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实物电商的产品之道(全·第 4 章—第 5 章)

第四章: 畅想二手电商平台未来的“样子”

二手电商平台的兴起,并非凭空,得益于以出行领域为首的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先行者,在社会上掀起“不求拥有,只求使用”的浪潮与电商购物十多年的发展与渗透,二手交易实现平台线上化自然不会显得突兀。而且在宏观背景下:物价上涨、消费观念升级与环保理念施行等因素影响下,二手电商交易平台的推行应该算是“撞到风口”。

经过前面三章对二手电商平台的商业基础、需求与功能分析、竞品玩法归纳进行探讨后,已经初步建立了对这个日渐兴起领域的认知,我们大致知道二手电商因何而来,如何运转。

但是可以看到,二手实物交易的用户需求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因为两个方面: 不同类目二手商品的需求差异,不同场景下的买卖需求差异 。即使拿目前市场上跑得最快的两款产品“闲鱼”和“转转”来看,也只是相对其它竞品比较好地cover到二手交易中一些重要的场景与需求,但远没有达到成熟与完善的程度。相比于一手电商平台的成熟体系,现在的二手电商平台也只是刚刚完成0到1,还需要努力向着100冲刺。

对于刚进入二手实物电商领域的创业项目,或已经在二手交易行业摸爬打滚的先行者,不妨看看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看看关于二手实物电商平台的还有哪些可以切入的痛点、需要完善的体验以及可以拓展的空间。

4.1 红海中的蓝海:二手实物电商的那些“痛点”

纵观现在的二手实物电商领域,各路大小APP林立,虽然远没有历史上的“百团大战”或是同期“直播大战”来的猛烈,但是不少嗅到商机的团队早已投入,大到闲鱼、转转,小到苏宁二手、拍拍二手(已经关闭)、猎趣、爱回收、旧爱、二货、空空狐、胖虎、奢家、乐空空、良品汇、爱丁猫、拿趣等。这里有 做综合性平台的,有专注女性闲置物品的,也有瞄准特殊品类切入的,还有在闲置物品处理方式上另辟蹊径的 ,侧面说明:二手实物电商这个概念足够大,面对同一个方向,不同的团队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

直至笔者写作如今,对二手实物电商的产品也把玩了三个多月,前不久经同事提醒,appstore上架了一款名为“闲贝”的二手电商APP。大家不妨猜猜是哪个公司的作品?没错,就是大鹅厂。突然间,腾讯出了一个和电商有关的产品,其实还是比较值得玩味的。不过这些背后的大战略、大阴谋就留给金错刀、王冠雄那帮资深IT观察家来分析吧,我就不妄言了。

说回如今的二手实物电商领域,其实闲鱼作为第一梯队中的绝对领先者,在二手电商线上平台部分的功能与体验已经做得较为完善,而且背靠阿里系,对于关联二手商品的一手历史购买记录、账号信用评分甚至是流量导入等方面,都有其它平台或团队难以媲美的资源与优势。

但这不代表现在的闲鱼就是高枕无忧,随机找一些闲鱼资深用户或经常进行二手买卖的用户访谈,都可以得到以下结论:C2C平台上的商品参差不齐,交易磋商繁琐,经常遇到乱出价或者无聊骚扰的用户,甚至有部分卖家利用二手电商平台的流量资源售卖其它商品,扰乱平台正常秩序。闲鱼上不时会见到:卖女性原味内衣、卖一手商品、卖活物、只发图不出价不转让的纯炫耀帖等各式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二手商品信息。

或许是闲鱼等产品的运营策略上有“放水”,暂时默许这些“非主流”的feed存在,以增添些许“闲逛八卦”的乐趣吧。

即便在交易前,可以看到买卖双方的芝麻信用,但在闲鱼这些C2C二手电商平台进行高单价的二手商品买卖仍然不是很放心:买个二手iPhone,总担心被换了零件、屏幕;更不用说买二手奢侈箱包了;另外还有大件闲置的物流问题也是非常不友好;需要经常关注APP消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询价的消息等。

以上种种“痛点”,都成了继闲鱼之后,二手实物电商领域依然可以有转转、猎趣、胖虎、奢家等产品的切入与发展的机会。在此,笔者总结三个在体验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痛点”:

