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快跑,让谁不满?

最近,武汉的无人出租车“萝卜快跑”火了,火得有点意外。

一开始是因为跑得太慢,被市民在城市留言板上投诉,说车辆龟速行驶、违停、占道,造成了交通拥堵。

然后又因为跑得太“快”,传闻订单爆发式增长,抢了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饭碗,导致司机们集体请愿。

AI司机“对决”人类司机,话题度拉满,把萝卜快跑推上了热搜。很多人因此第一次了解到无人出租车,也让百度这家公司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事实上,无人出租车不是新鲜事物。早在三年前,我们就在北京体验过百度的萝卜快跑,当时车辆还只能在特定路段测试,车内必须配备安全员,且不能收费。萝卜快跑所在的北京亦庄自动驾驶测试区,是当时全国首个大范围、完整的测试区域。

后来,我们见证了萝卜快跑走出北京,开进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城市,慢慢去掉主驾、副驾安全员,并尝试商业化运营。

这期间,我们多次在闹市区乘坐过萝卜快跑,同时还体验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等品牌的无人出租车,感受大同小异。

这是一个已经发展多年的行业,业内准确的叫法是Robotaxi。或许百度自己也没想到,会在武汉以这样的方式出圈。狼来了的故事,正在上演。

一、萝卜快跑,谣言跑得比车快

萝卜快跑是百度在2021年推出的无人出租车服务品牌,寓意Robo-taxi(无人出租车)。

虽然说是“无人”,但其实是“有人”的。

最开始技术不成熟,法规要求车内必须得有安全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一开始安全员坐在主驾,后来政策放松允许主驾无人,安全员坐到了副驾,再后来才允许全车无人。

车内无人了,云端还得有人,无人车都在后台配备有云舱安全员,他们远程操控车辆,即所谓“云代驾”。

在武汉,萝卜快跑一共投放了400多辆无人车,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全车无人。但这段时间网上大量的文章和短视频都说,百度在武汉投放了1000辆无人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两个月前,百度在武汉发布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车型,当时说的是“首批将交付1000台”,传着传着,就成了“已交付1000台”。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说,萝卜快跑实际投放的无人车是400多辆,并非网传的1000辆,“网上谣言比较多”。

网传的订单量也是假的。

有一些短视频博主说,萝卜快跑一个月的接单量达到300万单。但百度方面并没有公布过这一数据,仅仅是百度此前在财报中称,2023年萝卜快跑无人驾驶订单超过300万单,四季度完全无人驾驶订单占到武汉整体订单的45%。5月中旬,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说过:萝卜快跑上线这么多年,所有城市的服务订单加起来超过600万单。

图源 / 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微信公众号

即便用常识判断,300万单的数据也不现实。有数据显示,一辆网约车的日均订单是20单,假设萝卜快跑24小时无休,一天干40单(实际不可能),400辆车跑一个月,大概能接48万单,就算按1000辆来算,也只有120万单。

最近还有人炒作,说萝卜快跑在武汉的无人驾驶订单爆发式增长,“单日单车峰值超20单”。先不说媒体援引的信源“湖北发布”是否发布了这个消息,20单前面的定语“峰值”意味深长,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是达不到20单的。

这些说法汇聚到一起,向外界传递信息:无人驾驶车辆投放市场,上线数月有余,就把传统出租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正在抢走司机的饭碗……

这样的叙事迎合了大众情绪,很有话题度。因为这两年网约车市场挤满了焦虑的中年人,去年底网约车司机数量增加至650万人,现在则超过了700万人。与此同时,网约车日均订单持续下滑,全国多地发布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

网上还流传着一份《巡游出租车已到死亡边缘》的声明,被解读为武汉网约车司机集体请愿。其实发出声明的是一家出租车公司,矛头针对的是网约车,只是顺带提到了无人车。这家公司经营困难,希望政府控制网约车总量,限制低价和一口价,减免税费。

这份声明被渲染成网约车司机联名上书,请求给条活路。

有争议就有话题,有话题就有流量。借助这一波炒作,很多博主赚到了关注,也赚到了金钱。

而在一个多月以前,网上短暂出现过大量针对萝卜快跑的投诉,投诉集中在萝卜快跑引发堵车甚至交通瘫痪,当时的吐槽与今天的追捧堪称两个极端。后来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发现有“网络水军”在幕后操纵,有嫌疑人用数百个账号抹黑萝卜快跑,公安机关控制了十余名嫌疑人,涉及多个省市的10余家MCN机构。

二、抢司机饭碗?还有点早

那么,网传的无人车抢司机饭碗,到底有没有可能?

