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微标签的鸡肋
做企微的朋友们,你们觉得企微标签的鸡肋是什么?如果对这个问题有点不知所措,那你是否遇到过下面的问题:
同一个客户,A员工打了”学生”标签,B员工打了”家长”标签
谁是对的?
A员工可以看到B员工打的”家长”标签吗?
企业管理员可以看到几个标签?
一、企微标签的弊端
1、企微标签的鸡肋
上面问题的症结就是企微标签的最大鸡肋——企微标签是基于好友关系存在的而非客户。
所以才会出现不同员工对同一个客户会有不同的标签。
那企微标签为什么会做成这样呢?
- 根本原因在于他庞大的用户基数。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别说在中国,放眼全世界,有哪一个厂商既有B端的组织协作能力(企微),同时又能让如此多的用户安装他们的客户端(微信),从而建立了比电话,邮箱还亲民的联络通道。可以说,别人想这么做都做不了。
- 去中心化的客户承载方式。企业号升级为企业微信的时候,取消了用户关注企业号,将所有的用户都交给了员工。假设一种极端情况,所有员工都离职,企业就失去了客户,这和企微一直强调的客户是企业的资产是相违背的。
- 沿用了微信标签的逻辑。设计这个逻辑的产品经理肯定是有所考量的,不清楚是不是为了更好的和微信对接,但肯定是有原因的。
因为这个“鸡肋”,为客户的分配、跟进等客户关系管理增加了难度,在此不展开细说了。
2、企微标签的其他弊端
1)企微标签层级较少
企微标签只有标签组、标签2个层级,不支持更多层级的分类。对复杂业务来讲,标签有3000-5000个,这会导致有特别多的标签组,实际使用过程中,选择标签会很困难。
2)不支持互斥等业务规则
举个例子,K12行业中,学生上几年级是一组互斥标签,不可能即上一年级又上二年级。
企微标签是不支持互斥、关联、连带等规则设置的,而且员工还能随便更改这些标签,这给企业维护客户标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产品要做很多逻辑来识别和纠正错误的标签。
3)打标签速度上限较低
确切的说,这不是企微标签的限制,这是调用企微接口的限制:
- 每企业调用单个cgi/api不可超过1万次/分,15万次/小时
- 每ip调用单个cgi/api不可超过2万次/分,60万次/小时
- 第三方应用提供商每ip调用单个cgi/api不可超过4万次/分,120万次/小时
实际应用中,企微标签的接口上限大大低于这个设置。我们单个企微主体下有2千万的客户,平均每个客户有200多个标签,由于业务原因,每年都需要对标签清洗一次,我们用了5台服务器做集群,整整打了3天。(这期间我们尽力去控制频率了,但打标签的接口还是有几次被禁止调用了,后来找企微单独针对我们的ip给做了提速,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4)同组或,异组且的筛选逻辑无法适用全部场景
举个例子,K12行业中,客户有三类角色:
标签组:用户角色
标签:老师、家长、学生
教师节,向所有身为家长的老师送福利,这个时候同组就是且的关系。
二、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还是要对症下药,结合自己的实际业务场景,要能切实解决业务问题才行。
1、复杂业务场景或自研SCRM
果断抛弃企微标签,使用自己现有的标签体系。(复杂的业务场景基本都是自研SCRM系统,企业自己有成熟的CRM、CDP等)
做私域,我们用的是企微可以触达微信的通道,而非用企微做客户关系管理。˙企微标签的意义在于能够为企微生态内标记和筛选客户,比如一线销售可以直接在企微APP上用企微标签筛选客户,给客户做群发任务。但也仅限于此,因为其他的功能,我们自己的标签系统都能替代。
复杂业务中的某些场景标签选择规则极为复杂,且、或、非的逻辑都要有,而且不同局限在同组什么逻辑,异组什么逻辑,这是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的。
下图为较为复杂筛选条件的示例:
放弃企微标签,有两个能力需要我们自己做:
- 员工自己在企微客户端上创建群发任务。企微客户端只支持企微标签筛选客户,我们放弃企微标签后会导致该功能无法使用。解决方案是在应用上做一个群发的入口,用自己的标签实现该功能;
- 目前朋友圈筛选客户,只支持企微标签的入参,所以要想发朋友圈必须使用企微标签。(说实话,现在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这么设计)产品功能上仍然用我们的标签体系筛选客户,之后为这些客户打上一个临时的企微标签,朋友圈发表成功后再删除该标签(删除企微标签后,用户身上的该标签会自行删除,只不过是异步的,非实时)
2、简单业务或SAAS类的SCRM
这种场景下,尤其是在好友群发支持企微标签之后,还是要充分利用企微标签的能力的。
简单业务中,上文提到的层级、互斥、接口上限都不再是问题。我们只需要关注并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是否允许员工修改客户身上的标签?
业内的SCRM产品基本上都是允许的,即便员工改错了也不会管。通常服务商会建议通过行政手段去约束员工。
但你如果是自研,既要用企微标签又不允许员工修改,那可以通过接收到标签变动的回调通知后,立即将你系统中的标签覆盖至企微的方式,变相的实现员工不可修改企微标签。
2)不同员工对同一客户打的标签是否互相可见?
如果你的业务对一线销售依赖较大,员工自主性较高,建议通过规则标签实现不同员工对同一客户打的标签是不可见的逻辑,如房产、汽车等。因为toB的业务更关注业务(数据)的独立性,员工间是竞争关系,要做好线索的统一分配、线索保护、绩效核算等。
如果你的业务是由企业统一进行运营和营销,建议不同员工对同一客户打的标签是可见的,如服装、餐饮等。举个例子,一家服装连锁店,某迪、某踏等,客户在北京三里屯加了店员企微,过两天去朝阳大悦城也加了店员企微,这种场景下没有线索分配和保护可言,员工在企微中更多的是引流加微、执行企业下发的群发任务,很少会自己经营企微上的客户(部分经营模式除外),做修改标签的操作等。同一客户的标签对所有员工可见,不是解决员工的问题,而是很大程度上方便企业管理标签。
当然,不管是哪种业务,管理员一定是要有上帝视角的,能看到某一客户身上所有的标签,只是呈现方式有所差异。无外乎两种:客户-员工-标签,客户-标签。
企微标签的应用场景有很多,解决办法也有很多,本次就行文至此,欢迎交流~
作者:私域一哥 专注微信生态研究,5年企微、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工作经验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