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HR:一款工具类的产品,如何加入社交元素?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一大难题。我尝试回答一下,请多指教!

先说一下我对问题的思路,再说一下我的idea。

【思路】

首先明确一下我脑中的工具类产品的概念。我认为,工具类产品是指工具属性占主导的产品。而工具属性是指一件事物可以弥补人们认知和能力的缺失,提升效率,节约时间的属性。极致的工具类产品是能高效地解决用户问题,用完即走的。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好的工具类产品拥有大量的用户,但是在变现方面却很困难(比如P图软件、课程表类软件、记账类软件),因为变现需要提高用户使用频次,增加用户停留时间。

于是,大家开始了“工具——服务/内容——社交”的转型路径,希望通过社交来增加用户黏性,占领更多用户时间,同时还能够构建用户壁垒,缩短变现路径。但问题是很多“以工具为出发点”的产品并不适合社交化,因为一款适合社交化的产品要满足:

1. 让用户有分享的欲望;

2. 所完成的任务能产生足够多的话题和讨论,进而沉淀;

而不满足这两点的工具类产品会遭遇这样的窘境:因为在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成“工具类产品”,所以整个体系架构给用户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只是个工具”。然后又没有社交化的基因,在社交化的过程中往往会走向产品的反面,让用户觉得这个“工具”的社交功能很多余。

我认为大部分“以工具为出发点”的产品转型做社交是很难的,而“以社交为出发点的”再逐渐融入工具属性的产品,在思想上和形态上都会完全不一样。

【举例】百度知道和知乎都是问答类工具。但是百度知道是以“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再逐渐加入社交元素的产品。

而知乎是“以人为中心”,以“社交为出发点”,我先找到一群大V(邀请回答功能),再逐渐加入工具属性(问答)的产品。

所以两者的区别是:

【百度知道】有问题的时候用,没问题的时候…

【知乎】有问题的时候寻找高质量答案,没问题的时候“刷知乎”,看看名人、大咖们的回答。

思路:

1.定位:工具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

2.找关系链:在这个领域,谁是KOL?谁是专家?谁是推销员?谁是联系人?

3.找连接线:寻找串起整条关系链的那条线,这里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情况1】直击要害:工具本身带有社交基因(让用户有分享欲;完成任务能产生足够多的话题和讨论),可以串起整条关系链,那么就把它包装一下即可。

【例】跑步APP;健身APP等

【情况2】旁敲侧击:工具本身不带有社交基因,那么需要找一个桥梁,这个桥梁能先把这条关系链串起来,之后还能与工具本身的功能进行关联。

【举例】 微信要做支付工具,为了把大家从支付宝那边吸引过来,推出微信红包把支付领域关系链上的人全部串起来,很多人因为想发微信红包就绑定了银行卡。之后发现微信支付蛮方便,于是就开始提高微信支付的使用率了。

往往,用户第一次尝试的动机和持续使用的真正动机是不一样的。用户使用工具的动机和社交的动机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可以连接社交和工具的桥梁。

4. 做有温度的产品,让用户可以贡献:想办法办法让用户与产品本身形成社交关系,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

有了以上的思考,再联想到哆啦A梦(一款有温度、有社交的工具),便有了下面的idea:

因为是腾讯的产品,又是与AI相关的,还特别提到自然语言研究。

我推测可能是一款类似于AI智能助手的工具类产品。

如何在这样一款工具类产品中添加社交元素呢?

