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觉得国外的网站「性冷淡」?

设计也是件主观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只要是适合对象用户的,那就是合理的设计。

有没有觉得,好像国外的 app 看起来都比国内的更简单、功能更少?

因为在外国人眼里,那不叫简陋,叫简洁。

而大洋彼岸的 Quora 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亚洲网站在西方人眼里看起来都乱七八糟的?人气旺的本土网站和 app 都赢在接地气上。

说白了就是使用习惯的区别,中国人喜欢信息量大、功能多的应用。欧美人喜欢简单朴素、专心把一件事做精、不会乱分心的应用。 (我说的是社会主流大众,不是爱刷知乎、玩冷门app、听独立音乐的你。)

至于为什么有这个区别,我的推测是这样的:

中国(以及我们的远东好基友日本和韩国)人口密度高、城市拥挤(或者说热闹),所以 人们平时接触的东西都是信息密度极大的。 比如这样的:

甚至是这样的:

照片来自 Flickr 用户 Alessandro Baffa

在这种环境里,我们被培养出了能 淡定地处理并筛选大量信息的能力 ,并且也喜欢上了这种 高信息量带来的便利 。

然而绝大多数的北美人民,生活环境都是这样的↓

即便是为数不多的城市居民,抛去曼哈顿这种地方以外,顶多也就是这样↓

照片来自 Flickr 用户 Payton Chung

如果你让一个在国内城市住惯了的人搬到美国来,他会说「这种鸡不拉屎鸟不生蛋的地方怎么能生活?不能没事就下楼撸个串、唱个 K、买套煎饼果子,这样的人生也太无趣了吧?中国比美国发达好多!」

然而如果你让一个在美国市郊住惯了的人搬到国内,他会说「天哪,这么密密麻麻挤挤闹闹乱七八糟的地方好可怕!我就想找个安静的咖啡馆喝杯咖啡码码字,怎么那么难?」

同理,当你用惯了这个的时候:

再让你用这种性冷淡网站:

你会说「这什么玩意,怎么什么功能都没有?太落后了吧?」

而美国人则会说「不就是个搜索信息用的简单的网站,告诉我需要知道的东西就好了,你弄那么多我一点也不感兴趣的网站导航、八卦新闻、游戏广告是要闹哪样?」

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把同样的道理放到微信/WhatsApp、淘宝/Amazon 上你们就懂了。

如果你说 Google 和 hao123 不完全是同类产品,那我们就比较一下百度和 Google:

中国人喜欢热闹,也习惯了热闹,那是现代化、城市化的象征,是北上广深的骄傲。所以大部分中国人看淘宝这种琳琅满目的网站,不会觉得乱,只觉得热闹有趣,觉得什么都有很方便。而给欧美人看眼淘宝,他们会觉得这是信息量超负荷,乱得看不下去。

许多欧美的网站即便功能繁多,也不会把所有东西都摆出来放在那里。比如 Google,产品多了去了,也没见它首页密密麻麻地全都列出来,而是只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

如果你搜「纽约到旧金山的机票」,它会给你 Google Flights 的结果;如果你搜「开到西雅图要多久」,它会给你 Google Maps 的结果;搜「你好用西班牙语怎么说」,它会给你 Google Translate 的结果。

但是它不会「还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呢,就把所有你可能需要的功能都扔出来」。

题主提到的什么分享、编辑推荐、新闻推荐什么的,国外产品里也都是有的,只是 它们只在产品认为你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出现,平时不会蹦出来 。

评论区很多人在说「国外的网站就是不好用啊交互差啊什么都找不到啊」,那是因为国外网站为了视觉上的简洁,会把用户不怎么常用的功能,藏到别的菜单里或者用不那么醒目的处理。

而跟着这些网站一起走过来的欧美用户,已经学会了这些处理方法,所以他们用起来不觉得不方便。这就是 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使用习惯区别 了。

也不是说把所有东西都摊出来的设计不好。 除了中国人更能接受高信息密度以外,还要考虑到中国是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每年都有几千万人第一次开始上网(数据来源 China Internet Users),他们还在慢慢学习网站/app 是怎么用的、网上都有什么。 如果不把所有功能都拿出来摆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不会知道网上原来还可以做这种事。 比起互联网用户群已经成熟的欧美,中国产品更需要照顾不那么熟悉各种 UI 模式和产品的新手。

功能差别

说完了视觉上的差别,说说功能上的差别。

在功能上欧美的产品会尽量简化,他们信奉「Less is more」,不是完全必要的功能全部砍砍砍,免得产品没有针对性。这点和国内的做法很不一样,国内是:这个功能也许会有点用,我们就加加加,总会有人用得到。

事实上中国网民基数大,的确是加什么功能都会有人用、都有赚钱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每个网站都在平台化的趋势。

在用户数跟国内产品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国外, 支持一堆没人用的功能在收益上是非常划不来的 ,所以欧美很少有产品,能做成中国这种规模的平台。

技术跳跃(Technology leapfrog)

这个词特指 发展中国家的新科技普及度往往高于发达国家的现象 。比如手机支付,在信用卡(传统技术)普及度极高的欧美,手机支付(新技术)要想改变已有的用户习惯和商家的技术系统很困难,所以手机支付在欧美使用率一直很低。

但是在信用卡并不普及的中国,直接从现金支付转变成手机支付获得的价值非常高,所以手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才能普及到大街小巷。

提到这个概念我想说的是, 在欧美,很多已有的传统服务很难被新科技取代 。

在国内,用淘宝/百度/美团之类的,在一个产品里你就可以交水电费、买电影票、预定餐馆、买外卖等等。

在美国,交水电费得上各个管理公司那 90 年代风的网站,电影票在卖票网站上买还要加收 $3 手续费。预订餐馆和买外卖得给餐馆打电话,想要把这些东西现代化+整合起来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在中国却很轻易地做到了。

结果呢,就是中国的产品很容易平台化/一条龙化、功能也特别多,界面也就自然更复杂。

加拉帕格斯化

因为墙的存在,中国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基本是和欧美完全隔阂开的,再加上用户群本身的文化差异,就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模式、运营手法和用户习惯。

比如 QR 码的普及、大量的第二方合作、对团购/优惠券的重视,都是非常中国特色的产物。久而久之产生的效果就是国内用户习惯了国内产品的做法,国外用户习惯了国外产品的做法,谁看谁都不顺眼。中国产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外国产品打入中国也是相当困难。

我承认我这个人比较「美分」,也崇尚极简设计,所以为了避免上面措辞过激还是得说明白一点:

我从头到尾就不是想说外国的设计多么好、中国的设计多么差。我想说的是, 中外文化有差异、用户习惯不一样 。

你眼里的简陋是我眼里的简洁,你眼里的热闹是我眼里的嘈杂, 这些形容词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

设计也是件主观的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 只要是适合对象用户的,那就是合理的设计 。

所有不考虑用户背景和习惯、一味追求「完美」的设计,都是耍流氓。

作者:夏冰莹

来源:ifanr.com

关键字:设计, 产品经理, 网站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