  • 二手商品的质量与真伪问题:

对于 部分强调品牌的高单价商品,品牌真伪是影响购物决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毕竟淘二手,无非就是追求正品的最大性价比,这时候还买到假货,体验就比较糟糕了。在闲鱼这种综合类目的C2C二手平台中,二手商品的质量完全依靠卖家的自觉,平台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以至于造假、参假的可能性会相对较高。

对二手物品质量与真伪进行 鉴定 成为一个可能的突破点,在C2C交易流程中嵌入一步“鉴定环节”把关物品质量, 用专业的鉴定检测结果为陌生人间的交易作背书 ,减少买到“假货”的不良体验。

而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主打奢侈品类的二手电商APP提供类似的服务。因为笔者没有足够的测试物品来体验这种鉴定服务,其效果与质量就暂且不评论。除此之外,还有猎趣、转转APP提供手机验机服务的案例。

总结来说, 免费的鉴定服务、专业可靠的鉴定结果都是可能提升高单价二手物品交易体验的一种尝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了鉴定流程之后,整个交易链条也会变得更长,意味着买家收货、卖家收款的周期变得更长,这种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进行用户教育与取舍的。

  • 大宗二手商品的物流问题:

尽管闲鱼、转转等竞品一再强调同城、社区二手交易的概念,但是事情往往没有那么完美。物流问题是生活大件、大家电等二手转让中一个比较现实的难点,运输上的不便利,会动摇很多用户的决心。试想一下,一台冰箱、一个衣柜、一套沙发从卖家家里搬出、到买卖双方交接、再到买家搬回家安置好,中间的搬运难度有多高,还需要买卖双方约好交接时间和地点,并且不是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交通工具。

再者,因为对于大部分转卖二手物品的用户来说,赚钱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或者换个说法,二手交易是一种“止损”,而非“创收”,所以可能的利益驱动上,难以保证卖家有很强的积极性去配合买家做线下提货。

此时,同城转运与上门配送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将帮买卖双方的物流工作承接下来,买卖方双方只需发货与签收,中间转运工作交由平台完成 。

事实上,转转在近期的更新中也正式加入了58同城速运的功能。卖家在发布二手商品信息时, 如果选择的类目符合系统要求,会弹出58转运的提示信息 。目前该项功能是采用付费的形式,且是线下收费。因为笔者未有体验到该功能,收费情况不得而知。

不过按照目前主流快递公司的收费标准,深圳同城寄送30-40kg左右的大件,费用50至90元左右,价格还是相对较高。总结来说,平台提供同城物流的功能虽然有助于提升大件二手的购物体验,但是如果物流费用难以压低,恐怕会影响该功能的实际效果。

  • 混乱无序的二手商品价格问题:

正如前文提到,二手闲置物品的定价与新旧程度描述是较主观的行为,因为二手商品的新旧程度是一个相对主观的判断过程,这导致了二手商品往往是非标品。这个问题在C2C模式的二手交易中显得尤为突出,仅仅依靠几句话描述和几张配图(C类用户上传的商品图片往往受限于其摄影技术而质量不高)而进行交易行为,这导致C2C二手交易中往往出现反复磋商的情况(非恶意出价),买家收货后也容易出现退货等交易纠纷。

卖家的二手商品处理效率不高,买家的购物体验也必须谨小慎微,这种体验是比较糟糕的。 这时候需要一个有专业的定价能力与足够威望的“中间人”作二手交易的信任背书与“桥梁”,来促成“小心翼翼”的买卖双方 。

目前的二手实物电商平台上也已经有出现一些掺杂着“B类用户”的交易模式,如上文提到的C2B2C与寄卖模式。这些模式中,无不借助了B类用户或平台的资源, 对二手商品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给出一个合理的“新旧程度”判定,从而进行合理定价 ,维持二手交易市场的正常价格秩序。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将非标的二手商品变为相对标准的二手商品, 需要B类中间商有足够的“资质”与把控能力 。而且理论上,只适合且只能在某些品类的二手商品中进行,例如:奢侈品、数码3C、文玩珠宝等,这又是和品类特性息息相关:用户对这些品类的质量敏感度较高,而且这些品类的商品价格往往较高,存在诸多水分,客观存在这种标准化处理的需求。

