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完美都是迭代出来的

不管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淘宝,拼多多和微信,我们每天都依赖的产品,还是腾讯,抑或是深圳这座城市,都是迭代的产物。

我们自己的人生也是迭代的产物。

从一个内核开始,一个一个动作地持续迭代和一次一次微小的选择,就会成就你的产品以及你的人生。

微信不过就是7年,深圳市也不过就是37年。

判断一个产品经理是否厉害,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判断他设计的产品第一个版本有多简单、直接、切中要点,能不能直指人心。

为什么很多产品经理要把产品的第一个版本设计得那么复杂?因为他们不自信。

他们对“我只要做强哪个点,用户就必然买账”没把握,而希望在一些附加的功能点上,寻找心理依靠。

迭代就是小步快跑,把最内核的部分先放出来,不断优化、小范围试错。

迭代中,重要的是次序,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

没有必要憋大招,没有必要把所有功能全都做好再放出来。 产品的核心功能点有效比什么都重要,基于核心功能附加的其他功能点没有那么重要,可以一步步来。

点线面体的选择

女孩判断伴侣,产品经理判断产品机会,创业者判断创业方向,这三者的痛苦其实是一样的,我看得上的看不上我,我能做到的又觉得不够。

你要强迫自己,离开牵动你情绪的“点”,去看到“线”的方向,去预测这条“线”的周期,并且明确你自己在周期的哪个位置,是哪个“面”在给你赋能。

外部的势能才是重要的,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这才是决策的关键。

但你要想清楚,它附着在哪个面上?这个面在和谁竞争,它能如何展开?这个面,是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快速崛起,还是沉沦?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你每天都在想着未来,但其实这个面正在下沉。

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看上去常态的面上,做一个勤奋的点,其实这个面附着的经济体正在下沉。

管理能力与领导力

在日常状态下,大家做流程、分工、项目进度、质量评估,这个叫项目管理。

但是,在面对巨大压力,甚至是生死存亡的时间点时,在一大堆事情里找到关键任务,带领所有人穿越生死,这个是领导力。

梁宁:“阿里巴巴怎么定义领导力?”

王民明说:“把握客观元素,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人生操作系统

人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 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 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 一种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而另一种人更关注什么是对的。

未来我应该释放哪一方面的能力呢? 找到你自己的愉悦或者恐惧。 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 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我们都知道天才的1万小时理论。 问题来了,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件事上花一万小时呢? 有些人是不得已。 但是多半人,是在深入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找到了愉悦感。 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 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爽点与不爽

什么是爽,就是被满足。被满足的感觉就是爽,不被满足就是不爽。

曾经陌陌流量过大,导致宕机3天,服务器瘫痪。但是3天之后,服务器一旦再次运转,那些饥渴的用户瞬间回到这里,并没有流失。

为什么?对于寻求某种满足的人,陌陌能提供确定性满足。

需求,满足各种需求就是产品存在的价值。找到没有被满足的场景需求就是商业价值存在的地方。

场景

场景是场和景的结合。场是时间和空间,一个场就是此时此刻你在哪一个场;景是情景和互动,要触发用户的情绪,裹挟用户的意见,有种集体主义的决定。所以场景的核心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场上面去触发别人的情绪。

这个景就是有种集体主义的行为,超越个人需求,更加的不自我,不理智;

场景要能触发情绪

在移动互联网不成熟之前,我们要乘地铁,会堵车,也要等人。

碎片时间本来就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但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成熟,使你有机会把这些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比如“得到”,其实就是抓住了碎片时间和认知焦虑的两大红利,然后成长起来的一只独角兽。

移动互联网之前,那些等待的碎片时间,前人也没有利用起来。现当代这些时间段被利用起来的。但也不见得比前人聪明多少。时间是可以浪费的,但也要有自己坚持和热爱长期主义的事情。最好是用长期主义的热爱能在这个时代赚到钱!

在万物互联的未来,到处都是屏幕,到处都是网络连接的入口。入口不是场景,能触发情绪才是。

春节肯定是中国人的超级场景,不管是春节本身、春运还是春晚。你知道哪些把春节这个场景用得非常好的例子,或者说你基于春节这个场景,自己想做什么事情?

商业

企业的存在就是社会效率分工的产物。

互联网商业就是产品、流量、转化率三个词

三级火箭是什么意思? 第一级,头部流量。 第二级,沉淀某类用户的商业场景。 第三级,完成商业闭环。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先讲一下罗辑思维。 第一级火箭是罗振宇坚持了多年的免费脱口秀。 现在做知识付费的平台很多,只有得到App是有头部流量的。 第二级火箭,就是沉淀用户的商业场景,得到App。 第三级火箭,你今天付费听我讲课,这就是第三级火箭。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你是你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什么叫价值网?《创新者的窘境》里有这样一段话: 真正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是市场价值网,而非管理者;真正主导企业发展进程的是机构以外的力量,而非机构内部的管理者。管理者只是扮演一个象征性的角色。 企业真正的管理者