1. 将这款工具拟人化、宠物化。

【例】做成设备里的虚拟AI宠物。

2. 将这款工具所要实现的功能,转化成AI宠物的技能。

【例】数学解题能力超强的AI宠物猴,可以辅导小朋友用户做数学题;

搭讪能力超强的AI宠物猫,可以辅导单身青年勾搭美女;

追星AI宠物狗,可以帮助你搜罗、整理你idol所有的相关新闻。等等……

3. 将用户定位成宠物训练师,这些AI宠物的技能是需要用户花时间去训练和升级的。

【例】

技能分为 通用技能 和 个性化技能。

通用技能 :用户使用次数越多,并给予评分,通用技能将变得越来越符合用户个人需求。

A. 用户让AI宠物狗“找美食”的次数越多,AI宠物狗找美食的能力就越强,适合用户口味的精准度就越高。(类似于机器学习训练机器的方法,给它喂数据,测试,评价打分,技能升级)

个性化技能:逐步 赋予用户更多权限,打造属于自己的专有宠物

A. 用户每天花时间下载相关数据包、跟AI宠物聊天、给AI宠物考试(填写问卷),训练AI宠物的技能。

B. 用户还可以把自己擅长的技能教给AI宠物。比如小红特别擅长唱歌,她可以教自己的AI宠物八哥鸟唱歌。

【注】:通过以上三条,可以初步实现 “工具与用户之间的社交”

第二阶段:实现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4. 交流社区

【例】

A. 体验分享:小琪在社区里分享AI宠物猫给她推荐的化妆品。小明坚持每天给AI宠物狗朗读10首诗,一个月后他的AI宠物狗已经会作五言诗了。他在社区里给大家分享AI宠物狗的杰作。

B. 经验分享:小美在社区里给大家分享如何训练出一只品位超高,能帮你搭配服装的AI宠物孔雀。

5. 交换中心

【例】

A. 技能共享:经过各自的训练,小明的AI宠物狗擅长作诗,小红的AI宠物猴擅长做数学题。两个人商量后,决定共享各自的技能,这样两个人的宠物就既会作诗,又会做数学题了。

B. 出售技能:小伍花了很多时间探索,并训练出各种各样的技能。但有些技能他用不上,而刚好小明需要那个技能,却不想花时间去训练。于是小伍将此技能出售给小明。

C. 宠物交换

D. 宠物赠送

6. 举办比赛

【例】

A. 每年可由腾讯官方组织AI宠物大赛,指定要比赛的主题。用户花时间去训练相关技能,然后参加比赛。

B. 也可开放用户权限下的AI宠物PK模式。


在之前的回答中,我尝试提出了我对“问题本身的思考”,内容如下:

我认为大部分“以工具为出发点”的产品转型做社交是很难的,而“以社交为出发点的”再逐渐融入工具属性的产品,在思想上和形态上都会完全不一样。

【思路】:

1. 定位:工具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

2. 找关系链:在这个领域,谁是KOL?谁是专家?谁是推销员?谁是联系人?

3. 找连接线:寻找串起整条关系链的那条线,这里需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情况1】直击要害:工具本身带有社交基因(让用户有分享欲;完成任务能产生足够多的话题和讨论),可以串起整条关系链,那么就把它包装一下即可。

【情况2】旁敲侧击:工具本身不带有社交基因,那么需要找一个桥梁,这个桥梁能先把这条关系链串起来,之后还能与工具本身的功能进行关联。

往往,用户第一次尝试的动机和持续使用的真正动机是不一样的。用户使用工具的动机和社交的动机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些可以连接社交和工具的桥梁。

4. 做有温度的产品,让用户可以贡献:想办法办法让用户与产品本身形成社交关系,让用户对产品产生情感。


这次,我将尝试运用以上所述的思路,来提一些idea。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已知产品: 翻译君

【Step1 定位】: 工具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

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工具类产品往往带有“解决的需求和使用场景较为狭窄”的特点,这就导致很多工具类产品在一开始就把自己局限在一个较小的框架内,后期在突破框架,连接服务、内容和人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麻烦。所以我们需要先尽可能地发散,起码要先在思想上把底盘做大做宽,为后期添加各种元素留足余地。

PS :这就是所谓的“基因”,先把种子埋下。

【方法】

先升维,再降维: 先向上抽象,尽可能地找到底层和本质的东西,再向下具象往外扩展。

翻译君,顾名思义是一款翻译软件。翻译软件好像已经特别多了,而且都大同小异。

那拓展的空间在哪呢?我认为在“ 翻译 ”这个词上。

通常来说,我们对翻译的印象是“ 中文与外语之间的转换 ”,就是把我说的中文或外语转换成外语或中文。往上抽象一层,我们会发现翻译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因为中文和中文之间也可以转换,比如说方言转换成普通话。

再往上抽象,我们可以发现 翻译的本质其实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转换”。 到了这一步,我们可以开始往下具象了,看看有哪些东西属于“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转化”?