4.2 1+1>2:整合与上下游合作

如前文所说,目前的二手实物电商平台主要业务模式还是:C2C。但现实情况是:二手交易的真正普及与用户习惯培养还有待推进;线上二手交易的覆盖度与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交易占比主要集中在少数早已有二手买卖传统的品类上。

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的线下旧物回收商还是垂直论坛社区,都早有涉足二手交易、二手回收的业务;。将两者整合,打通二手交易的上下游产业链,或许对促进 二手闲置物品快速转卖、二手闲置放心购入 有一定效果。

说白了,二手实物电商平台(非自营回收/售卖二手)还是做 流量买卖(将流量采买回来后转卖给“卖家们”) :

  • C2C模式:仅仅是搭建交易平台,前端负责连接C端买家/卖家。

  • C2B2C模式:除了完成C2C模式的功能外,交易平台还肩负着后端连接二手中介商B类用户(或者平台担任B类用户的角色)。

纯C2C平台,产品形态相对简单、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相反,C2B2C,因为可能涉及复杂的传统回收/处理产业链整合,简单做则难做好,做得好就不简单。在此,笔者认为二手实物电商平台与传统二手业务的打通与合作,应分两步来探讨:

  • 传统二手回收/处理有哪些典型业务形态以及其特点?

线下二手回收/处理业务出现有多久了?从笔者小学时候玩过的旧杂志报纸回收开始算起,少说也十几、二十年了。回收商收回废旧物之后,先进行分类筛选打包等初步处理,加价后分别转卖给相应二手处理商赚取中间差价。最常见的大概是瓶瓶罐罐、纸类制品、旧衣旧物、金属器件等。别小看,这种简陋粗暴的旧物回收,做得好的回收商月收上万也不是问题。

但是这种业务形态的体验痛点也较多:

  • 主要通过线下“小广告”和部分依靠同城分类信息网站来进行推广,品牌调性低,容易与“收垃圾”关联,难以与主力电商用户(有不错收入基础、文化水平较高、喜欢并擅长使用各种互联网式生活方式)的特性匹配;

  • 回收流程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主要依靠上门回收,缺乏类似传统电商的规范线上服务与可溯的交易记录;

  • 二手回收/处理的流程链条复杂,中间成本可能较高,导致C端卖家获益较低,难以调动积极性,中小企业甚至小作坊林立,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正向的行业品牌,形象欠佳的“上门回收员”等等。

近年家电数码行业也逐渐兴起旧物回收、以旧换新业务,回收用户的旧物再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即可换取全新的商品,满足升级换代的购物需求。除此之外,苹果推出了以旧换新、奢侈箱包的回收商米兰站等,无不说明二手回收业务正逐渐受到广大厂商的关注。这种业务类型的 服务体验流程相对较规范 ,甚至已经也有部分项目以电商形态来提供服务,例如:爱回收、蜂鸟二手等。

除此之外,可能还有更多其它类型的线下回收业务,笔者知识有限,暂不展开。

总结来说,简单粗暴的线下初级二手回收处理业务经过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当“成熟的地下产业链”,但是体验存在较多有待提升的地方,并且对于尽可能减少中间商环节,提升效率与避免在C端买家侧造成过低的回收价,影响用户积极性。以手机数码家电等高单价、标品为代表的回收因为有相对透明规范的流程与有效的激励也逐渐开始普及,甚至从纯线下服务延伸到线上端。

  • “新兴”的二手电商平台怎样与这些二手市场的“先驱者”合作发展?

如上文提到,二手市场已经有不少先行者以各式各样的形态开展二手回收/处理的业务,作为一个后来的二手电商平台怎样打通这些服务,整合到整个二手商品流转生态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二手交易体验,这应该算是目前二手电商平台一个相对空白的领域,至少还未出现绝对的行业标杆,值得我们探索。“整合”实在比较宏观,笔者水平有限,只从2个方面来“抛砖引玉”吧:

