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的碎片等于一地鸡毛

笔者在微信上结识了一个好友,他一共在得到APP上订购近10个订阅专栏,还购买了不少喜马拉雅、混沌云研习社等上面的付费课程。开始时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感觉过得很充实,口中的名词也渐渐高大上了,但是由于花费太多时间在碎片化学习上面,耽误了自己本职工作能力的提升进度,反而影响了工作的状态。现在感觉自己学习的诸多碎片化知识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十分有限,于是丧失了持续学习的动力,现在每天也就打开一两个专栏进行阅读。

这位好友的经历很具有代表性。面临海量的互联网信息,面临不断推陈出新的名词,面临不断涌现的商业名词,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大部分都是闻所未闻的,于是我们焦虑了。焦虑于信息的过载,焦虑于自己的浅薄,焦虑于社会的急剧变化,焦虑于知识的大量堆积,更焦虑于万一跟不上知识经济时代的列车,自己的未来在何方。这就是所谓的“ 知识焦虑 ”。

知识焦虑引发了我们的心理焦虑,我们开始想办法去填补这种焦虑。于是有人购买大量的网络上的付费订阅专栏,有人忙着参加各种行业类会议,有人参加价格不菲的线下付费课程,有人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公众号的各类文章,却鲜见有人潜下心来仔细研究各种理论体系。造成的结果是, 碎片化的知识越来越多,我们自己的知识却越来越割裂开来、不成体系 ,没有输出高度凝练、极具前瞻性、实操性的知识成果。

移动互联网上面的文章、观点、专栏、讲座等都是碎片化知识;用日常的点点滴滴时间来进行学习,是谓碎片化学习。 用碎片化的方式来学习碎片化知识,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我们的知识渐渐沦为一地鸡毛,只能疲于应付,无法创造出高质量的新知识。

那么,患有知识焦虑症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碎片的方式来学习系统知识、系统化的方式来学习碎片化知识两种方式来应对当前的困局。

1.用碎片的方式来学习系统知识

此方法是 利用点滴、零碎的时间来进行系统化知识的学习 ,比如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上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阅读电子书,听取中英文有声书等。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能够将时间化零为整,构建起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

比如笔者就曾将在电子设备上阅读《南怀瑾全集》、《郑也夫文集》、《我读——梁文道》等书籍,因为长时间关注同一个主题,就能激活相关领域的知识,构筑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以后再接触到类似的知识,就能融会贯通,增长知识的厚度。

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系统化学习,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一段时间铆住同一个主题,持续用力。同时在平时的时候,注意锻炼自己的阅读专注能力,即在短期内进入阅读状态,接续上次的读书进度,无缝连接地进行系统化阅读。在整本书碎片化阅读完毕以后,利用一个整块时间,整理一下读书笔记和摘抄,将这个系统化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2.用系统化的方式来学习碎片化知识

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已经远远过载。即便如此,这些庞杂的信息仍然不乏真知灼见,有些不便于见诸纸媒的文章,会在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里面大量传播。而且这些互联网上面的即时文章能够紧贴实际,紧跟时代,文风活波,阅读起来没有太大的负担。

鉴于这种现状,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我们,必然不能错过这些海量信息中的珍宝。我们可以借鉴俞敏洪的做法:首先,在碎片化时间遇到较好的公众号文章,只看标题和前几段,感觉不错就收藏至自己的云笔记里面;其次,每天晚上抽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将这些公众号文章同意阅读,分门别类统一整理。

这种做法就是在用整块的时间进行碎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用来抵消碎片化知识的再次碎片化,将这些汪洋大海的知识珍宝容纳至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从而提高这些知识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笔者的做法是将网页上的相关信息、公众号的文章、所阅读书籍的读书笔记、长图片文章中的的精彩片段都放到印象笔记中,定期整理,需要时进行关键词查询,很快就能找到所需的知识。但是这里面的原则是收入的时候,要把握着宁缺毋滥的原则,并且定期对笔记进行整理,打好关键词标签,分好类别,以备不时只需。

我们千万不要用碎片化的方式来进行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只能让我们丧失在这个纷繁复杂世界里面的方向感,将自己沦为碎片化知识的奴隶。

我们要从碎片化信息的淹没中,抽身出来,用系统化的思维和方式去对待碎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方能获取真正有用的系统化知识,建立自己灵活有效的知识框架,来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焦虑。

碎片的碎片等于一地鸡毛,劝君莫把鸡毛当令箭,误将自己的人生构筑于碎片的碎片之上,以免大厦将倾、悔之晚矣!

作者 知唐讲吾

关键字:产品经理, 碎片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