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与非互联网行业的八大差别

互联网与非互联网有何区别?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01

假设你今天开一家餐厅,那你应该会在乎有多少位顾客来你餐厅用餐和在线上外面平台订你的餐的顾客量。

你不一定会在乎进来你餐厅走了一圈又离开的顾客。

又假设你明天开一家KTV,那你在乎的会是有多少顾客来你店唱K。

那些只是来询问价钱的人,你不一定在乎。

这种思路在传统线下行业是正常的。

只有那些愿意付钱来买服务或产品的人(我们称为顾客)才会带给我们盈利。

在乎他们,那很正常。

至于其他可能以后会消费的人(我们称为潜在顾客),虽然我们会关注他们,除非他们付费了,他们还不能给我们带来盈利。

因此一般经营传统行业的人的重心会围绕着那些愿意付费买他们的服务及产品的顾客。

02

当互联网产品开始出现后,我其实困惑了好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可以免费让我使用?它一分钱都不收我的,怎么能持续运营下去呢?”

十几年前我就开始接触到hotmail免费让人注册邮箱。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用hotmail邮箱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付过1分前给微软。

后来接触WhatsApp、微信等产品,也一样没有付过任何使用费。

难道这些公司都是在做慈善的?

这些问题我在两个月前才彻底搞明白。

明白了这些,我也开始明白互联网行业了。

我把所理解的总结了几个重点,希望能够帮助非互联网行业的朋友看懂互联网行业,同时也帮助互联网行业的朋友了解为什么其他人搞不明白互联网行业。

1. 顾客vs用户

别误会,我不是在玩弄对人群的名称。

顾客与用户存在天渊之别的定义,这也是非互联网行业与互联网行业的核心差别之一。

非互联网行业在乎的是顾客(有付费买服务和产品的人,但不一定使用),而互联网行业在乎的是用户(只要使用互联网产品就可以,但不一定有付费)。

非互联网公司把资源投放在吸引人来买它们的服务及产品,而互联网公司把资源投放在吸引人来免费使用它们的产品。

非互联网公司的顾客量越大,消费金额越多,就能带给企业越多营业额。

互联网公司虽然也想赚钱,但是前期它们在乎的是否有庞大的用户量,暂时亏钱没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互联网公司愿意烧钱获得新用户及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

每次我们打开饿了么,总是有优惠券或代金券让我们领和使用。

我们走进一家常去的餐厅用餐也不见得会有什么优惠。

如果你问我互联网公司最重要是什么,我毫无疑问告诉你是“ 用户 ”。

2. 顾客体验vs用户体验

非互联网行业会在乎顾客体验,但是如果暂时忽略顾客的体验,也不一定会造成很大的商业损失。

没有在乎顾客体验不会马上看到后果。

所以非互联网行业一般在初期不见得那么重视顾客体验,反而是在有了一定规模后,才会重视顾客体验。

如果互联网行业采用同样的思维逻辑,互联网产品很快在种子期或萌芽期就已经完全被淘汰了。

互联网产品必须要以用户体验为首要目标。

互联网产品面对的竞争都是免费使用的产品。

用户完全没有任何成本从一个产品换到另一个产品上。

用户的黏性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如果你的互联网产品不好用或麻烦,很快用户就会“移民”到另一个类似的产品了。

既然用户是最重要的,那获得用户及留住用户的关键就是“ 用户体验 ”。

3. 产品

在非互联网行业,企业所卖的实体物件称之为产品。

在互联网行业,让用户使用(或体验)的叫产品。

在互联网世界里,产品可以是一个网站、一个APP、一个公账号、一个平台等。

在非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可能是负责某类产品,如日用品、母婴品等;而在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可

能是负责某个公账号、某个付费服务、某个网站等。

非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一般是属于市场营销部,而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一般是属于运营部或技术部。

4. 盈利模式

非互联网行业除了卖产品和服务之外,当然也可以有其他盈利的渠道。

即使没有开发其他盈利渠道,一般单靠销售产品和服务都能养活自己。

相反的,在互联网行业单靠免费让人使用产品是完全没有盈利可言。

要想盈利,互联网公司就必须“打造”盈利模式。

很多盈利模式都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用户量的基础之上,如招广告商、提供额外付费服务、卖数据报告等。

没有足够的用户量,这些盈利模式根本就无法运作。

如果互联网公司前期没有把可经营的盈利模式给想清楚,只是一味经营用户量,企业也不能继续存活下去。

例如摩拜和OFO共享单车,前期的盈利模式是押金和租金。

一旦有了足够多的用户量,就可以开启广告及流量变现的盈利模式。

甚至摩拜和OFO也可以搞线下活动,如自行车比赛等。

5. 免费和付费

非互联网行业的产品一般只有以付费形式出现,除非是样品。

相反的,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很多是免费的,只有一部分是需要付费的。

因为有免费产品的比较,所以用户对付费产品的要求自然会更高。

有些互联网产品因为有其他盈利模式,用户可以完全免费使用。

产品有任何升级,用户都是直接免费可以使用。

6. 消费途径

一般非互联网行业顾客的消费途径都比较简单。如果消费途径有分环节/部分,一般都会有销售员做引导。

例如一家服装店做满188减88元的活动。一般进店之后都会先问服务员哪些商品参与活动,哪些不参与。

逛了一圈我们可能会发现某些商品有参与买2件9折,3件8折的活动。

在这情况下,销售员的角色非常重要,直接可以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

相反的,互联网用户的消费途径都设计好让用户自己摸索及发现。

例如用户可以用299元买支电动牙刷。

在逛着宝贝描述页时,用户会发现一些与电动牙刷相关的套装和优惠券。

用户可以随意选择,任意配搭,最后确定自己的购买。

过程中,不会有人引导,也就不会被人推销。

所以整个消费途径只有购买,没有销售。

7. 痕迹(数据)

非互联网行业不一定有记录顾客和潜在顾客所有接触过留下的“痕迹”,如谁逛过什么哪家店、买过什么产品、整个购物过程具体逗留了多久等。

现在只有那些特别设计的环节才会采集相关的数据,如用会员卡购物积分、会员可以免费停车、扫描被带进试衣间的衣物等。

这些数据只能描述部分的事件。

在互联网行业,几乎所有用户在互联网产品上的“痕迹”都会被记录下来。

产品经理可以清楚知道每个用户浏览什么页面、逗留时间、购买了什么商品等。

当然这些数据中也会有一些干扰数据,但是基于有数据,互联网公司可以更精准的做相关的数字营销策略。

8. 信息

不论是非互联网行业或互联网行业,与顾客和用户相关的信息量都是很大的。

但是因为在非互联网行业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非互联网公司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来赚取较高的利润。

因为顾客没那么容易发现足够的价钱信息,顾客有可能会付更高价钱获得同值商品或服务。

当然这种情况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已经开始越来越少了,顾客可以轻易的在上网找到相关的信息。

在互联网行业,商家就比较难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操作更高的利润。

这主要是因为用户获得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了。

通过其他渠道或竞争对手,用户就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来做判断。

今天你想买一支电动牙刷,不用几分钟,你就可以做完天猫、京东、苏宁等平台的比价,然后决定在那买。

非互联网公司如果没有把信息在互联网发放,它们依然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获取更改利润。

相反的,互联网公司必须在信息开放的环境里竞争。

03

互联网行业与非互联网行业的差异当然还可以从其他围度来区分。

我在这里主要与大家分享我所察觉八个比较明显及有意义的差别,希望能够帮助非互联网行业的朋友对互联网行业有初步的了解。

文/萧理查德

关键字:产品经理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