Ⅰ. 引入“二手回收”服务

一般来说,二手交易可能更容易出现“买方市场”,人人都有闲置的物品,却未必人人都需要购买二手。二手实物电商平台的核心目标之一:帮助用户快速处理二手闲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这个目标可能会难以实现。笔者在走访一些闲鱼、转转的用户时,就曾收到这些反馈:买家无理砍价压价,非理性出价等导致二手市场价格混乱、卖家大量精力被浪费在反复磋商上,二手交易效率变低。

引入二手回收商作为“补充买家”, 设置合理规范的回收价格计算方案,卖家只需输入相应的物品信息,即可得出相应的收益情况,并展示相应的回收流程:上门回收、线下投递等 。整个流程,尽可能减少需要“多方沟通”的环节,以提升效率。

Ⅱ. 引入“二手销售”服务

二手交易中,货品质量也尤为突出,这是天然存在的。二手商品的商品描述是C端卖家自定义,为了哄抬价格,可能会虚假描述,夸张描述等情况,即使事后可以通过交易纠纷解决,也非常有损体验与平台口碑。

引入二手销售作为“补充卖家”,对于部分特殊品类如:高价数码产品、奢品箱包等需要商品,可以通过专业、口碑较好的传统二手销售商来参与。因为这类商品,用户比较在意商品质量、真伪。由 靠谱的二手销售商作为交易背书,或许能减少交易纠纷 。

Ⅲ. 延伸更多二手交易场景

每年的毕业季,大量师兄师姐离校前往往都进行一波“旧物甩卖”:课本笔记、宿舍小家电、数码玩物、自行车、正装等等。这几乎是每个校园毕业季必备的活动之一;另外,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组织多会不定期组织义捐活动;一些小众的兴趣同好商品因产量较少、年代久远,爱好者只能寄望于二手市场......

以上都是一些比较常见的二手交易场景,这些场景或缺少有效的互联网渠道、或缺少完善的电商购物流程体验,这些都是二手实物电商平台所擅长的领域,通过提供流量支持、支付功能等电商服务,帮助这些传统的二手交易场景完善体验,既拉拢了这些有强烈需求的“用户”,又丰富了二手电商平台的“交易场景”,也算是一个可以深挖的方向。

以上只是简单地解释了二手实物电商平台如何整合上下游业务,实际产品方案与运营策略应远比此更为复杂。并且,引入B类用户进驻平台,也不是百利无害的做法。如前文一再提到,现在的主流二手电商平台都施行打压专业卖家的策略,是因为B类用户的动机与C类用户不同,B类用户天然就是“逐利”的,为了利益最大化,势必会想尽一切办法获取更多的流量,搅乱平台正常的流量分配,导致成C类用户的交易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细看上面提到的2种主要合作方式:引入“二手回收”、“二手销售”,其实做得还是流量买卖,二手实物电商平台将流量采买回来后,再二次销售给B类用户。当平台体量有一定规模或者对于非常缺乏流量传统二手业务来说,可能还可以撬动合作的意向。但是对于那些传统线下旧物回收商,恐怕不一定有效,如前文提到,这些产业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利益联盟与运转模式。外部力量的参与,在不一定得到可控的预期前提下,可能还会打破现有的利益链条,这可能会是他们拒绝合作的可能原因。

除了上文提到那些很传统的二手交易业务,互联网与现实生活还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二手交易市场存在,这些存在远比二手实物电商的历史要久远;网传资料显示eBay交易占比有近两成是来自二手物品交易;日本的古着店盛行,成为一种亚文化......这些都说明二手交易的至少是刚需。

另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国内的二手市场、共享经济等概念对用户的教育还需要时间沉淀,即使对于是闲鱼、转转这样相对较大的“平台”,了解并使用过的用户占中国网民的比例依然很小。“网上转卖闲置物品便利轻松、网上购买二手商品可靠便宜”的概念仍流于各个产品宣传的口号。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环境下的国民素质还有待提升,提倡循环利用的消费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立的。这一点,作者在撰写本篇文章时发现一个“证据”:一个叫“聚奢网”的网站,成立于2006年,主营奢侈品回收、保养、鉴定、寄售、求购、拍卖等服务,几乎秒杀前文提到的同类移动端竞品:胖虎、奢家等,更为犀利的是,这家企业还有100+家线下门店。且不说其盈利情况(能存活10余年并且开出100+门店,销售情况应该还算不错)。但是又有多少人了解过呢,多少互联网人了解过呢,多少电商了解过呢,多少二手电商从业者了解过呢?