百度萝卜快跑要做的事,就是用机器替代人类司机,跟工厂用生产线上的机械手替代劳动力是一回事。但目前阶段,技术、规模、法规各方面都不成熟。

体验过萝卜快跑的乘客,给出的好评基本集中在价格低、体验好、形式新颖等方面。比如有人评价:不用担心车内有烟味、汗味,车不会绕路多收费,还能听自己想听的音乐。

最核心的其实还是便宜。专车的体验和服务比快车好,但打快车的人远多于专车。在绝对的低价面前,体验基本可以忽略。很多人晒出萝卜快跑的订单,十多公里的路程只要几块钱,非常实惠,更何况体验还不差。

于是有人得出结论:无人车有价格优势,网约车和出租车将不堪一击。

其实不是价格优势,而是补贴优势。就像当年滴滴、快的掀起网约车大战时,烧钱补贴用户,无人车刚投放市场也有一个用补贴换关注的阶段。补贴不会一直进行下去,因为算不过来账。

无人车表面去掉了司机,降低了人力成本,实际综合成本并不低。

百度推进Robotaxi的战略路径是:AI老司机+前装量产车+车路协同+5G 云代驾。

我们在前文提过,无人车即便车内无人,云端也得有人。云舱安全员、调度员、地勤人员、工程师,这都是必备。在配备云舱安全员时,有个人车比,目前行业规定一般是1:3,也就是一个人同时管3台车。未来这个比例可能会变小,比如1:10,但即便如此,当车辆数量足够大时,需要的人员依然非常多。

图源 / 萝卜快跑自动驾驶微信公众号视频截图

和高资本创始合伙人何宇华分析,运营一支1000辆无人车的车队,不是难度大,是成本很高。一辆车加自动驾驶套件,成本动辄几十万。另外,无人车依赖高精地图,日常地图数据的采集和维护,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目前萝卜快跑投放的无人车,大部分是与极狐定制的第五代车型Apollo Moon,车本体与各项自动驾驶硬件相加的总成本是48万元。这个价格远高于市面上的出租车和网约车。

萝卜快跑第六代车型,是百度与江铃新能源合作研发的颐驰06,百度方面采购单价为20.46万元。按照百度的说法,单车成本如果能做到20万元,无人车的运营成本将比快车司机更低。百度预计2024年底萝卜快跑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

当然,这是百度自己的算法,它将无人车的成本与快车(车辆+司机)成本对比,没有将运营维护无人车的后勤成本考虑进去。

除了成本,技术、法规、牌照、交通都是无人车商业化的挑战。比如武汉那家出租车公司在讨伐无人车时,就提到了运营牌照问题。目前武汉的萝卜快跑无人车都没有牌照,只有临时车牌,相当于是试运营。

按照武汉交通运输局5月份披露的数据,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的体量不到3万辆,萝卜快跑的400多辆车占比不到2%。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最近评价Robotaxi:能力、法规、商业闭环都还没有到,说很快能打平是因为很多账没有算。但是在加速,我认为大概两年后会开始进入转折点。

萝卜快跑要抢走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饭碗,现在还为时过早。

三、百度不是下一个滴滴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滴滴危险了,百度的萝卜快跑大规模上路后,将冲击滴滴的网约车龙头地位。这个观点不太能立得住脚。

无人出租车行业有一条完整产业链,涉及到多个参与方,车辆运营只是环节之一,百度和滴滴各有其定位和职责。

百度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家AI公司或掌握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科技公司,它研发自动驾驶,无人出租车只是这套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除此之外,技术变现的方式还有:给整车厂提供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自行造车(极越)。

百度从来不是一个擅长运营的公司,而网约车(包括无人车)是一个强运营的活。当技术逐渐走向成熟,行业从试运营走向公开运营,必然会打响流量战争。

何宇华说,过去在不能收费营业的情况下,Robotaxi公司谁强谁弱,就看产品定义能力和融资能力。但当技术到达一定上限的时候,还是要比导流能力和运营能力。而真正有能力做引流,能做好运营的Robotaxi企业,其实不多。

除了百度的萝卜快跑,无人出租车行业的玩家还有很多。按照企业的出身和打法,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四大类:

  1. AI公司:百度
  2. 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元戎启行、AutoX
  3. 网约车平台:滴滴
  4. 车企:上汽、广汽、吉利、小鹏

这四类玩家各有各的招数,彼此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合纵连横构成了Robotaxi江湖。

一开始,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等公司吸引了大量目光,随着行业加速运营落地,开启商业化,出行平台受到资本追捧。比如,刚在港股上市的如祺出行,就曾接受过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的投资。

图源 / 小马智行(Pony.ai)官方微博

如祺出行CEO蒋华说过,过去行业聚焦在提升系统算法能力和单车硬件水平方面,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关注重点开始转向自动驾驶运营科技。

滴滴是全球最大的网约车运营平台,它也有自己的无人车。去年4月,滴滴自动驾驶举办过一次开放日活动,发布了首个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以及首款未来服务概念车DiDi Neuron,声称首款量产车型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实现全天候、规模化的混合派单。

所谓混合派单,就是无人车将和出租车、网约车一样,成为滴滴出行网络里的运力提供方。用户在滴滴打车,接单的可能就是一辆无人车。

除了车辆本身,充电、检测、维修、保养、停放等全流程的工作,滴滴都在布局。何宇华看好滴滴的Robotaxi, “它可以人车编队,也可以选择性混行,例如早上有人司机,晚上无人司机,选择性多很多。”

何宇华认为,Robotaxi经历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很多地方法规也局部鼓励,所以近期出现了小高潮。

要让无人车和网约车一样成为生产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百度会在这一盘大棋里扮演何种角色,还要看萝卜快跑接下来的发展。

无论如何,萝卜快跑的出圈,对自动驾驶技术都是一次很好的普及,即便谣言满天飞,有人兴奋有人恐慌,技术的浪潮无人能挡。普通人能做的,是在“狼来了”之前关好门窗,或者掌握自卫的武器,主动迎接浪潮。

作者:定焦One 深度影响创新。

版权声明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如若内容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点击 举报 进行投诉反馈!

相关文章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