谈颠覆式创新,为什么要先谈价值网? 因为很多没落的企业,在自己的价值网上依然是优秀的,只是它依附的价值网过时了; 搭载在新的价值网上的企业,实现了自己的颠覆式创新。 就好像你是你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社会关系哺育塑造了你,同时他们也锁定、限制和束缚了你。 一个企业成就于自己不同部门和它依附价值网之间,资源与资金的输入输出。但它赖以存在的价值网,也会锁死这家企业。

埃隆·马斯克做特斯拉的时候,电动车的销售额占据大型汽车厂商销量的不到1%。所以,大型汽车厂商会因增长魔咒的控制而眼睁睁地放任了特斯拉的崛起。 而小市场一旦启动指数级的爆发增长,大公司就再也追不上了。

需求

如果大家总是在谈产品,其实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就想着要做一个产品来改变世界。但是如果出发点是我要提供一个服务,其实就会以用户获得和用户满足为中心来做设计。这两种方式的目的和实现途径会完全不一样。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 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一个产品的全流程

你要规划一个产品,需要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我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

第二,我在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刻满足了吗?这是用户画像的问题。

第三,有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市场规模的问题。

第四,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这是竞争分析的问题。

第五,我的竞争方案为什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胜出?你不要简单地看单点的竞争力,而是要看点线面体,谁给你赋能。

第六,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需要马上去解决问题,这是场景问题。

第七,当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呢?

输入需要输出

高强度的读书,必须搭配高强度的表达或创作,或者实战应用。

信息输入的过多,而不被运转消化,脑子会变臃肿,读书越多越傻,知识都是死的。就像梁宁讲的,教育是反人类的。例如学的《梁祝》、《桃园三结义》,都是因为现实中是少数的,不是大多数现象,所以就会存在,只是读书多的话,会沉浸在理想主义的世界,说的通俗点,就是不接地气。

所以,需要和现实、当下去做结合,这样也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下的问题。书不是看过了就看过了,那样还是会导致“道理都很懂,但是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频繁的去写东西,你就发现昨天读到的一个故事恰好对应上了今天的一个灵感、某人讲的那句名言在现实里原来是这么个意思,只需要在生活里正常的运转脑子就能提升智慧。

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就是一堆角色而已。

集体主义的形成:目标,建立恐惧的边界,放入清晰的标的,给与红利,然后让他给与路径依赖,不断重复。

集体人格是反人性的,要剥开集体人格中的角色语言,去看到个体人欲的真实想法。

教育是反人性的。例如,梁柱,三国演义,能成为传奇去歌颂,但其实现实中这都是很少存在的。所以容易书读的阅读,越容易理想化,俗一点说就是不接地气。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我认为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快手的宿华曾经说:“让产品自然生长,不要去碰用户,不要去打扰他们,让他们自然地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 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如果说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

比如我们小时候看《梁祝》里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三国演义》里“刘关张结义”那种同生共死的友谊,你就会以为爱情、友谊就应该这样。 在人世活了半生以后,你才会发现真实的人世间不这样,这样的友谊与爱情真是少之又少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这样的友谊和爱情才会成为传奇,才会被传颂。如果满地都是这样的友谊和爱情,大家就不传颂了。书读得越多的人越容易理想化,说得俗一点,就是不接地气。

有一次和钉钉App的产品经理交流,我就说钉钉反人性。他回答:“对,因为我们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

产品能力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别怕茫然,别怕被diss,别怕推倒重来。 因为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在一片纷杂里,你会知道自己该放弃哪些点,抓住哪个点,慢慢建立起掌控。 这个过程里,你会碰到数不清的diss,被各种吐槽,被指着脸批评,还有数不清的推倒重来。这就是一个产品人生活的常态。 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 产品的人生就是天天被打击。既然这就是生活的常态,放下担心,你会在打击中变得健壮。 所以,你就会拥有产品人的一项基础能力: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 另外,别怕没有家庭背景,别怕没靠山、没干爹。 因为做一个产品人,我们只认一条 “用户驱动”。

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马云的组织观

三级组织是共同规则。一般的公司职员、学生、生产线的工人、军人、犯人都是共同规则管理。

二级组织是共同利益。平时管士兵是共同规则;打仗要攻城了,谁先进城有赏,这算一种共同利益。老板和员工之间,是共同规则;和股东之间是共同利益。

一级组织是共同信仰。共产党早期的故事,就是有信仰的组织。

顶级组织呢?是至情至性。桃园结义是中国最美的图景之一。我算了一下时间,他们三个人从公元184年起兵征讨黄巾军,到公元214年入蜀建立了自己的稳定地盘,整整30年一直在四处征战,没有根据地。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是公元207年,隆中对的重要性在于确定了天下三分的战略。刘关张三个人在没有清晰战略,一直辗转征战的情况下合作了23年。23年,一直都在不确定、受挫的状态里,核心团队没有散,我们扪心自问一下这有多难?这真是至情至性。

正确的做法就是,自己真实能做到的。商业是以利润为中心,人生是以意义为中心。商业并非人生的全部。人死前盘点自己的一生,其实没有人看这一生赚了多少利润。做你有内心确定感的事,人生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以上内容是我读梁宁《产品思维三十讲》的读后感,以及一些认为对我感觉很有价值的要点的截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