(1)中文⇔中文:

①普通话⇔方言;②方言⇔方言;③古文⇔白话文

(2)中文⇔外语:

①口语⇔口语;②书面语⇔书面语;③口语⇔书面语

(3)手语(盲文)⇔口语(书面语)

(4)肢体语言⇔口语(书面语):

①表情;②动作;③神态;④眼神等等

(5)学科语言⇔学科语言

【例1】用已知的学科知识去解释不熟悉的学科知识

【例2】机器语言⇔自然语言

【例3】专业行话⇔大白话(如LOL,狼人杀术语解释)

(6)年代语言⇔年代语言

【例】用70后熟悉的知识去解释00后的知识

(7)女性语言⇔男性语言

【例】你做的饭菜比我做得好吃多了⇔以后你多做饭给我吃

PS:实际上,信息的转换远不止这些,但我从中选择了七种与语言贴近,日常生活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情况。七种情况的底盘所具有的可拓展性远比一种情况的底盘强,这也为后面拓展软件提供了空间。


【 Step2 找关系链 】 :

1.在这个领域,谁是KOL?谁是专家?谁是联系人?谁是推销员?

2.谁是内容的贡献者、使用者?

简单举例说明一下

(1)中文⇔中文:①普通话⇔方言

专家 :

精通普通话,且了解其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播音员、主持人、学者、曲艺表演艺术家等

【例】播音员、主持人

退休主持人:赵忠祥、邢质斌、倪萍、李瑞英、李修平、董浩等等

在职主持人:董卿、鞠萍、刘纯燕(金龟子)、李思思、欧阳夏丹、朱丹等

另起炉灶主持人:马东、罗振宇、郎永淳、段暄、黄健翔、王利芬、李静、张泉灵等

精通方言,且了解其丰富文化内涵的人:学者、曲艺表演艺术家、本地土著(以中老年人为主)、方言爱好者等

【例】曲艺表演艺术家

北京:王自健 天津:郭德纲 四川:李伯清 湖南:汪涵、大兵

广东:黄子华 等等

联系人: 人脉圈子广、传播能力强的人

【例】

明星和大V——粉丝、圈内朋友

政府和事业单位领导——下级、上级

企业中高层——下级、上级

语言学学者——学生、圈内朋友

方言爱好者——圈内朋友

等等

推销员: 与专家和联系人部分重叠,再加上其他人群(这个人群对方言很有感情)

【例】明星和大V;领导;家里的长辈

内容的贡献者: 专家用户、非专家用户

【例1】非专家用户负责提问题、为翻译结果打分;专家用户负责回答问题,输出系列内容

【例2】非专家用户也可输出翻译内容,但不加V认证。专家用户输出的内容可加V认证。

等等

使用者: 专家用户、非专家用户

因为最理想的社交状态是所有用户都是 产消者 :都能贡献力量,都能共享成果。

【例】把优质内容分类加入各种语料库,用户可以选择安装自己喜欢的语料库,打造自己的个性化翻译君。

其他类型的思路类似,就不再叙述了。


Step3 和 Step4 属于具体解决方案了,我有了几个idea,但不在这展开来讲了,实在太长。

关键是:

1. 以社交为出发点,再逐渐融入工具属性。整个产品的思路、架构和形态都会不一样。

2. 要让用户有所贡献,与产品一起成长。(维基百科思维)

3. 最好让用户能与工具本身产生社交互动。(工具拟人化思维)

4. 大规模地集体协作和共享会导致信息爆炸,需要为用户设计完善的信息过滤机制。

/帕洛奥托的信徒 /顽石运动智能 产品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产品设计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