,他在10年内制造了两家上市公司。
沈南鹏是怎么做到的呢?
沈南鹏,耶鲁大学MBA,时任德意志银行中国资本市场主管,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拥有相当的融资能力和宏观决策能力。团队中的另外两人,技术背景深厚的梁建章及擅长管理、销售的季琦,三人在1999年10月开通上线携程网。
仅成立3个月,沈南鹏就为携程融到了IDG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并在接下来的一年融到软银450万美元的二轮融资以及美国凯雷集团1100万美元的第三轮融资。这些资金被用来开展并购及收购活动。
携程在2000年10月完成对国内最大订房中心现代运通公司的整体收购后,开始开展线上线下客房预订业务。在当时还是传统电话订房为主的市场,携程的网络在线预定服务迅速占领了市场,并在2001年10月宣布公司实现盈利。
之后在不到2年时间内,携程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通送票服务并设立分支机构,员工总人数达1200人,2002年全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并在美国时间2003年12月9日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
4年多把公司做上市就完事了吗?沈南鹏没有停下脚步,在携程上市后出售了自己在其中的股份获利15亿元人民币退出后,他创办了如家。
用做零售的思维做快捷酒店,沈南鹏又一次摸准了市场的脉搏。
在如家创立之初,沈南鹏就计划4-5年把如家送上市。要做到这一点,如家要在尽量短的时间里扩大规模成为行业龙头,并保持服务的连贯性和高品质。
沈南鹏找到当时精通连锁零售业,却对酒店业一窍不通的孙坚来完成如家的扩张目标。孙坚深知连锁品牌成功的关键是整体管理系统的建立,这在哪一行都相通。
在调整了战略模式和厘清繁琐的准备后,如家在2003年-2005年进入快速扩张期,酒店数量从10家上升至68家,净收入由150万元增长至2000万元人民币。2006年10月26日,如家在纳斯达克挂牌交易,沈南鹏如期把如家送上市。
用投行的思维经营企业,是沈南鹏团队的特征。一个创业团队创立一家新公司,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迅速成为行业龙头,并成功上市;然后创业团队在资本市场套现获取现金创办新公司,迅速成长壮大成龙头企业再成功上市……如此循环往复。
沈南鹏和他的团队,践行的是靠商业模式融资致富的道路,当然他的成功离不开当时互联网+的热潮。但不得不说,他的眼光实在太好了。
JulienYu
关键字:产品设计, 商业模式, 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