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信息让人“害怕”!社交焦虑症要更深一步了?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基于互联网线上社交的重要性其实已经比线下真实社交更加重要。这一张虚拟的社交网络,囊括了人们喜怒哀乐的情绪,也成为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当然,也由此带来诸多负面问题。尤其是各种繁杂的社交信息、24小时不间断的联络等,成为大众生活中让人心烦意乱的“干扰源”。而就目前来看,语音信息首当其冲,让人们越来越“害怕”。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最近发表一篇报道,称中国很多年轻人都害怕收到语音信息。竟然连“歪果仁”都注意到了语音信息的“恐怖”,看来后者真得成为一种必须去重视的社交事物。否则的话,社交焦虑症既有可能会再度加深。
语音信息欲横扫一切!被归于人品、年纪问题
语音消息现在到底有多“狂暴”?数字能证明一切。据互联网数据统计公司Statista数据显示,2016年有16%的微信信息是通过语音发送的,而在2014年WhatsApp用户的语音信息比例仅为为1%左右。庞大的语音信息,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媒介,却遭到口诛笔伐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分析公司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称,用户阅读100个字的信息平均需要9秒,而听100个字的信息(不包括停顿的部分)需要22秒。如果加上正常语音中会出现的“嗯”、“哼”等语气词和其他停顿,时间会更长。这就意味着,语音信息会拉长信息传递的时间、降低传递的效率。而且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语音功能并不完善,打开之后并不能快进,甚至要反复接听才能获取其中的有效信息。
总而言之,语音信息是方便了自己,却“坑”了接信息的人。为此,很多人将为那些爱发语音信息的人贴上了“自私”、“低素质”的标签。此外,微信2016年用户报告显示,55岁以上的人群占微信用户基础比例仅为1%,但他们每发出五条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语音信息。而21岁以下用户发送语音信息的比例为10%。为此,语音信息也被认为是“老年人”专属。
社交焦虑症加深:语音信息成“罪魁祸首”
原本互联网社交就已经融入大众的生活之中,虽然让沟通更便利,但已经让很多人认为信心量过大,难以承载。进而,导致出现社交焦虑症的初期表现。而语音信息的“狂轰乱炸”,则让社交焦虑症加深,成为“罪魁祸首”。
当收到信息时,如果是文字信息,一目了然地即可知晓其中的涵义,效率不言而喻。而如果传递过来的是语音信息,还需要点开去倾听,较为浪费时间。如果是在较为公开的场所,更要顾及旁人的感受。
更让人上火的是,因为语音消息最多只能发一分钟。一旦一分钟表述不清想传递的内容,语音信息就会像连珠炮一样发过来,让人“身心俱疲”。虽然大众的碎片化时间多,但这样浪费在语音信息上,显然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在职场上,简直是一种“摧残”!
正视语音信息,进行多重改良
其实语音信息也并不全是负面的,其通过语调、语气等能够直接情感,这是文字信息等所不具备的。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语音信息其实比文字信息有着更多优势。但鉴于其实在是对大众的社交生活造成了困扰,还是有必要对其进行多重改良的。
这些改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为语音信息加入快进功能,在反复接听时,用户能够直接快进至有价值的时间节点;二、强化语音信息的文字翻译功能,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这个功能,但效果不能让人满意,针对方言等要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三、限制每天的发送数量,除了对老年人尽量放开之外,要限制语音信息的发送条数,避免其成为社交的“污染源”……
只有做到这样,语音信息才能成为社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不是饱受诟病。话说回来,现在的群组中有太多人爱发无意义的表情包、gif图、链接和视频,能不能也管理一下呢?(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关键字:产品经理, 语音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