另一方面,二手实物电商这个市场,和其它互联网+领域一样,真正引爆可能还需要巨头来一波“补贴”。不过话说回来,在大家都没有摸索有效的商业模式之前,资本也不敢轻易烧钱吧。

所以二手电商平台真的想往这方面尝试与探索,应该设计一套合理流量分配方案与不同类型用户的权限, 确保:C类用户的交易活动可以正常持续进行;B类用户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提供更多样化的二手交易服务补充平台的整体体验 。

【第五章】

【 后记:从“二手电商”出发的一场“三万字之旅” 】

如前文道,本文的灵感源自于一次组内头脑风暴,并在创作过程中查阅了不少前辈的真知灼见才有了这洋洋三万字的杂谈。本专题写到这里,正文早已结束,最后和大家一起聊点轻松一点的话题。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难道不是一趟少年毛的奇妙之旅吗?

为了更有逻辑地组织内容(其实就是懒得想分段),以下内容采用问(自问)答(自答)形式进行,:D

5.1 简单介绍一下这篇专题文章的写作背景呗?要说真话哦~

我 :本文的灵感源自于一次组内头脑风暴,当时从0到1开始了解二手实物电商这块业务,期间一起熬过夜做pre,一起如狼似虎地深入了解业务和体验竞品,还有收获了不少导师和老板们的宝贵经验。后来觉得二手市场这里面还是有不少有趣和有意思的地方,既然开了头,不然自己再多走一步,把所见所闻所感进行理论性的归纳与总结。

公众号脱更好久了,上一篇文章还是写电商双十一大促的(公众号内回复:双十一专题,可查阅),大半年没更新,再不写点啥,估计就要荒废了,XD。恰好有花精力去研究,于是就顺水推舟做成文章。

5.2 听说你写了三万字,写了多久啊,是不是工作不饱和,要不要叫你领导给你“加餐”?

毛 :加上这篇后记,应该有三万多一点的字(符)吧。然而刚开始构思的时候,觉得写个7、8千字就很了不起,如果能破1万,那就是刷新个人记录了,万万没想到,最后扯着扯着居然有三万字(符),这是始料未及的。

手机备忘录上有记录的最早信息是5月3日,当时的备忘标题是:“电商平台解决痛点:(结合二手实物电商分析)”,如果算到公众号全部推送完,最迟不超过9月23日,这样来看应该有四个多月吧。

最近家里断网,只能先把内容写好,明晚在公司排个版再发(PS:今天是9月17日,中秋假期最后一晚)。

实际上在8月7日,已经开始推送更新;6月忙着618大促;5月在积累内容……这样算下来,真正写作的时间估计是一个多月。然而这一个多月肯定也不是每天都会有灵感写, 并且因为个人习惯,只在晚上11点至1点期间创作思维才会活跃起来,真是尴尬的时间,这明明就是做运动的好时机 = =。

最后粗略算下来:

第一稿应该写了20-30h,完成的部分包括:第一至第四章的正文;结束时间应该是七月中下旬;

然后花了约3-4h,完成配图PPT的第一稿,约25张PPT,完成时间应该是八月初了;

接下来是八月至九月的更新时间,每篇章节更新,平均需要1h来排版、语句修饰和完善配图。每篇文章的每个段落几乎都被我删改过,有些地方在第一稿写作时追求速度,用词和逻辑难免会有漏洞(当然实际推送的文章也少不了bug,笔者表示葛优躺),所以在公众号后台排版时,常常要文字进行迭代。毕竟写了那么久,实在不忍心最后呈现的东西漏洞白出。另外一个相当耗时间的地方就是,配图,配图,配图,一大段文字长铺下来是比较恶心的,也难以形成层次概念。所以要在适当的位置进行插图,缓解阅读压力,一来有些内容难以用图片表达,二来尴尬的笔者只能PPT来表达,大概就是“戴着镣铐小丑跳芭蕾舞”的情景。

