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妈“塌房”,谁还在抢短剧行业的泼天富贵?

“这种级别的账号收入对应这样的员工工资,确实过于苛刻了。”

相较于被曝出存在大小周、福利待遇不佳、试用期员工无社保等问题的千万级网红“王妈”团队员工,在2022年就开始拍摄短剧的演员陈潜,算得上是最早吃到行业红利的那一批人了。

以陈潜的情况来看,目前就职于全国前三的MCN公司、参与了几十部短剧剧集的拍摄、作为有着一部超4000万元剧集消耗(运营成本和收益的总和)成绩的主创演员,他对“短剧高薪”的大众印象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更知道业内相关工作人员的真实薪资收入,“在行业内‘王妈’这都是个例,非普遍。”

在虚假的人设背后,通过资深短剧演员陈潜分享,让我们来看从业者对行业现状的顶级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

一、爆款短剧利润占比20%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短剧行业的火爆始于2024年春节期间的那部《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但实际上行业内真正起风的时间远比这早得多。

身为科班出身的演员,2019年陈潜正式在外面接戏时,最先接触到的依然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工作内容,“因为刚毕业,没有那么适配的能力去胜任电视剧、网剧的拍摄,更多的还是微电影,短视频,信息流的拍摄”,那时候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短剧结下不解之缘。

2022年左右,因为市场需求的转移,在一线拍摄的演员很快察觉到了微妙的变化——短剧的拍摄机会变多了,陈潜也自然而然地开始进行短剧的拍摄。直到他在2023年底签约到了某头部传媒公司,逐步参与到公司自己制作的短剧和短视频过后,就更加不愁拍摄机会了。

入行至今,陈潜参演的短剧作品高达几十部,但如今再度回想起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短剧,他却有些记不清了,“最开始接的都是小角色,剧名我也不会专门记下来”,或许是剧情太尬,又或是印象不深,陈潜坦承自己几乎不会回头看这些古早的短剧作品,唯有说起拍过的大爆剧集时,他记忆犹新,“到现在也出过几部爆款,最高的一部有4000万元左右的消耗,我在里面担当反派男一。”

其实陈潜的反映恰好说明了现阶段短剧行业的最大特征,即市场效应非常强。按照陈潜的说法,短剧成为爆款与否的关键在于消耗量,消耗越高收益越高,五百万元消耗以上的是小爆款,一千万元消耗以上属于大爆款,像是《回到八零当后妈》这种热度的剧集就是现象级了。

王妈“塌房”,谁还在抢短剧行业的泼天富贵?

如果爆款短剧的消耗量能达到千万元水平的话,纯收益在近两百万元左右,“我拍过的这个4000万元消耗的爆款,纯收益大概在6~8百万元左右,所以‘短剧收入高’这个观点是没什么太大问题的,因为市场吃得下这种报价,更别提那些近亿消耗量的短剧了。”

“因为短剧走的是市场,所以相关企业为了收益就会把效率拉到第一。”对比普通的剧组,短剧的拍摄节奏无疑会更快一些,时间也会更赶一些,“我们的工作时间取决自己接戏的档期和戏里的拍摄计划,一般短剧的拍摄周期都在一周左右,从短剧筹备到后期制作上架再到开始收益,基本上也就是半个月的周期。”

二、业内演员普遍月入2~4万元

既然短剧“钱景”如此可观,会通过薪资惠及相关从业者吗?答案是肯定的。

尽管这段时间“王妈”翻车闹得沸沸扬扬:因“打工人最强嘴替”人设爆火的千万级网红“王妈”,其所在MCN机构荒野文化先后被爆出大小周、福利待遇不佳、试用期员工无社保,而压榨员工的另一面,是该账号在两月营收或达到千万量级。但若是来看更大范围内的行业真实现状,情况并非如此。

王妈“塌房”,谁还在抢短剧行业的泼天富贵?

