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东西能让你的表达力熠熠发光:层次感

为了把本文的观点讲清楚,需要先讲一段黄石公和张良的小故事,如果你熟悉这个故事,可以略过这段:

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在躲避秦朝战乱隐姓埋名时,遇上一位老人,这个老人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预先不知道是诈,有些愕然想揍他;因为见他年岁大了,才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于是就跪着给他穿上。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感到很惊诧。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更觉得奇怪,又跪下说:“是。”五天后的早晨,张良去了约定的地方,黄石公生气的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后来?”再五天后的早晨约定,张良天不亮就去了,黄石公又早在那里了,又生气的说:“为什么晚来?”又五天的早晨的约定,张良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黄石公也来了,高兴的说:“孺子可教也!”于是拿出一本编书给张良,说:“你回去读他,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十三年之后,你见到的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于是离去,看不见了。张良天亮翻开书一看竟然是《太公兵法》。

作为小说或者历史故事,这样的情节是吸引人的,因为一直有悬念。

但是,如果把这个故事的场景换成公司内部培训,由一个讲师给大家做培训,讲师前边讲了很多细节,直到最后一刻才给我们揭晓答案,也许很多人等不到答案出现,早已睡着或者离开会场。为什么会这样?

是因为我们在听故事的时候,大脑是一种捕获猎物模式,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兴奋点,其他的次要内容记不住也没有关系。而在参加培训的时候,大脑是一种学习模式,大脑有一张知识网,新知识点必须与现有知识网中的某个点建立联系,才能成为知识网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听懂,到实际工作中才能用得上。而在我们参见培训时,很多讲师的讲课方法其实就是照搬应试教育的讲课方式,只讲结果少讲其他。

【改造后的故事】

那什么样的讲述方式才能让大家容易听懂呢?我把黄石公和张良的故事改造一下:

第一层:黄石公通过对张良的考验,把《太公兵法》传给了张良。

第二层:

第一步:黄石公考验张良。

第二步:黄石公决定把《太公兵法》传给张良。

第三层:

黄石公考验张良,分为三步:让张良给他穿鞋、第一次五日之约、第二次五日之约。

黄石公决定把《太公兵法》传给张良,实际上没有第三层。

改造后,思路清晰了很多,不需要再看故事原文,我们就能明白故事要表达的所有重点。看起来,我们的改造很完美,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并没有解决:黄石公考验张良,为什么要分为这三步?黄石公到底要考验张良的哪些方面?

对于如上的疑问,每个听课者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理解,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密雷特”一样。对于小说来说,这确实很好,它能给人以无限瞎想。但现在是在工作啊,讲课的目的是让大家都能得到明确的答案,而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明确的答案可以避免以后的很多误解和争论。我认为这是现代企业做内部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于是我们再次修改(前两层不变):

第三层:

黄石公考验张良,分为三步:考验张良对老人的恭敬之心,考验张良的信用,考验张良的耐心。

黄石公决定把《太公兵法》传给张良,没有第三层。

第四层:

考验张良对老人的恭敬之心:具体做法是让张良给他穿鞋来刁难张良。

考验张良的信用:具体做法是五天后的约会刁难张良。

考验张良的耐心:具体做法是第二次五天后的约会继续刁难张良。

第二次的修改,让所有人都能得到一个没有二义性的答案,目标达成!

【改造的精妙之处】

现在我们就需要总结一下,改造后的故事到底好在哪里。

我认为好处有三个:

一、层次感强烈,能解除人脑一次只能记住七样东西的限制。

据研究,人脑一次只能记住七样东西(甚至有的人只能记住三样)。现在我们把思维放在改造后的、层次感强烈的结构中,思维可以随时移到下一层,这样就能再次记住七样东西,这样的好处其实是巨大的!但是像不少培训师讲的那样,一次把所有细节都展开,听课者不犯困才怪。

好处再扩展一点,在层次感强烈的结构中,听课者一直都知道:当前讲的内容在整体结构中处于什么地位、对全局有何作用、受到全局的什么影响。于是,听课者原本认为的枯燥的工作,经过这样一讲,他会被吸引住,因为他了解了自己的工作对全局的贡献,以及一种洞悉全局的美妙感觉!

二、纵向层次拥有无须解释的关联,是因为下层给上层呈现的是结果而不是实现。

我们读第二次改造后的故事梗概,当读到“黄石公考验张良”时,读者最希望看到的下文是:与“考验”两字有显而易见联系的,例如“恭敬之心”,这就是第二次改造故事的意义所在!上下两个层次用这两个词关联起来,根本不需要再做任何解释,因为“考验恭敬之心”传达出来的意义没有二义性。

而反观第一次改造后的故事,“考验”与“给他穿鞋”这两个词,虽然有点联系,但是又说不太清楚,存在二义性,听课者脑子还在这里打转的时候,讲师却已经翻到了下一页。

再深入一层,上下两层之间的两个词,为什么拥有无须解释的关联?是因为在第三层来看,黄石公要考验三个方面,其他一个方面是“恭敬之心”,这个“恭敬之心”是第四层“给他穿鞋”形成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站在每个层次看下一层,只应该看下一层的结果,而不是看它们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才能看得明白。我们一定有这样的经验:一旦钻进一件事情的细节,就会淹没在细节的海洋中,很难再看清事情的外部特性了。这个思路其实也是,上下级领导之间效果很好的交流方式。

三、站在更高的层次,能激发更高的智慧!