连更了10篇,正文已经送出,貌似阅读量有点惨淡,也没有几个妹纸加我微信,所以这篇后记也拖着懒的写,嗯哼。不过话说回来,这篇后记,估计最后搞完,也是3h吧。

最后做成一篇专题大集合时,估计也会用掉1h。整体算下来,这个专题文章总耗时约在37-45h左右。

印象中,应该是没有在工作时间上写过,不过倒是承认闲暇之余,会脑洞一下接下来的内容该怎么写。

总的来说,70%内容是在工作日11点-1点期间完成,30%是在周末闲暇时间完成。所以这里真的要灰常灰常灰常感谢我家的女王大人,一次又一次陪我“开夜车”,总是默默等我写完当天的内容,虽然也会忍不住吐槽我这夜猫生物钟。

5.3 写了这么长这么久,中间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

毛 :遇到的困难太多了,不然也不会拖那么久,才完稿。

首先,就是“太装逼,给自己立了个flag”,如果只是写写什么竞品分析之类的话题,几千字差不多了。偏偏又想写成一个专题系列,章节列出来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没1w字走不了;破了1w的时候才写了不到一半,那时候想想2w应该收尾了。写到第三章中间的时候,已经开始崩溃了,只想快点撸完推送出去算,这时候刚过2w字;最后我已经不知道是怎么写完的了?Orz

其中,开头1、2千字又是一个充满纠结的过程,正面刚“万事开头难”这个魔咒少不了的。开头最难的地方在于,终于会有一种“莫名的妄想”,无论怎么写都觉得不好,总会担心如果开头写的low,被同行看出破绽,老脸就没了。偏执过后就是长久的寂静,在某一版写完之后,我决定不再改前文,并且在纠结过程中,顺便把第一章的结构给脑洞出来了。实力感人。

正文部分还有一个比较淡疼的地方就是写第四章的时候,这章主题是“畅想”,可以粗陋地理解为“扯淡”,以一个入行不到两年的电商菜鸟视角,去思考一些必须有实际可行性的“创新点”,要保证逻辑上是完备且自洽的,又要把目光放到当前竞品未达到的未来,简直要命。“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假装是一个大人”。

最后要吐槽的就是配图,图不能不配,PS又不6,只能用PPT大法。第一稿做了25张,第二稿又补充了34张。为了配图,界面原型画得都认真,虽然有些是临摹的。真是尴天下至大尬。

5.4 对于这篇专题文章,有哪些地方觉得不满意?

我 :不满意的地方其实多的去了,对于写字这方面,自我感觉还是比较偏执。当然,拖延症是偏执的死对头,导致很多时候明明知道做的不够好,但是改起来总是比较费力。好吧,说回重点,对于这篇专题,甚至说对于全部我写过的文章,不满意的地方还是比较集中这三个地方:

(1)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理论:正如理论物理需要实验物理来完成验证一样,我在文章做做得一些归纳分析与推演,往往是依靠我的知识经验与职业直觉,大部分结论性的内容我都没做过相关的数据调研。例如说:不同竞品上同一个功能有A和B两种产品形态,大概我也只能分析到其代表不同的设计思路,至于在实际产品数据和用户体验上,两者孰优孰劣,我也不能给出准确答案。没有数据,文章看起来可能就会缺乏信服力。但是这数据实在不好搞,细节数据大多是没有的,笼统的宽泛数据又没有实际意义,然后就懒得找了。

(2)配图:配图比较搓这个已经无力吐槽,这估计是一个长期矛盾。将观点用合理的图形来表达,能否想出来是一回事,想出来之后能否画出来又是一回事。

(3)畅想:想要优雅地装逼并且不被发现,那是相当需要功底的。当你从业资历还很浅薄,行业洞察力不够的时候,想要提出一些走在当今市场前面一丢丢的“建议”时,那得冒着相当大的被打脸的风险。所以在这篇专题正文的最后一章,谈谈二手实物电商的未来时,我想了最久,曾经写了一稿最后又推翻了大部分重来。总觉得自己想到的建议都是已经有人开始尝试,完全创新又满足实用意义的建议实在难以推理出来。

有人会说,你不写不就没事了吗?按照我的原(套)则(路),文章经过中间的分析归纳之后,最后必然要提出“富有远见的建议”,否则看起来就等于没写一样,这算是一点小偏执?

