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性原理为什么对产品经理很重要

我第一次听说第一性原理是马斯克接受采访时所说的,当时听完这套理论后就像是把我这些年做产品经理的思维框架做了一个总结,从一个相对模糊的思考方式变为一个可表述可传递且简单的思维范式。

那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按照概念: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思维方法,它要求我们回到最基本的事实和假设上,而不是依赖传统观念或经验法则。

举个例子:

最近经济大环境特别差,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经济环境差的情况下找工作会变成一个特别难的事情;新闻媒体到处报道裁员,身边的人社交媒体上都在说工作好难找,所以就不会想着再找找好机会;但如果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想这个问题——经济环境差势必导致就业岗位收缩,但大家都觉得经济差都不敢跳槽换工作,那是不是意味着求职的人也变少了呢?虽然岗位少但竞争就没那么激烈了?另外经济环境再差也有一些需求量大的领域,比如智能汽车、AI等。所以面对我是不是要看机会跳槽这个问题,我们去围绕自己所在的领域、求职方向,结合该方向的一些行业数据、求职数据做决策应该是比较合理的,而这也是第一性原理最核心的:挖问题的本质且逆向逐步推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而不是受他人的观点和大环境灌输给我们的信息。

一、独立思考需要第一性原理支撑

独立的思考能力,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特别重要。

当然我想不仅仅是产品岗,几乎所有岗都需要独立思考能力。

短视频的出现使得自媒体越发发达,我们随处都能听到一些KOL的观点;有些观点有借鉴意义,有些观点夹杂着大量的噪音,使我们变得越发的焦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独立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而独立思考能力和第一性原理有什么关系?

我觉得:如果我们想具备独立思考能力,那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框架必不可少。

为什么?

因为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框架能够帮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而围绕本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记得我刚毕业那会儿想做产品,那时候大学又没什么产品经验的积累,并且自己的商业意识(包括思维能力)各方面都没啥竞争力,长时间找不到产品工作;于是就自学了UI设计,想先通过设计进入互联网行业,阴差阳错在一家做政企应用的公司做软件设计。当时UI和原型都画,就这么过渡了一段时间,终于去了一家还算不错的C端产品公司,正儿八经做产品经理。

当时做产品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重交互,照猫画虎抄竞品;很多时候抄也不知道人家为什么这样做,运营、老板给的需求基本都难以拒绝,或者即便是拒绝但给出的理由无说服力,就这么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其实现在来看,当时面临的问题就是思维的问题,对于我这么一个刚入商业领域,自己家庭背景又不是经商的,很难短时间内有思维且能围绕商业的核心去做事情。

说白了,做产品最终目的是帮助公司达成商业上的成功,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当时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机会很难去把它作为一个初始的出发点。

回到第一性原理,商业成功是做产品最本质核心的出发点,如果思考的时候没有紧扣围绕,那么很多的动作都是冗余低效的。

二、产品工作中哪些环节需要第一性原理

就拿评审环节来举例吧:

我们都知道产品经理无论哪个领域哪个公司,都需要在产品方案确定后拉研发来确定产品需求,事无巨细所有的功能和交互逻辑都需要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研发和产品为某个点争论不休的场面,有时候争的面红耳赤。

但我们有没有在争论的时候,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拉出来讨论,或者说这个问题是不是需要去解决?

不是什么问题都需要解决的。

举个例子,在一个toB项目早期方案的评审环节,作为一个设计师,在他的视角时常会提出一些交互问题,比如在你这个方案中似乎没有一些引导,新用户进来怎么用,这时候对于一些经验不是很足的产品,会按照用户视角去演示用户大致的浏览历程或去解释怎么用,但对于一个早期的toB项目来说,用户体验的优先级是没那么高的,且在做推进的过程中或许交互体验并不在本次需求的边界范围内(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当然,我相信一个有些经验的产品经理都有这个能力,就是知道评审环节所涉及需求的业务目标、明确边界,在讨论的内容或问题超出边界时及时控场把话题中心引导到业务目标上来,而这个方式或说场景就是第一性原理运用的一个实例。

再举个例子,我在刚步入toB领域的时候,围绕业务逻辑去做设计这个思维是欠缺的,原因是我是从toC转到toB,而toC常常是围绕人的,所以就把围绕人做设计的思路本能带了过来(所谓的路径依赖),这种方式做出来的东西体验很好但不符合实际业务逻辑。

当时也会抄竞品,但抄的就是些功能交互,而功能交互背后所解决的业务问题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你可以功能交互看作是表现层而业务痛点则是表层再根上进一步的一层,表现层可以有千千万,但痛点就那么一个,可能你抄了个壳但没解决痛点。所以我在对业务部门做培训的时候当时也就是培训个壳儿,但业务部门要了解的可不是功能交互,而是这个功能背后的价值即如何解决业务问题的。

作为产品我们常常会接到老板的需求,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总是比较难质疑权威,即便有质疑某些情况下缺少系统性的思维、逻辑很难说服老板去按照产品经理的想法去执行。

所谓向上管理特别困难,但这个背后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框架。

我们都知道产品的本质其实不是满足客户需求,而是通过产品赚钱。如果你这个产品满足需求了但成本过高或者赚不到钱,那这个产品就没有商业价值的也就没有意义的;我觉得这个是根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在去思考老板的一些需求,可能就比较能理解了。

三、为什么第一性原理思维习惯很难

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长大,而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解题,就像现在的GPT一样,试卷上布满问题而我们就像是回答问题的机器,谁回答的好、正确谁的分数就高,谁就能获得老师、家长的表扬,我们从来都不会怀疑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价值去回答去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毕业后习惯性的去按照解题的方式去行事思考;把它带到了工作中,而可怕的是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问题没法给出答案而焦虑而变得不自信,然后很有可能在错误的方向或背景下努力,最终的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

就好像好多人很努力但得不到好的结果,那是不是因为方向错了?是不是因为我们解决的问题出错了?

最后大语言模型让人们感觉自己在将来会被替代,而我觉得大语言模型可以好比一个回答问题的机器,而这个问题是不是值得回答,AI也许不知道,而这也许正是人相对AI最大的竞争力。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