还拿第二次改造后的故事举例,如果你只是站在第四层那里,你所能看到的选项只有:让他给我穿鞋、让他给我捶背等。

如果你站在了更高的第三层,你会看到这个考验的本质(也可以理解为目标)是:考验张良对老人的恭敬之心。

有人会说,本质不本质的有什么用?

我现在来回答, 这段很重要 ,请仔细体会:你的实现方式(例如让张良给他穿鞋)必须能满足本质或目标(例如考验张良对老人的恭敬之心),才能成其为一个合理的结构,但如果不满足目标,就一定会让这个结构坍塌。

怎么讲?在黄石公还没想好怎么考验张良的时候,黄石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考验张良对老人的恭敬之心。但这时黄石公该怎样考验张良,哪些方法能考验出真正的品质,而不是虚假的品质?不站在这个场景上,我们怎么会知道黄石公还有这样一个选择难题?智慧就在这里。

这个选择是很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能不能满足目标,从而决定了这个结构会不会坍塌。黄石公可以选择:道听途说、直接和张良开诚布公地谈。但是,这些方法都会让张良意识到他正在被考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张良一定会隐藏起自己自私的一面。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外企考验人的时候,要制造一个考试之外的意外情况!

【软件开发领域的思想与此相通】

作为软件开发者,很多人都会去学习:面向过程编程、面向对象编程、C++/Java、设计模式、重构等。你的方式是不是:强制记忆大师们的方法或者格言?如果让你创造一个新的模式、方法、格言,我相信就几乎没有人能做到了。为什么?我认为关键在于没有明白这些方法的背后是什么。

我提几个与本文思想有关的软件开发概念,它们背后的东西其实是相通的:

1.为什么有一条开发格言大概是这么说的:接口类中的函数个数尽量不要超过10个?

本质上与我前文提到的“层次感强烈,能解除人脑一次只能记住七样东西的限制”是一个理念。因为代码是给人看的,如果超过10个函数,一眼看上去就懵了,而且关系随着函数的增加而错综复杂,很容易出现逻辑漏洞。

2.为什么大师级人物Martin Fowler在《重构》这本书中提到:“当你感觉需要撰写注释,请先尝试重构,试着让所有注释都变得多余”?

本质上与我前文提到的“层次的纵向维度,拥有无须解释的关联”的是一个理念,只是大师并没有解释那么清楚。很多人就看不懂了,于是他们继续我行我素,在代码中充斥着无效注释,还认为自己写的注释多么规范、多么专业。忠实奉行大师理念的很多人,会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没有注释或者很少注释,实际上在没有让函数名符合我说的“拥有无须解释的关联”标准之前,不写注释就是一种灾难!

3.为什么写《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实践》一书的作者鲍勃大叔,会在书里提到如下两条原则:接口隔离、依赖倒置?

我的理解:接口隔离就是,把接口函数命名为结果而不是实现方式,这样多个类之间就能做到无须解释,只看接口函数名就能无二义性地彼此明白。

依赖倒置就是,作为客户代码(即调用其他接口的代码),应该在“我”的地盘定义“我”要使用一个什么东西(接口),而不是由这个接口的实现者去定义它给客户提供什么,这就是倒置。这样才能做到无须解释,因为接口是客户定义的,它能清晰地知道它想要什么结果。

这两个原则,本质上与我前文提到的“层次的纵向维度,拥有无须解释的关联”的是一个理念。你看到这里一定会发现,我的一个这观点能包含Martin

Fowler和鲍勃大叔两个人的三个观点,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它们的根也许都是一个,就看谁能挖出那个根!

注:如果想了解接口隔离、依赖倒置原则的详细内容,请自行参阅相关书籍,本文只讲我个人的深层理解。

4.很多人以为面向对象比面向过程高级,要彻底抛弃面向过程。话虽然可以这么说,但内涵远远不是这样。

本文提到的三条核心理念,实际上都是面向过程的方式,是函数之间的调用关系。虽然我们都认为面向过程弱爆了,但是我们看到了本文提出的三个理念,其实都是面向过程的核心理念。我自己分析出来这些核心理念之后,就发觉自己曾经低估了面向过程。而面向对象如果没有面向过程这个根基,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更深入一层,面向对象的每一个切面都是一个面向过程,而对象却是另外一个维度的事情, 关于面向对象与面向过程的更深入讨论,我会专门写文章 。

【结束语】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给别人讲课?是因为他给别人讲的东西里,根本没有熠熠发光的点,他自己讲过之后也没有任何提高,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已,当然没有乐趣可言。

本文所讲的三个理念,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上下级沟通、知识培训、用户手册、程序员写代码。 具体的使用技巧,以后我会再写文章专题讲解 。

----------结束----------

作者 阿远奇谈

关键字:产品经理, 张良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