5.5 那对于这篇文章,有哪些地方觉得还算不错?

毛 :其实在刚写完这篇专题文章的时候,有那么几个瞬间觉得自己很牛逼,“好像一下子就看透了二手实物电商这个行当”,但是在后面的重新校正内容的时候慢慢冷静下来,觉得自己好像写了很多废话。不知道对于没有了解过二手实物电商或者不是电商从业者的同学,如果有毅力读完全部内容,是否有所收获,对于二手实物电商这个行当究竟干啥,怎么干,是否有所了解。可能我已经写了好久,把这些概念写到麻木了,我觉得自己看一遍这些文章,好像就是在温习一遍课本,该懂的还是那些,然而叫我真的去做点创业项目啥的,我还真没那个胆量,也吃不准这个行业未来的走势与出路在哪里,可能对于刚开始了解的时候是黑夜,现在天边亮了一点,看起五指,却仍未看清路的方向。

好吧,好像说得离题了,这个问题既然是回答觉得满意的地方,那就列举几个当初自我感觉牛逼的地方吧:

(1)第一个地方应该写“二手电商平台的四要素”时总结出来的四个要素:用户、商品、交易模式、业务价值。但是写这一节的时候是刚好不容易憋完二手实物电商的商业基础(背景),下一步正迷茫写什么内容的时候,突然突然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基础之上”这个概念,讲完背景基础,那接下来应该是建筑在基础上的,同时承接整个业务产品的“支柱”。

其实那时候一开始想到的并不都是和二手电商的内容,相反更多是(一手)电商的经验,电商、电商,什么是电商的核心:货(商)品是毫无疑问的;紧接着是交易模式,这也是目前主流电商平台分阵营的依归;然后是用户类型,这一点就明显带有二手电商的色彩了;最后一点则思考了一段时间(因为我不太喜欢“三”这个数字),最后憋出了一个“业务价值”来描述做二手电商的意义,凑够了“四大要素”。然后在后面写作过程,就把这四点作为我分析和归纳总结的一个重要依据。

之所以我觉得这个地方牛逼,大概就是觉得自己能“脑补”出一个业务的核心要素,而且自我感觉归纳的好像还挺有道理,233。

(2)第二个地方觉得比较牛逼的应该是第二章需求分析中的一个概念“需求链”,原文的解释是:一系列上下关联紧密的需求,通过一定的体验逻辑形成需求链,连接一个个场景与功能,最后完成一个完成的产品体系。

可能是没有受过专业的积累,在需求分析方面想写出点比较靠谱的观点总感觉比较力不从心,有种“话在嘴边,言不由衷”的感觉。这里当时也是卡住比较久,反复推翻了好几次。最后在回顾自己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产品功能的场景式设计”时脑洞出了这个词,原来离散、生硬的需求分析模块一下有一个比较好能“承上启下”的词语。

(3)最后一个还算觉得过得去的地方,大概就是居然可以扯了一万多字的竞品分析,虽然现在看起来好像“废话挺多”,但是还是比较佩服自己居然可以都写出来。其实大三大四刚接触互联网行业时,看的最多就是XX竞品分析,那时候为了应付校招,也写过一些。但正如我很早就表达过一个观点:不能深入功能背后的业务逻辑与提出合理方案的分析都是无意义。

所以这次我尝试花了很大篇幅去做这种从表面到背后的归纳推理与分析,虽然自己在看推送出来的成品时候,好像也没有学到什么特别有用的知识,但是功劳没有也有苦劳哈哈哈,自(我安)慰一下。

能想到的问题大概就这几个咯,如果有想了解更多笔者写作背后的小秘密,文章评论或者公众号留言都可以,然后我看性别决定是否回复咯,嘿嘿嘿。

中秋节假期那晚开始写这篇后记,然后这周晚上花了2、3晚各完成了一个问题。今晚,哦不,应该是昨晚11点开始写,终于全部写完了。拖延症?不过是有时候事与愿违的苟且罢了。

但,无论如何,本次“二手实物电商专题”已经顺利完结。终于,终于,终于可以完结这个跨度接近5个月的专题,到最后我都不知道是什么动力驱使我完成了。自己装的B,哭着也要装下去吧,哈哈。

关键字:产品经理, 二手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