“王妈”翻车风波持续发酵

在知悉“王妈”事件的前因后果之后,陈潜一度非常惊讶,“他们这种已经是现象级账号了。按法理来说,4000元这个薪资只要符合国家劳务法规定,那就没什么问题,剩下的就只看双方意愿了。但按情理来讲,这种级别的账号对应这样的员工工资,确实过于苛刻了。”

在陈潜看来,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薪资结构虽然是企业自身的事情,但如“王妈”团队这样的管理制度和薪资结构,所存在的情理问题后面就会间接导致法理上的错误,“这是她自身的贪导致的结果,但就以我们公司而言,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因为陈潜签约的是国内前三的MCN机构,公司的劳动合同让他拥有一笔相对固定的薪资收入,另外还有和剧集挂钩的业绩收入,不过陈潜也明言哪怕是拍出了爆款短剧这笔奖励也不算太多,“公司内部的演员月薪9~14K,外面的演员如果拍摄资源够的话月薪2~4万元差不多。”

传统影视圈不同层级演员之间存在着巨大收入差异,与之有所不同的是,短剧行业因为没有一个公认的分层衡量标准,演员们的收入差异倒是没有外界想象中那么大,“外面的话,还是看演员自己的作品质量和爆款数量,基本差异不会太大,月收入差额也就在一两万元内蹦跶,公司内部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给到的薪资水平虽然不及外面,但耐不住稳定和有五险一金,对比大部分行业的普通人算是比较不错了。”

“短剧高薪”共识带来的就业热潮下,短剧从业前景虽广,门槛却是实打实的,“短剧行业的专业性质较强,不像跑市场、做商务这些可以直接上手,现在外面争着入行的人真的太多了,毕竟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不管是演员还是后期制作这些岗位,盯着人的都很多,有专业技能背书的新人尚且需要慢慢学,更别说纯小白要想方设法找门路了,但如果长得非常漂亮、非常帅,那就没关系了,直接就能进。”

“只要有硬实力,进来不存在太多问题,公司也需要考虑价值对等的事情。”对于自己所在公司的准入门槛,陈潜如此说道。

三、火了,却已是行业红利末期

虽然承认短剧演员拥有高薪收入,行业热度也在大规模曝光下得以快速攀升,但与众人眼中短剧“出道即巅峰”的观点相反,陈潜认为,短剧行业的发展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当下短剧确实火爆,但市场本身的红利期已经在末期了,所以尽管在大多数人看来,2024年的短剧市场热度空前,但实际上行业已经走到了足以称之为内卷的地步,“业内拼的已经是创新和市场内部的内耗了。”

王妈“塌房”,谁还在抢短剧行业的泼天富贵?

短剧类APP发展迅猛

更明显的一点是,已经有不少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和团队开始向短剧转型,如今业内有很多短剧顶级团队都是之前网大团队或者电影团队转变而来的,“比如我们公司就有这一类员工,也是因为电影、电视剧的市场份额被短剧瓜分了,没办法,大家吃不饱了。”

作为在短剧萌芽期就入场的从业者,陈潜对行业发展现状有着自己的理解:新媒体的迭代速度基本都是2~3年的周期,这个周期内就属于红利期,吃的是一个新口味,赚得多,一旦市场被所有人看到,就会有很多人入场,但市场是有具体容量的,一旦满了,就会迎来存量市场,让利、创新、内卷就会开始出现。

数据更加直观,综合相关报道可见,短剧市场规模在短短两年间就从2021年的3.7亿,增长100倍至2023年的374亿,重点微短剧备案数量从2021年的398部,增长9倍至2023年的3,574部,但2024年的备案数量却出现了转折——月平均值相较2023年下降22%。短剧市场似乎正从数量时代的野蛮扩张,逐步走向质量时代的优胜劣汰。

“从公司角度出发,一旦内卷就会使企业利益受到波动。”但行业内卷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陈潜以短剧拍摄至今的切身体会称,可以感受到短剧内容是在不断往精品化转移的,“不论剧本还是拍摄的专业程度,从剧组的配置到经费上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之于演员自身而言,行业内卷确实存在但影响暂时还不算太大,“虽然大量上层演员在没有那么多影视剧和电影的拍摄时会考虑短剧拍摄,能影响到我们,但是市场总量相对来说是有所增加的。”

相较于被那些新入局者剥夺拍摄机会,陈潜认为更加需要警惕的是,“精品化发展带来的是制作成本的提升,企业后期的过分让利就会折损我们的利益。”

从“王妈”团队涉嫌苛待工作人员,到陈潜诉说短剧从业者对未来的担忧,不论是MCN机构、短剧制作团队,还是转向的影视制作公司,显然都需要明确:伴随行业的提质升级发展,除了不断丰富相关技术手段和经验,通过更严格的制作标准和质量控制,让短剧从“粗放式”迈入“精品化”之外,如何取得相关工作人员的薪资收入和自身所得的利润收益之间的平衡,亦是短剧走向更大受众市场的关键。

应受访者要求,陈潜为化名。

作者:孟会缘,编辑:黎文婕

来源公众号:锌刻度(ID:znkedu),专注科技、互联网新经济原创深度报道。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